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追忆:一部壮丽的钢铁史诗 三代八钢人见证钢铁梦工厂到绿色新动力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9-03 11:36  浏览量:1

八一钢铁厂办公楼外景。(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九月一日,在八钢厂史馆,张爱年为本报记者讲述八一钢铁厂建设时的情景。(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网讯(记者唐红梅)“王震将军,1966年在您的病床前,您问我八钢怎么样了?我说,我们小高炉生产生铁、钢材的产量一直在增加。59年过去了,现在的八钢已经是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产品还出口到了很多国家,咱们的心愿都实现了……”

站在八钢厂史馆王震的铜像前,76岁的张爱年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回1966年,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王震将军的秋天。

作为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的退休职工,张爱年的父亲是“钢一代”,他是“钢二代”。父子两代人,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一座“钢铁巨人”的崛起。

八钢,这座由王震率领驻疆人民解放军创建的钢厂,不仅是新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办的钢厂,也实现了新疆现代钢铁工业“零的突破”。

七十四载弹指而过。眼前的景象今非昔比:机器人在高炉前自主巡检,实时数据在巨型屏幕上跳动流转,工人们在洁净的控制室内轻点鼠标,便能精准调度全线生产。

从“肩扛手抬”到“一键操控”,八钢的蜕变,是新疆钢铁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生动缩影,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一路风雨兼程、山河巨变的时代注脚。

张爱年与王震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对话”,不仅是一个“钢二代”的深情追忆,也是一部边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微缩史诗,更照见了几代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传承。

钢花映天山——八钢创业者的誓言与传承

钢花飞溅,初心如磐。

2025年9月1日,在八钢智能操控中心,张爱年凝视着大屏幕——机器人“宝罗”在高炉前灵活转动“头部”巡检,实时生产数据不断刷新。与此同时,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着全厂2万多台设备运行状态,5G基站无缝接入3万多个传感器,每秒处理超百万条数据。

“太智能了!”张爱年凑近屏幕,目不转睛,仿佛要透过这台机器人,回望父辈们当年奋战的那片戈壁土地。

八钢厂史馆里,一张黑白老照片记录着1949年前的新疆:几名农牧民使用木犁艰难犁地。那个年代,新疆不能生产一斤铁、一斤钢,连最基本的农具都是木制。

新疆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在王震的率领下,开赴天山南北开展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运动。

厂史馆内,一张张老照片默然陈列,将观者拉回1951年,王震正带领驻疆解放军和各族职工,在头屯河畔的戈壁上,靠肩扛手抬开启新疆的钢铁梦想。

十字镐、马灯、藤编“抬把子”……这些陈旧的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一无所有”却“热血沸腾”的创业岁月。

王震带领解放军官兵和新疆各族群众汇聚头屯河畔时,19岁的晏章华就在这支队伍中,如今他已93岁高龄。

“王震将军说,要有钢,要有粮,有了这两样东西,什么都好办。”晏章华至今仍清晰记得王震号召大家节衣缩食、艰苦创业的声音,感染着每一个八钢人。

“生产钢铁需要焦炭、矿石和水,但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我们就用骆驼运原料,肩扛手抬,踩着砾石一步步往前挪。”晏章华指着一张老照片回忆道。

照片中,1951年寒冬的头屯河边,解放军战士和八钢职工排成长队,以接力的方式传递着一块块巨冰,化冰取水,以解生产和生活之急。

正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第一代八钢人与解放军官兵并肩奋斗,建起了第一座小高炉。

“炼钢全凭人力,砸矿石、搬焦炭……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炼出新疆自己的钢铁。”晏章华说,哨声一响,工友们就扛起铁锨、挑起担子冲向现场。

后来,战士们发明了溜槽送料、水泵供水、手推车运矿等方法,逐步减轻了劳动强度。

1952年4月25日,31.3立方米高炉终于点火开炉。

“当第一炉炽热的铁水奔涌而出时,所有人都跳了起来!”晏章华沉浸在回忆中,眼中闪着泪光,“铁水通红,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很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大家相互拥抱、欢呼,比过年还高兴。”

同年4月28日,1吨空气侧吹转炉炼出第一炉钢,新疆“手无寸铁”的历史就此终结。

“大家围着下线的钢钉摸了又摸,拿锤子轻轻敲击,听那清脆的‘铛铛’声,新疆终于能自己造东西了!”晏章华说。

1956年,晏章华因炼钢合格率达到99.73%,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接受表彰。

“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边疆建设需要钢铁的筋骨’。”晏章华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潮澎湃,“我回答毛主席:‘这奖章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戈壁起宏图——从“一号高炉”到工业新城

头屯河畔,炉火不熄。

从1952年第一炉铁水奔涌而出,到如今全球首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树立低碳冶炼新标杆,八钢的变迁正是新疆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八钢轧钢厂车间内,一批批高强光伏钢正陆续下线等待交付。这种专为光伏行业设计的高强度、高耐腐蚀特种钢,将用于光伏支架和组件边框的制造,这也代表着传统钢铁工业向绿色高端转型的步伐。

“曾经有人说‘八钢一冒烟,半个乌鲁木齐都有饭吃’。那个年代,我们只想着多产钢铁,哪敢想会有今天这样的先进工艺。”张爱年出生于1949年,小学时随父亲从山东来到八钢。

他刚来八钢时,这里只有一座被大家称为“一号高炉”的小炼铁炉。

“厂子虽小,高炉就是天。”张爱年记得父亲经常这样说。

“炼钢岗位极其辛苦,父亲每天下班回来,满脸煤灰,只能看见牙齿和眼白。”张爱年说,这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

1958年,八钢迎来第一次改扩建机遇。冶金工业部批准了八钢年产生铁60万吨、钢40万吨、钢材35万吨的扩建计划。同年8月4日,八钢年产钢60万吨扩建工程中的255立方米高炉破土动工。

1966年秋天,张爱年获得赴京见毛主席的宝贵机会。在等候接见期间,领队老师告知大家,可以去看望王震将军。

“当时王震将军身体不适,住在医院。一听说有八钢来的,他非常高兴,把我拉到身边,仔细询问八钢的情况。”张爱年清晰地记得当时情形,“我回答,八钢挺好的,生产的钢铁越来越多。”

张爱年还记得,王震向大家讲述了创建八钢的历史:他带领驻疆人民解放军来到新疆,发现连钉马掌的铁料都找不到,于是下定决心,靠节衣缩食省下每一分钱,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八钢建起来。

“那次聆听让我明白了‘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初心,也对八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张爱年说。

1970年底,张爱年应征入伍,1974年退伍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八钢。

张爱年亲历了八钢的成长壮大:轧钢车间、焦化厂相继建成,钢铁品种日益丰富,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所替代。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第一座钢铁厂,一期工程3万吨钢的规模,基本满足了解放初期新疆对钢铁的迫切需求。

厂区外,头屯河两岸职工住宅区连片发展,为钢厂服务的运输车队、机修铺子应运而生。曾经的戈壁,渐渐呈现出“工业区”的雏形。

如今,八钢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矿山、汽车、电子等产业,支撑着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

站在2500立方米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前,张爱年仰首凝视,思绪万千。

这座全球首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商业示范项目,是推进传统长流程钢铁工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创新,可以大幅降低燃料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智造创未来——八钢数字化转型与丝路新征程

骆驼运料、粗放炼钢,已是过往。

2025年9月2日一早,货车司机从“八钢智运”平台线上接单,前往原料厂拉货。另一端,八钢生产车间源源不断下线的产品被装上大型货车或“宝武班列”,运往全国各地乃至中亚、欧洲……

52岁的现代钢铁工人阿不都瓦克·阿不力米提端坐在明亮的操作台前,注视着巨型屏幕上跃动的实时数据,指尖轻点按钮,精准调控着炉温和成分。

“现在40分钟就能出一炉钢,效率远非过去能比。”阿不都瓦克·阿不力米提说。他1994年进入八钢时,师傅就告诉他,炼钢不能光凭力气,更要懂技术,八钢引进的智能化设备,自己也经常学习。

从1984年八钢改造扩建,完成焦化、烧结、炼钢和轧钢等29项重点工程改造;到1992年制定100万吨钢规划,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式小型轧钢生产线等项目,实现高炉富氧喷煤、炼钢全连铸、轧钢一火成材等先进工艺;再到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产钢100万吨目标……八钢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

“八钢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阿不都瓦克·阿不力米提说。他介绍,从2001年起,八钢坚持每年两季植树造林,打造“绿水青山”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废气达标排放、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

2002年,“八一钢铁”股票成功上市。2007年,八钢加入宝武集团,迎来快速发展新时期。

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八钢成为拥有矿石和煤矿开采、钢铁冶炼、钢材轧制全流程的钢铁联合企业,产品规格达2000多个,远销中亚和欧洲市场。

“现在八钢已是新疆产业链完备、产能水平领先、产品品种齐全的钢铁企业,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张爱年说。每当站在王震铜像前,他总是感慨万千:“如今盛世,如他所愿。”

绿钢铸新篇——赤诚之心照亮新疆工业化征程

精神赓续,薪火永传。晏章华、张爱年、阿不都瓦克·阿不力米提,他们代表着三代八钢人,见证了八钢从1951年建厂到2025年现代化发展的辉煌历程。他们的精神,是胡杨精神的生动实践。

七十四年光阴流转,从“晏章华们”肩扛手抬点燃荒原星火,到“阿不都瓦克们”指尖轻触操控智能炼钢;从奠定新疆工业纪元的第一枚钢钉,到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绿色钢材——八钢的发展历程,熔铸了新疆工业的筋骨与魂魄。

如今盛世,如他们所愿。这座钢厂,早已与新疆的发展血脉相融,为乌鲁木齐乃至全疆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乌鲁木齐工业增加值为3498万元。截至2024年,工业增加值已达到110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1955年增长500.5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八钢已构建起十余个行业生态圈,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各个产业提供配套产品解决方案,并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度融入供应链管理,推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代代相传的“屯垦戍边,钢铁报国”初心,引领着新一代八钢产业工人奋勇前行。今日新疆的繁花似锦就是对那一代人艰苦创业最好的回答。这份赤诚之心,也照亮着新疆工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

多说一句

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钢铁对话”

一座将军铜像,一位老者,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对话。

76岁的张爱年站在王震将军铜像前的喃喃低语,让我恍然如穿越时空,看到戈壁滩上军民化冰取水、肩扛手抬的艰苦岁月,也亲眼见证如今机器人巡检、数据奔流的智能工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内心深受震撼。

最让我动容的是,通过老人们的眼睛,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梦想成真”。晏章华老人说起当年用锤子轻敲新疆第一根钢钉的清脆声响时,眼里依然有光;而当他看到如今八钢的产品远销海外,更是感慨万千。他们说,这就是他们当年梦想中的新疆——现代化,有活力,和祖国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感这次采访不仅是一次报道,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不再只是书本上的词汇,而是一个个鲜活人物用一生践行的信念。

站在头屯河畔,我看到的不只是钢铁厂的变迁,更是一代代建设者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奇迹。今日新疆的繁花似锦,不正是对他们艰苦创业最好的回答吗?我想,这就是“新疆是祖国的新疆”最动人的诠释——这里凝聚着全国人民的爱与奉献,也彰显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钢铁永不锈,精神永相传。这份精神,正在新一代新疆建设者手中传承,而我有幸,成为这场时空对话的记录者。(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