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印记 | 刘书军:将军人风骨化为艺术语言,让抗战精神融进画中
发布时间:2025-09-03 17:50 浏览量:2
中华网山东报道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步入刘书军静谧的画室,目光瞬间被墙上那幅巨作攫住——长4.6米、高3米的《八路军115师入鲁》如同一扇豁然敞开的历史之门,抗战的残酷悲痛与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仿佛正穿透画面扑面而来。刘书军站在画前,眼神沉静而炽热,仿佛又一次回到了那段铁血铸就的峥嵘岁月。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难以平复的激动:“二十六年的军旅生涯,让已经脱下军装多年的我依然满怀赤诚,我一直想再画一画关于军人、军队题材的作品。”这一刻,历史变得不再遥远,画中的人物与画前的作者,仿佛在时空中重叠,那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力量,也从画面中缓缓漫溢开来……
八十年时光流转,民族记忆炽热如初;八十载山河焕新,抗战精神薪火长明。二十六载军旅生涯,早已将“家国”二字烙进刘书军的笔墨筋骨,从戎装岁月里熔铸的家国情怀,到画笔起落间立起的铮铮铁骨,每一笔皴擦都饱含着对先烈的追思,每一抹色彩都倾注着对民族的深情。那些硝烟弥漫的往昔,那些舍生取义的瞬间,经由他的画笔,均有了穿越岁月直抵人心的温度与力量。近日,本网《抗战印记》栏目专访刘书军,听他畅谈笔下抗战题材创作的初心与坚守,探寻他如何以传统书画为载体,让抗战故事“活”起来,让年轻一代读懂笔墨背后的山河之殇与英雄之志。
不可阻挡的恢弘磅礴之势
刘书军笔下的《八路军115师入鲁》横亘眼前,墨色如涛,笔力千钧。画中,那支军容整肃的队伍如钢铁洪流,裹挟着不可阻挡的恢弘磅礴之势,在齐鲁大地上踏出铿锵足音。这“势”,是115师将士们不灭的抗战决心,是他们身为军人保家卫国的铁血担当;这“势”,更是漫漫长夜里照进百姓心底的光,让饱受蹂躏的人们望见了驱逐敌寇、重建家园的希望。
《八路军115师入鲁》刘书军300cm×460cm
刘书军深研那段烽火岁月,将罗荣桓的将帅担当与百姓的殷殷期盼熔于尺幅。小女孩的依赖、老人的泪目,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罗荣桓搭在女孩肩上的手,既是慰藉也是承诺,让饱受苦难的民众在他身上看到了信念与希望。那不是简单的相逢,是黑暗里的光与热的交汇,是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铿锵证明。
画前无声,画里有千言。那支军容整肃的115师大部队,那些容貌个性各异却同样坚毅的战士,共同铺陈出八路军入鲁的恢宏长卷。他们是战火中的砥柱,是百姓的依靠,以铁骨铮铮的姿态,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保家卫国的壮歌。这画里的每一笔,都是刘书军对那段历史的致敬,是对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深情咏叹,镌刻下那个时代最动人的鱼水情深与最磅礴的救国担当。
苍莽崮山间的热血征程
移步至刘书军与刘洋合作的《红色记忆抱犊崮》前,可见抱犊崮如钢铁堡垒般在画面中巍峨矗立,那沟壑密布的山岩,是战争岁月刻下的刚毅纹路,于雄浑气象里,立起了鲁南革命的精神脊梁。深绿的山林层层叠叠,其间隐现的队伍与村落,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抱犊崮山区留下的生命轨迹。战士们的步履铿锵,百姓们的质朴相望,在蜿蜒山径与葱郁林木间,谱写出军民同心的战地长歌。那山间的每一簇绿意、每一块岩石,都记得罗荣桓、陈光率领队伍开辟根据地时的热血,记得军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度的烽火岁月。
刘书军·刘洋合作《红色记忆抱犊崮》200cm×200cm
画里的抱犊崮,是刘书军对一段红色历史的深情定格。当笔墨落于宣纸,他将鲁南的苍莽与炽热揉进了每一处皴染。抱犊崮沉默,却以千年山崮的巍峨,托举起那段烽火中的坚守——战士们在山林间的浴血、军民鱼水的深情,都在这浓淡相宜的笔墨里,凝成了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青山处处埋忠骨
刘书军绘就的《大青山突围》,墨色间尽是烽火豪情,生动刻画出了烽火岁月中最炽烈的民族魂魄。他运用苍劲如松、粗粝如石的笔触,将抗日将士的身姿熔铸于大青山的巍峨与战火的汹涌之中——衣袍如刀劈斧凿,枪杆如铁如钢,墨色层层泼洒出硝烟弥漫、山风怒吼的战场实感。
刘书军《大青山突围》130×248cm
画面深处,战士们的脊背如山脉般连绵起伏,在炮火中铸成一道不屈的长城。他们的眼神如炬,穿透浓烟与黑暗,望向远方的黎明;他们的身躯虽被战火撕裂,却始终挺立如松,仿佛与脚下的大地共生共死。刘书军以水墨的浓淡干湿,勾勒出动态的厮杀与静态的坚毅。那不仅是墨,更是血与魂的凝聚;那不仅是画,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的铮铮誓言。整幅作品不仅仅再现了一段历史,更将一种永不言败、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永恒地刻进了笔墨深处。
青山忠魂,丹心永铸
刘书军的《屹立》似从时光深处洇开的一卷长轴,每一缕墨痕都裹着敬仰,在眼前缓缓铺展成诗。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威严肃穆地耸立于丹色山峦之巅,四周云雾似轻柔的绸带缭绕,仿若在岁月长河里,圈出一方供人凭吊、追思的灵境。山脚下,苍劲古松的枝干纠结盘绕,似无数饱经风霜的臂膀,紧紧攥住大地,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画中山石的丹红,是英雄热血在天地长卷上烙下的印记;古松的苍劲,是民族精神穿越风雨仍挺拔的剪影。刘书军用画笔,让纪念馆的屹立冲破时空——它既峙立在巍峨山巅,也深植于每个后来者的精神原野,将英雄精神与民族脊梁,绘成了永不倾颓的精神穹顶。
《屹立》刘书军97cm×180cm
无需用华丽辞藻去讴歌“英雄不朽”,单看画面里纪念馆与山河浑然一体的姿态,便已道尽所有。战火虽能令大地震颤,却绝无法让英雄的精神与民族的脊梁弯折半分。没有激昂的呐喊,但那份崇敬与追思却在水墨氤氲间,传递得愈发幽远而浓烈,让我们在和平的今日,依旧能触摸到那段岁月里,最无畏也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刘书军以画笔为史笔,将那段峥嵘岁月镌刻于丹青之上。《八路军115师入鲁》中钢铁洪流般的行军阵容,展现出不可阻挡的救国之志;罗荣桓与老百姓相逢的动人一刻,凝结着军民相依的鱼水深情;《红色记忆抱犊崮》则以巍巍山崮为证,记录了根据地建设的艰辛与热血;而《大青山突围》和《屹立》则分别以动态的突围瞬间和静默的纪念馆形象,诠释了英雄的壮烈与精神的永恒。这四幅作品彼此呼应,共同构建出了一幅恢宏的历史长卷。
《当年这里鏖战急》刘书军40cm×32cm
结语
“艺术的征程永无尽头,我心中仍有万千景象待绘、无数故事要诉。我会将对先烈的追思、对民族的深情,继续倾注于每一寸宣纸、每一笔墨色之中,我会继续用画笔一一描摹、反复吟咏,让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的温度与力量,在更多人心间扎根、生长,让永不弯曲的民族脊梁,在笔墨丹青中永远挺立。”刘书军坦言。
八十年风雨未曾磨淡历史的印记,抗战精神亦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对于曾身着戎装二十六载的刘书军而言,军旅生涯赋予的家国情怀从未因脱下军装而褪色,反而化作了笔下愈发坚定的笔墨信念。他的艺术之路,源于军魂,成于笔墨,归于一种深沉的历史使命。他以丹青为桥,连接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以色彩为声,传递不屈呐喊与民族记忆。笔锋所至,不仅是山河壮丽、英雄屹立,更是一种贯穿时代的精神气韵——坚韧如松、炽烈如血、澄明如月。那墨色深处,有硝烟散尽后的沉思,有血火淬炼过的信仰,还有一个民族在苦难中铸就的风骨与尊严。在他的画卷中,历史并非沉寂的过往,而是一种依然奔涌的力量。刘书军以画载道、以艺传魂,将军人风骨化为艺术语言,使抗战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铮铮作响、生生不息。
作品欣赏
《毛泽东一九四五》刘书军180cm×130cm
《太行初雪》刘书军248cmX340cm
《吉鸿昌》刘书军·冷萍合作150cm×120cm
《寒夜》刘书军·冷萍合作180cm×130cm
《负病齐鲁扫敌寇》刘书军·窦培高合作280cm×180cm
来源/中华网山东 作者/薛筱蕙
摄像、摄影/王鑫 李建龙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画家简介
刘书军,山东青岛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曾任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美术馆创作部主任。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品以人物画见长,特别是在塑造领袖人物、名人及军事题材上独树一帜,还擅长山水、花鸟、走兽。作品曾获山东省美展特等奖、一等奖;济南军区文艺创作优秀奖、建党80周年全国展优秀奖(最高奖),1994年作品《阳光》、《寒夜》、《兵圣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2006年被山东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2007年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美术类一等奖;2013年作品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4年赴美参加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主办的“中国书画名家精品联合国总部大展”;作品《议政》入选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2021年《万里黄河第一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长河大道黄河主题创作展。专著有《怎样画兰草》、《怎样画骆驼》、《人物名家刘书军》、《名家刘书军画钟馗》、《名家刘书军写意仙鹤》、《析疑释惑——山水点景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