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吴蜀共出兵20余万,尽全力,为何仍然无功?
发布时间:2025-08-24 12:05 浏览量:1
三国,最会让人唏嘘的,就是理智和热血各自下场时的落败与失力。那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吴蜀说好一起拼个大的,结果两边都是兴冲冲地上阵,最后却像是两个人各玩各的,都没捞着啥实在的油水。说开了,不服也没啥办法。他们凑齐了全部家底,闹腾得够大,却还是碰到了铁板:曹魏这边像是在台上摊开算盘,数着数着就让你没脾气。
回头看,那年,234年。诸葛亮自己心里八成有数,够呛还能撑太久。他是个做事讲究的人,这一次是真的“破釜沉舟”——前四次他都按“轮班制”,守着本分,省得兵力和体力耗空。可年纪到了这个节骨眼,谁不怕眼前的机会是最后一把?于是诸葛亮集结十万大军,一口气从斜谷冲出来,蜀地能调的家当全带了。他甚至动了些农家巧思:木牛流马、屯田备粮,把备用的粮草提前铺到关键口上,连干了三年,下的功夫可不只是咬牙支撑而已,是押上性命的细细筹划。
你要说人生中有几次是奔着“干到死”去的,诸葛亮这回算是。他连在敌境屯田都想好了,前头缺粮、后头有收,不怕靠耗着就能拼出条路来。旁边的吴国也来了劲,说好同时发动,孙权分兵三路,东吴家底儿都扒拉出来往北扔——总算,这一回两兄弟同音共舞,不再你消耗完我再去补刀。雄心壮志,真是一派“非赢不可”的模样。
但偏偏,天不如人愿。北边曹魏一直被看作“沉得住气”的大块头,但这次,内里的章法比外面看的还要硬气。司马懿坐阵,文武全才,一肚子算计。他不跟你硬拼,死守要点。就在两军对峙的渭水南岸,吵闹得像是集市赶早。司马懿如老狐狸,死守民间粮仓扎营,就是要拦住诸葛亮东进的路,也不去管江边诸将叫嚷着撤退。旁人都怕蜀军太猛,司马却想得分明:是人都想往长安去,可你诸葛亮敢吗?
可转念想,诸葛亮其实就是谨慎,“奇谋”这种事之前他都没真试,前面魏延提过子午谷的奇袭,诸葛亮也没敢赌。这一次,司马懿守得稳,得益于旁边有个眼光毒辣的郭淮。别人都在吭哧吭哧守渭南,要么往东,要么拦西,他却看出诸葛亮其实打的是“切断关陇”的主意。要真让蜀军切断大道,陇右就成了他们的后院。于是司马懿想明白了,立刻让郭淮抢占北原。筑垒还没完,蜀军扑面而来。郭淮死守之下,蜀军被挡了回去。诸葛亮不得已引兵西移,又被看破了小心思,假动作没骗到魏军,阳遂也被死死堵住。
也许,这就是高手碰面时的无奈感吧——你的每一个套路都被对方提前十分钟拆穿。诸葛亮筹谋了大半辈子,到临头竟连一次“捞块地皮”的机会都没有。五丈原一坐就是几个月,屯田、造仓,努力到最后,结果还是被对方摁在台面上,动弹不得。
再说吴国那边。吴蜀联动,孙权亲自出征合肥,又有陆逊、诸葛瑾配合,东线是几十年难得的大动作。可你细品,每次打合肥,孙权都偏要留点余地,不愿真刀真枪硬拼。田豫、满宠这些魏国老油条就看穿了东吴来意,想的还是“围点打援”,想引诱魏军出来主场开打。田豫建议死守新城,撩得吴军筋疲力尽再出击。皇帝曹睿采纳了,东吴攻了两个月,最后被烧毁攻城器械,伤亡拖到了极致,等魏军疑兵一现身,孙权竟然自乱阵脚,草草撤退。
那边陆逊撤得行云流水,魏军一时之间还没明白发生了啥。说吴国这支军队是“水上巨人”,真不为过。打防守还算韧性十足,一往北伐就事倍功半,你说巧不巧。这几年东吴兵力其实远超蜀国,可北伐成效却总是无影无踪,腾挪之间,不是抽刀快,是不想冒险。
蜀吴两国这场“倾力之战”,最后变成了曹魏的经验秀。司马懿和郭淮这对老搭档,有时候像是站在门口看你打拳,等你一累就顺手关了门。他们防得紧,攻得稳,每次蜀吴动作还没落地,魏军已经点破你的心思。就连曹魏的皇帝曹睿,也不是什么压阵的摆设,他“东攻西守”,节奏清楚,兵力分配合理,还在关键时刻亲自坐镇,压住了满宠想撤退的念头——疑兵一出,孙权就吓得脚底抹油,走得比谁都快。
真到战争的后尾,诸葛亮还在五丈原扎营屯田,一边写信挑衅司马懿,一边坚守阵地。后来他死在大营里,大概心里头有点不甘:三年备战,粮草问题终于不是短板,蜀军居然可以一直耗下去。可自己偏偏熬不过生命这条关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传了千年,被后人念叨之际,谁能体会他的遗憾呢?
讲到头,实力这事儿很俗,却绕不过去。三国初期,魏国地盘是最广,但瘦死的骆驼大过马,那时中原还在恢复,边区粮田和士兵远没后来的硬气。可是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年,关陇复苏,司马懿苦心经营,魏国的优势已是天堑。吴蜀军共出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却是一盆水撒在沙地上,完全起不了多大涟漪。
若说打仗拼谁细腻,诸葛亮也算殚精竭虑,战略上能算得八九不离十,可却偏偏遇上司马懿、郭淮这班实干家。不管你诱敌还是围城,他总能提前安排保障,牢牢把控主动权。东吴再怎么派兵,到了陆地上还是让田豫、满宠这些人给搅得七零八落,撤退时甚至连对方主力还远着呢——这不完全是运气,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吴国,这几回攻北,每次都说要“全力以赴”,结果不是晚出兵,就是两下不争命就退。这不像陆逊、诸葛瑾没本事,更多是江东骨子里的防守本能。几十年下来,水战兵精,可攻坚却不咬牙。后来的东晋子弟竟然能屡屡北伐出成绩,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东吴那点雄心都烂在了防守里?
这么一场吴蜀“同心出发”,结果看着是齐头并进,实则各怀心思。吴国依旧守着安稳,蜀汉靠的一口气拼到最后,反倒是诸葛亮苦撑大局,人都倒下了才算收场。以后再无“同时大举”,各自的家底被消耗殆尽,曹魏高楼大厦般越筑越高,三国也就慢慢合成一滩流沙,等着历史把它们推到下一个归宿。
这个世道,总有拼命的人,遇到永远沉稳的人。有时候真的会让人琢磨:是不是天下的故事,终究还是属于那些愿意耐心等风吹过、数完每一粒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