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抓三促”行动】高台县司法局骆驼城司法所:以案普法入人心 法治春风润乡村
发布时间:2025-09-03 17:45 浏览量:2
“以前总觉得法律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离咱老百姓的生活远得很,直到司法所的同志用邻村的纠纷案例给咱讲清楚了宅基地边界的法律规定,我才明白原来法律就在身边!”近日,在高台县骆驼城镇骆驼城的“田间普法小课堂”上,村民拿着司法所发放的案例手册,向周围群众分享自己的普法学习收获。这生动的一幕,正是骆驼城司法所创新推行“以案普法”工作模式,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百姓语言”,让法治精神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
案例引路:一场宅基地纠纷的“法治解法”。“张叔,您先别激动,咱们先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再对照您和李婶家的情况慢慢说……”今年7月,骆驼城司法所接到新建村村民的求助,称其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甚至差点引发肢体冲突。了解情况后,司法所工作人员没有直接宣讲法律条文,而是决定以这起尚未激化的纠纷为“活教材”,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开展一场“现场普法调解会”。调解会上,司法所工作人员首先向在场村民还原了纠纷全貌,为让大家直观理解法律规定,工作人员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相关条款,结合村委会提供的宅基地确权资料,用“拉红线、算尺寸”的方式,清晰标注出两家的法定边界。同时,还讲述了一起因宅基地纠纷引发诉讼、最终双方既伤和气又花诉讼费的案例,对比分析“调解化解”与“诉讼解决”的利弊。“原来宅基地边界是按土地确权算的,不是凭感觉争的!”“要是真闹到法院,不光花钱,以后邻居都做不成了。”在场村民的议论让矛盾双方逐渐冷静下来。最终,在司法所和村委会的见证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这场“以案普法+现场调解”的组合,不仅成功化解了一起潜在的矛盾纠纷,更让在场的村民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宅基地权益。
群众心声:“听得懂、用得上的法律才管用”。“原来宅基地边界是按土地确权算的,不是凭感觉争的!”“要是真闹到法院,不光花钱,以后邻居都做不成了。”在场村民的议论让矛盾双方逐渐冷静下来。最终,在司法所和村委会的见证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这场“以案普法+现场调解”的组合,不仅成功化解了一起潜在的矛盾纠纷,更让在场的村民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宅基地权益。“以前司法所来普法,要么是发传单,要么是念条文,我文化水平不高,听着就犯困。现在不一样了,他们讲的都是咱村里发生的事,比如谁家借钱不还怎么要、邻里吵架怎么处理,听完就知道遇到事该找谁、该怎么做。”说起骆驼城司法所的“以案普法”,在场村民深有感触。现在他不仅自己遇到法律问题会先找司法所咨询,还会主动向身边邻居推荐司法所的“案例普法课”,“这种听得懂、用得上的法律才管用,咱老百姓就需要这样的普法!”
骆驼城司法所:让普法从“纸上谈兵”到“精准滴灌”。“基层普法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让法律条文摆脱‘抽象化’‘距离感’,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骆驼城司法所探索“以案普法”模式,核心就是“用身边事讲法律,用小案例释大道理”。在开展普法活动时,工作人员会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量身选案”:针对老年人,重点讲解赡养、电信诈骗类案例;针对种植养殖户,侧重宣传土地承包、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针对青少年,则通过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案例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还创新了普法场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甚至是矛盾纠纷现场,让群众在熟悉的环境里接受法治教育,”司法所工作人员说道。至目前,骆驼城司法所已依托“以案普法”模式开展各类普法活动20余场,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法治护航: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法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而有效的普法工作,则是筑牢基层法治根基的关键。骆驼城司法所推行的“以案普法”模式,不仅让法律知识从“纸上”落到“地上”,更让法治精神从“认知”转化为“行动”,切实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在骆驼城镇,“遇问题先想法律招”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共识。从宅基地纠纷的妥善化解,到农民工工资的顺利追回;从邻里矛盾的温情调解,到电信诈骗的成功防范,“以案普法”就像一股春风,吹遍了乡村的每个角落,让法治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步,骆驼城司法所将继续深化“以案普法”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案例库内容、创新普法形式,推动普法工作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用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普法服务,为建设法治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法治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丽绽放。(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