全世界仅剩5个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中国外,另外几个个分别是谁?
发布时间:2025-09-05 09:43 浏览量:2
其实聊到咱中国以外还剩下哪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少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苏联。毕竟那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历史课本上绕不过去的“巨人”。可惜盛极而衰,91年苏联一分为十五,从老大哥变成满地碎冰,东欧一圈原来跟着唱红歌的国家,也都摇身变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条道。现在真要数,除了我们“自己家”,地球上还能找到“铁骨铮铮”不变色的社会主义阵营,确实没剩几个。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些还在“坚守阵地”的社会主义国家,看他们到底过成了啥样。
先说最近网上最有存在感的朝鲜。这国家名头挺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硬是多加了好几个字。虽然它建国政策走的比我们快点,1948年就蹦出来了,但别看表面上动静大,实际上刚立国没两年就差点全军覆没。别的不说,朝鲜战争刚爆发的时候,联合国帽子下美军直接打到鸭绿江边,差几步就快把平壤揍没了。咱中国老一辈人听到志愿军入朝作战,心里怕是都要涌上一阵苦涩。当年动身过去的地方叫安东,后来名字变成了如今的丹东。
说起来,沿着鸭绿江往上走,其实不止丹东接壤,什么吉林集安、图们、长白……这些中小城市也都跟朝鲜山水相连。东北冬天风大,一江之隔,气候和口音都还能混个脸熟。常有人调侃,丹东夜里能望到对岸朝鲜的油灯,倒真有点唇齿相依的既视感。要不是有条铁律,平日里两头百姓估计真能随便串门。
地理上,朝鲜其实很有趣。西边临大海,北边贴着咱中国,东边搭着俄罗斯一角,南面则是隔着那根铁丝密密麻麻的38线“邻居”韩国。一条分界线,马路两头宛如世界两极——这让我想起看朝鲜纪录片时的奇妙对比:北边是看不见尽头的稻田和工厂标语,南边汉江对岸却霓虹闪烁,现代得不像话。朝鲜地形以山多出名,真正的平原主要就在西部,平壤、顺安一线是少见的“沃土”。我有个在东北工作的长辈说,站在丹东江岸远眺,能一眼扫到朝鲜那边的丘陵,地界太近,表亲似的。
打赢那场仗,靠的是志愿军“拼了老命”。那之后,朝鲜算是保住了自家一亩三分地。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西方冷处理、铁皮包围,朝鲜军队却一向强悍硬气。这么多年都处在封闭压力下,但凡新闻通气点,还是能看到朝鲜自家阅兵仪式上那一排排兵器亮出来,场面不可谓不震撼。我们常私下琢磨:一个普通东亚小国,硬是挡了七十多年,没有变天,也没让美国人如愿。这骨气,至少得承认是真厉害。
说完朝鲜,再看越南。比起朝鲜这邻居,我们和越南近些年关系可没那么铁杆儿,偶有磕磕碰碰。很多人不知道,越南旧时候叫过好几个名字——交趾、安南、大越……名字换了好几茬,背后是东南亚历史上说不尽的沧桑。越南常年与中国广西、云南一线犬牙交错,边境市场上两国商人讨价还价,是老百姓日常劳作的“地气现场”。以前越南也是“藩属”,但越南人惯会忍,转身就能凭山靠海蹚出条新路。
说起越南地形,谁都得服他们的天造地设。一条像“细腰瓶”的国土,两头粗中间细,路上跑车得兜几道弯才通到底。沿海线长达3000多公里,几乎把东南亚正对南海那截好港口全给攥在自个儿手里。于是,无论柬埔寨、老挝、缅甸哪家想往外运东西,最后都少不了找越南港口绕一圈。别的国家要是搞农业怕的是旱涝,越南抓住了红河、湄公河这两条大水脉,种两茬、三茬水稻根本不费劲。1970年代越战刚结束,越南一度穷到卖铁锅,但最近多年,欧美厂商排队在河内和胡志明市找工厂。老是有外国人评论:“你瞧,越南要替代中国做世界工厂。”但咱自己人明白,那边底子薄,想真变成“第二中国”,光靠年轻劳动力还远远不够。
有次我做生意的朋友聊起越南,说当地开工厂最怕突发罢工——越南年轻人工资不高但脾气很硬气,厂门口一天能堵个大半天。但老百姓的生活比二十年前是实实在在好转了。你在越南河内大街上可以看到满路的摩托车,凌晨卖早点的小贩边烤法棍边跟你侃天气,生活味特别浓。对了,越南货币盾没改过,纸币面额动不动十万百八万,看着挺厉害,其实折算下来人均还差一大截。
再往南说到老挝,这国家在咱们印象里差不多就等于“静音模式”。不大不小二十多万平方公里,被越南一条长条包着,往东看是云贵高原余脉,往西边对着泰国的湄公河水面,地图上仿佛被周边国家“夹”成一小块。和越南一样,老挝过去也在中国藩属体系里徘徊过,后来又挨法国、日本轮番折腾,1975年才总算等来自己的“红色政权”。
老挝虽说处于中南半岛,却是唯一无出海口的国家。别的小国靠着港口吃贸易,老挝只能靠自己种点地挣口饭。这几年唯一能叫得上号的大工程,是我国一条高铁——昆明到万象。你要去过老挝,坐在昆万铁路上看窗外,能发现夹杂着大片的新田和山丘,路边偶有牛群在田埂上“散步”。铁路通了,老挝不光方便自己人下乡进城,连中国的游客和货物都可以一路直达。听说沿线的小镇上,多了卖米粉的小摊,旅店开多了几家,村里娃的父母有了新的活计。
要说老挝经济,其实主要还得靠种田。气候湿热、雨水多,小块田地种玉米、咖啡、香蕉都在行。你要让他们学越南大搞出口,基础还差了点。但奇怪的是,这里的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苦,性格反而不焦躁。我在湄公河畔喝过老挝啤酒,酒馆老板和邻桌村民能边唱小曲边劝酒,那种安闲劲在别处很难见到。
最后聊聊古巴。离中国最远,位置却最敏感——整个国家像把钥匙横在美国和中南美之间。古巴这块地方,北望美国沧桑大国,南靠加勒比海,东西两边是墨西哥与海地。美苏冷战时,古巴掀起的那通导弹危机差点让地球“热闹”起来,卡斯特罗、格瓦拉这批传奇人物,如今都成了文化符号。其实古巴不大,人口也不过千来万,最出名的是雪茄、朗姆酒和哈瓦那老城。
很多年轻人或许不知道,古巴东南角至今还留着美军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这地方曾爆出大量丑闻。在古巴独立初期,也算被美国“半包半管”好一阵,里里外外都镶了美国人的钉子。冷战后美国对古巴全面封锁,很多东西进不来、出不去。你去哈瓦那随便逛逛,很容易看到五六十年前的雪佛兰老轿车,落满灰却仍然在跑。奇怪的是,古巴烟草出口、旅游业倒挺有起色。全球很多人惊讶:在物资短缺到牙膏都得凭票的年月,古巴人竟然没被饿死,反而搞出了免费医疗和全民教育,这事儿怎么看怎么像故事。
当然,邻居海地、多米尼加这些国家头衔也叫“共和国”,但谁都明白,那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整个西半球,真正喊得响、制度没变调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只剩古巴这一家。有人说,古巴就像是美国后院的一颗刺,拔不掉也烂不掉。或许几十年后,这种局面还要继续僵着,谁也说不好。
细数这些还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的已经闷头走惯了小道,有的则是“被历史推着跑”,命运各自有波折。我们常说“岁月静好”,可世界其实不安稳。现实和信仰之间,其实总有条挺难走的路。以后这些国家,是会继续“铁板一块”,还是还会有人转身掉头?这问题,没人能给确切答案——就像人生的很多岔路口,只能各自走下去,谁冷谁暖,谁输谁赢,都还得交给时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