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破的惊天暗流:除了糜芳傅士仁,还有谁也巴不得关羽死?
发布时间:2025-08-10 17:01 浏览量:1
关羽败走麦城,荆州瞬间易主!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名字,永远钉在了叛徒的耻辱柱上。可你知道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蜀汉内部,想要关羽倒霉、甚至巴不得他消失的,远远不止这两个小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至少有四位重量级人物,或明或暗,都在给关羽挖坑、使绊子,甚至在他最危难时袖手旁观!这样的荆州,内忧外患,神仙来了也难守啊!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四位鲜为人知的“隐形推手”,看看关羽孤傲的背影下,藏着多少暗箭!
关二爷的忠勇,千古流芳。可他的脾气,那也是出了名的又硬又冲!他爱兵如子,底层士卒都愿意为他拼命。但他对那帮子自视清高、掉书袋子的文官士大夫,那是打心眼里瞧不上!说话冲,办事绝,一点面子不给留。这种性格,打仗是把好手,搞政治?太容易得罪人了!喜欢他的人,敬他如天神;讨厌他的人,恨他入骨髓。糜芳、傅士仁的背叛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在这之前,内部的裂痕早已深不见底。
潘濬! 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但他可是关羽在荆州时期最重要的“内务大总管”之一!刘备入川后,把荆州后方治理的重担,很大一部分压在了潘濬肩上,史书上说他“典留州事”,权力大得很呐!粮草调度、后勤保障,前线关羽打仗能不能吃饱饭,很大程度上得看这位潘大人的脸色。
问题来了:关羽和他关系咋样?
四个字:“亦与关羽不穆”!说白了,就是互相看不顺眼,矛盾很深!潘濬是谁?他是荆州武陵郡的本地豪族代表,早年在刘表手下就是江夏郡的官员,典型的士大夫阶层,恰恰就是关羽最瞧不上、最容易起冲突的那类人!
更致命的背叛在后面:
吕蒙白衣渡江,荆州瞬间变天!东吴老大孙权,亲自上门去拜访这位潘大人。结果呢?潘濬不仅投降了,更是把荆州各地的军事布防图,一股脑儿全献给了孙权!这简直是往关羽和蜀汉心窝子里捅了最狠的一刀!这操作,比糜芳、傅士仁开门投降恶劣多了!他掌握的核心机密,直接让荆州残存的抵抗力量陷入绝境。可悲的是,这个造成巨大破坏的叛徒,后来在东吴居然混得风生水起,逍遥法外!潘濬的背叛,绝不仅仅是个人恩怨,他背后代表的荆州本土士族势力对关羽的不满和抵触,才是真正动摇荆州的根基。关羽在前线拼命,后方最大的“粮草官”和“情报官”却早已离心离德,甚至通敌!这仗还怎么打?
廖立! 这位仁兄名气比潘濬大点,号称“荆楚奇才”,巧了,也是荆州武陵郡人,跟潘濬算是老乡。这位“奇才”在荆州危急关头干了件什么事?
时间拨回公元215年! 那会儿吕蒙就曾突袭荆州,一口气夺走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当时战火纷飞,人心惶惶。作为在荆州任职的官员,廖立的选择是啥?跑! 而且是撒丫子就跑,管他什么职责使命,保命要紧!丢下烂摊子,自己先溜了。
刘备后来居然还挺大度,原谅了他,还让他当了巴郡太守。结果呢?这位廖“奇才”非但不感恩,不反思自己临阵脱逃的丑事,等关羽死后,竟然在公开场合大放厥词,疯狂批评关羽!他说什么?他说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翻译过来就是:关羽仗着自己能打,根本不懂带兵打仗,就知道瞎冲蛮干,所以老是打败仗,损失惨重!
听听!这风凉话说的!自己当逃兵时比谁都快,事后诸葛亮当得比谁都响!关羽活着的时候,他廖立连并肩作战的勇气都没有,关羽一死,他倒跳出来踩上几脚,把荆州丢失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死人!这种人品,这种做派,他和潘濬这类人,骨子里就是一路货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关羽的厌恶深入骨髓。指望他们在关键时刻支援关羽?做梦!他们不落井下石,就算烧高香了!
孟达! 这位爷可千万别忘了!他在蜀汉阵营里,绝对算得上是一方实力派。他曾经担任过宜都郡太守,还在江陵待过不短的时间。最关键的是啥?他手里有兵!实实在在的几千人马(约4000人),在当时可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孟达和关羽是有过工作交集的,关羽理论上还是他的上级领导。但两人的关系,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好不到哪里去。关羽那脾气,能看得惯孟达这种心思活络、左右逢源的角色?
孟达用行动表明了他的态度:
后来,孟达主动请缨,拉着刘封一起去打上庸、房陵那些地方(东三郡)。明面上是开疆拓土,实际上呢?核心目的恐怕就是为了离关羽远点! 他实在不想在关羽这个“刺头”手下干活了。等到关羽北伐襄樊,被吕蒙背后捅刀,陷入绝境,向近在咫尺的上庸求援时,孟达的反应是什么?
《三国志》写得清清楚楚:“刘封、孟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关羽命。” 翻译过来就是:刘封、孟达拿“刚打下来的地盘还不稳,不能轻易调动军队”当借口,直接拒绝了关羽的求救命令!
这里面,谁在起主导作用?大概率就是孟达!刘封可能还有点犹豫,但孟达是铁了心不想救!为啥?他对关羽的积怨太深了!巴不得借吴魏之手除掉这个他看不顺眼又惹不起的上司。这数千生力军按兵不动,等于亲手掐灭了关羽最后一线生还的希望。这不是背叛,但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冷血、更致命!
刘封! 这位刘备的养子,身份特殊。他和养父刘备之间,应该说还是有真感情的。他对关羽的态度,就复杂多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虽然演义有虚构成分,但往往反映某种历史认知),关羽曾经对刘封有过非常伤人的评价,说他是“螟蛉之子”(指养子,暗含轻视)。这话要是真传到刘封耳朵里,那杀伤力,无异于一把刀子直插心窝!换谁都得记恨一辈子。关羽的傲慢,深深刺伤了刘封的自尊。
当关羽的求救信送到上庸:
作为军事主官之一(名义上刘封地位高于孟达),刘封最终听从了孟达的意见(或者说,他自己心里那点对关羽的怨气也占了上风),选择了按兵不动。他手里难道没兵吗?直属部队几千人总是有的!真要铁了心去救,豁出去,总能给关羽撕开一条血路,或者至少牵制一下敌军。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冷眼旁观。
关羽死后,刘备震怒,追究责任。刘封最终被赐死。史书记载,刘封临死前非常后悔,说了句:“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 啥意思?他后悔当初没听孟达的话——孟达很可能劝过他彻底反了!这说明啥?说明刘封的内心早就动摇了,对蜀汉的忠诚并非不可动摇。而这份动摇的根源之一,就包含了对关羽的怨怼。在关羽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份怨怼压过了大局观和亲情,让他做出了见死不救的决定。这份“不作为”,同样是压死关羽的一根沉重稻草!
糜芳、傅士仁是点燃火药桶的明火,遗臭万年。但潘濬、廖立、孟达、刘封这四位呢?他们或是掌握核心资源却心怀异志(潘濬),或是临阵脱逃还落井下石(廖立),或是手握重兵却冷眼旁观(孟达),或是因私怨而罔顾大局(刘封)。他们的行为,或直接背叛,或消极抵抗,或落井下石,共同构成了蜀汉荆州集团内部针对关羽的巨大离心力!
关羽的孤傲性格,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成就了他的威名,也为他树敌无数,在内部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当吕蒙的大军压境,荆州看似坚固的堡垒,内部早已被蛀空。忠诚与背叛、公心与私怨、地域矛盾与个人好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个被自己阵营里如此多关键人物或怨恨、或轻视、或背叛的主帅,纵有万夫不当之勇,又怎能守住这四战之地?荆州的陷落,是关羽的悲剧,更是蜀汉内部深刻矛盾的集中爆发!它留给后世的,除了对武圣的无限敬仰,还有对人性、对团队、对权力的深深反思。
(互动引导)
> 关羽之死,是天命还是人祸?
如果这四人真心相助,结局会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