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帮同事完成她的工作,最后全成了我的职责,她:一直都是你做的呀
发布时间:2025-09-01 18:53 浏览量:1
会议室里,空调的冷风吹得我骨头缝里都冒着寒气。
总监王经理的笑声,像一把淬了蜜的刀子,一下下扎在我心上。
“这次的‘蓝海项目’,乔薇做得非常出色!思路清晰,数据详实,不愧是我们的王牌!”
掌声雷动。
我看着台上那个穿着精致套裙,妆容完美的女人,感觉一阵天旋地转。
那份PPT,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我熬了三个通宵敲出来的。
她甚至连字体都没改。
她向我投来一个轻飘飘的,带着胜利者施舍的眼神,嘴角的弧度,像是在嘲笑我的愚蠢。
会议结束,我在茶水间堵住她。
我问她:“乔薇,为什么?”
她慢悠悠地搅动着杯子里的咖啡,眼皮都懒得抬一下,那声音轻得像羽毛,却重得像座山。
“许静安,这不一直都是你做的吗?有什么问题?”
那一刻,我浑身的血液都凉了。
是啊,一直都是我做的。
所以,就活该被她心安理得地夺走一切吗?
01
三年前,我,许静安,拖着一个大行李箱,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进了这家业内顶尖的广告公司。
我像所有初入职场的“小白”一样,勤奋、谦虚,甚至有些卑微。
而乔薇,是我的带教老师。
她比我早来两年,人长得漂亮,嘴巴也甜,办公室里上上下下都对她印象不错。
最初的蜜月期,她对我确实关照有加。
“静安,这个表格格式不对,要这样调整,下次注意哦。”
“静安,复印机卡纸了?我来我来,你刚来还不熟。”
那时候的我,真的把她当成了可以依赖的前辈,心里充满了感激。
一切的改变,是从一次“小小的帮忙”开始的。
那天快下班时,乔薇忽然一脸愁容地凑过来,声音压得低低的:“静安,帮个忙行吗?我妈突然不舒服,我得赶紧去医院,可这点数据还没录完,明天一早经理就要……”
她的眼圈红红的,看起来焦急万分。
我能说什么?
“没事,薇姐,你快去吧,剩下的我来弄。”
我二话不说就接了过来。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我却只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
第二天一早,我把整理好的数据交给了她。
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感激地说:“静安,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改天请你吃饭!”
那句“改天请吃饭”,我一直记着,但直到我离开,那顿饭也没兑现。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她的理由总是那么地“正当”且无法拒绝。
“静安,我今天来例假,肚子疼得直不起腰,这点活儿你帮我收个尾好不好?”
“静安,我男朋友从国外回来了,我得去接机,这个方案你先帮我看着?”
“静安,我约了客户,可家里煤气好像没关,你帮我把PPT做完行吗?”
每一次,她都摆出一副可怜兮兮、非我不可的模样。
而我,这个被贴上“老好人”标签的许静安,一次又一次地点头。
我总觉得,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再说,多做点事,也能多学点东西,不是坏事。
我天真地以为,我的付出,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直到有一次,部门开周会,王经理提到上周的一个紧急项目,那个项目几乎是我独立完成的,因为乔薇说她“重感冒,发烧到说不出话”。
王经理随口问了一句:“这个项目跟进得不错,乔薇辛苦了。”
我正想谦虚地说“大家一起努力的”,乔薇却立刻挺直了腰板,笑着说:“应该的王经理,为了这个项目,我病着都爬起来画图,熬了好几个晚上呢。”
我当时就愣住了,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她面不改色心不跳,甚至还带着一丝邀功的得意。
周围的同事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我,像个透明人一样,坐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那一刻,我心里第一次升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感。
我觉得,有什么东西,从一开始,就错了。
但当时的我还太懦弱,我只是把那丝异样压了下去,告诉自己,也许是她忘了,也许是她不好意思在大会上说。
我还在为她的自私和虚伪,寻找着借口。
我不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将我拖入深渊的开始。
02
那次周会之后,乔薇的行为变得愈发肆无忌惮。
她似乎是看透了我“包子”一样的性格,知道我不会当众给她难堪。
她开始把“帮忙”这两个字,说得理直气壮,仿佛我天生就该为她服务。
“静安,这个客户很难缠,你去对接吧,我搞不定。”
“静安,这个数据分析太烧脑了,我一看就头疼,你是学这个的,你来。”
“静安,楼下新开的奶茶店,帮我带杯全糖加冰的,钱回头给你。”
那句“回头给你”,和那句“改天请你吃饭”一样,成了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我的办公桌上,渐渐堆满了不属于我的文件。我的工作时间,被她的各种“小事”切割得支离破碎。
我开始频繁地加班,而她,每天踩着点来,到点就走,朋友圈里晒的是下午茶、插花课和健身房。
她的岁月静好,全是我在替她负重前行。
我不是没有想过反抗。
有一次,我自己的项目也火烧眉毛了,乔薇又抱着一堆资料过来,用她一贯的甜腻声音说:“静安小宝贝,江湖救急!”
我深吸一口气,鼓足了勇气,指了指自己桌上小山一样的文件,说:“薇姐,我……我这边也挺忙的,可能没时间。”
我的声音很小,带着一丝乞求。
乔薇脸上的笑容瞬间就凝固了。
她愣了一秒,然后眼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声音里带上了哭腔:“静安,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不高兴了?”
她这一嗓子,不大不小,正好让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的同事听见。
大家纷纷投来探究的目光。
她继续委屈地说:“我就知道,我总是麻烦你,你肯定嫌我烦了。可我真的没办法啊,我这个月业绩压力太大了,完不成就要被扣奖金了……我就你这么一个好姐妹,你也不帮我了吗?”
她的话,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我牢牢地困在原地。
她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位置,把我说成了一个不近人情、斤斤计较的恶人。
果然,旁边工位的李姐开始打圆场:“哎呀,静安,薇薇也不容易,你就帮帮她嘛,咱们都是一个部门的。”
另一个同事也附和:“是啊是啊,能者多劳嘛。”
“能者多劳”,这四个字,像四根针,扎进了我的心里。
我成了那个“能者”,所以我活该“多劳”?
我百口莫辩,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默默地接过了那堆资料。
乔薇立刻破涕为笑,亲昵地挽住我的胳 膊:“我就知道静安最好了!爱你哟!”
那一刻,我看着她那张虚伪的笑脸,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从那以后,我在办公室里彻底被孤立了。
乔薇总是在人前人后,有意无意地暗示,许静安这个人,能力是有,但就是有点小心眼,开不起玩笑,还特别计较。
而她,则是那个处处忍让我,包容我的“好姐姐”。
渐渐地,大家看我的眼神都变了。
我成了那个不合群的人。
工作越来越累,心,也越来越凉。
我开始失眠,大把大把地掉头发。镜子里的自己,面色蜡黄,眼下是浓重的黑眼圈,才二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却像三十多岁。
我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完成着两个人的工作,却只拿着一个人的薪水。
而乔薇,靠着我做出来的业绩,混得风生水起,奖金拿到手软,还被评为部门的“季度之星”。
她站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甚至还“特别感谢”了我。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同事许静安,她在我工作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她的话说得滴水不漏,听起来是我在“支持”她,而不是我在“代替”她。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只有我知道,那掌声有多么的讽刺。
我坐在角落里,死死地捏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进了掌心。
我告诉自己,许静安,够了,真的够了。
再这样下去,我会被她活活耗死。
03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那个“蓝海项目”。
这是公司年度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直接关系到下半年的战略布局,王经理亲自带队。
我和乔薇,都被分进了核心项目组。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在这个项目里表现出色,我不仅能摆脱现在的困境,甚至还能得到晋升。
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我还是低估了乔薇的无耻。
项目启动的第一天,她就故技重施。
“静安,我这两天家里出了点事,我爸妈闹离婚呢,我焦头烂额的,项目前期的数据调研,你先帮我顶一下好不好?就两天,等我处理好家里的事,马上回来。”
她的眼泪说来就来,演技堪比影后。
我看着她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心里冷笑。
又来了。
又是这种熟悉的戏码。
但我犹豫了。这个项目太重要了,我不想因为她而搞砸。我心想,也许这次是真的呢?
我再一次心软了。
“好,你先处理家里的事,这边我先顶着。”
结果,两天变成了四天,四天变成了一个星期。
她每天都在微信上跟我“汇报”她家里的“战况”,今天她爸离家出走了,明天她妈要跳楼了,剧情比八点档的电视剧还要精彩。
而我,一个人承担了项目前期所有的工作,调研、分析、撰写报告,每天都忙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等她终于“处理完家事”回到公司时,项目已经进入了中期。
她像个没事人一样,端着咖啡,踩着高跟鞋,在办公室里转悠,时不时地凑过来看一眼我的进度,然后指手画脚。
“这个数据图表太丑了,能不能做得更有设计感一点?”
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审查我的工作,仿佛她才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而我,只是她的一个助理。
我忍着怒火,默默地修改。
项目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需要整合所有资料,做出一份最终的汇报PPT。
这是整个项目最关键,也是最能体现个人能力的部分。
我熬了整整三个通宵,查阅了无数资料,反复修改了十几遍,终于赶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完成了那份近百页的PPT。
当我把最终版发到项目组群里时,已经是凌晨四点。
我瘫在椅子上,感觉自己半条命都没了。
但看着那份凝聚了我无数心血的PPT,我心里还是有一丝小小的骄傲。
我想,这一次,总该没有人能抢走我的功劳了吧?
第二天,就是我在引言里提到的那一幕。
汇报会上,王经理点名让项目负责人做总结。
乔薇,竟然施施然地站了起来。
她打开的,正是我昨天凌晨发在群里的那份PPT。
她站在台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把我的思路、我的观点、我的数据分析,一字不差地,全部说成了她自己的。
她甚至还临场发挥,补充了几个无关痛痒的“小细节”,让她看起来对整个项目了如指掌。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傻子。
一个彻头彻尾的,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大傻子。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嗡嗡作响,只剩下王经理那句刺耳的“乔薇做得非常出色”。
同事们看向她的眼神,充满了敬佩和羡慕。
而我,那个真正完成了99%工作的人,却像个隐形人一样,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会议结束,我冲进茶水间,才有了那段让我彻底心死的对话。
她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我心中最后一丝幻想。
她不是忘了,也不是不好意思。
她是故意的。
在她看来,我做的所有事情,都理所当然地属于她。
我就是那个负责生产鸡蛋,却永远不能署名的母鸡。
我看着她那张精致而冷漠的脸,忽然就笑了。
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许静安啊许静安,你真是活该。
你的善良,你的忍让,在别人眼里,不过是愚蠢和懦弱的代名词。
从那一刻起,我心里那个“老好人”许静安,死了。
04
“蓝海项目”的巨大成功,让乔薇在公司里声名鹊起。
她成了王经理面前的红人,部门里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我,则成了她光环下的一个可笑的注脚。
办公室里的风言风语,像一把把淬了毒的软刀子,无声无息地割着我的血肉。
“你看许静安,整天闷头干活,有什么用?关键时刻还是得看乔薇。”
“是啊,人家乔薇不仅能力强,情商还高,你看她把王经理哄得多开心。”
“许静安就是个干苦力的命,说白了,就是乔薇的‘枪’,指哪打哪。”
这些话,她们从不当着我的面说,却总能用各种方式传到我的耳朵里。
有一次,我去茶水间倒水,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有人在议论。
“乔薇这次拿的项目奖金,少说也有五位数吧?真羡慕。”
“那可不,听说王经理准备提拔她当小组长了。”
“那许静安呢?她不是也参与了项目吗?”
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是平时跟乔薇走得最近的一个女同事。
“她?她能干什么?不过是帮乔薇整理整理资料,打打下手罢了。离了乔薇,她什么都不是。”
我的手停在门把手上,浑身冰凉。
原来在他们眼里,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只是“打打下手”。
我默默地转身离开,回到工位上,感觉胸口堵得像塞了一团浸了水的棉花,沉重得让我无法呼吸。
我试图为自己辩解过。
我找到过李姐,那个曾经劝我“能者多劳”的老同事,委婉地向她说明了情况。
李姐听完,只是叹了口气,拍了拍我的肩膀。
“静安啊,职场就是这样,光会做事是不行的,你得学会表现自己。”她顿了顿,又说,“再说了,现在事情都过去了,乔薇又是红人,你现在说这些,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嫉妒,在背后说人闲话。”
李姐的话,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将我浇了个透心凉。
是啊,木已成舟。
在所有人眼里,乔薇是功臣,而我,如果现在跳出来说功劳是我的,只会被当成一个嫉妒心重、爱嚼舌根的小人。
我被彻底地“污名化”了。
我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王经理似乎也默认了我是“乔薇的助理”这个身份,开会时,他会直接对乔薇说:“这个任务,你让许静安去跟一下。”
乔薇则会用一种施舍的语气对我说:“静安,听到没?经理让你去呢。”
我成了办公室里一个可以被随意使唤的工具人。
更可怕的是,我的工作成果,也被打上了“不可信”的标签。
有一次,我独立完成了一个市场分析报告,直接交给了王经理。
结果第二天,报告就被退了回来,上面用红笔批了几个大字:“数据不严谨,逻辑混乱,重做。”
我拿着报告,百思不得其解。这份报告我检查了无数遍,不可能有这么严重的问题。
下午,乔薇拿着一份和我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个封面的报告,走进了王经理的办公室。
十几分钟后,她出来了,脸上带着得意的笑。
我后来才知道,她跟王经理说:“经理,静安毕竟是新人,经验不足,报告我帮她重新梳理了一下,您再看看。”
我的努力,再一次,成了为她做嫁衣的垫脚石。
她不仅抢我的功劳,还要摧毁我的自信,让所有人都相信,我许静安,离了她乔薇,一事无成。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很差劲?
我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行?
我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只能干杂活的“苦力”?
每天晚上,我都会在噩梦中惊醒,梦里,乔薇踩着我的肩膀,一步步向上爬,而我则被她狠狠地踩进泥潭里,越陷越深。
我甚至想过辞职。
离开这个令人窒纯的地方,一走了之。
可是,我不甘心。
凭什么?
凭什么我辛辛苦苦的付出,要成为别人平步青云的阶梯?
凭什么我要像个丧家之犬一样,灰溜溜地逃走?
不,我不能走。
如果我就这样走了,那就真的印证了他们的话,我许静安,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那天晚上,我对着镜子,看着里面那个憔悴、颓丧的自己,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巴掌。
许静安,醒醒!
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逃避也换不来尊重。
你失去的,必须亲手拿回来!
从泥潭里爬出来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
但这一次,我不想再当那个任人宰割的“老好人”了。
我要做一根,会扎人的刺。
05
转机,出现在公司宣布启动“启航计划”之后。
这个计划旨在选拔一名新的项目主管,负责一个全新的,也是极具挑战性的海外市场拓展项目。
这不仅意味着职位的晋升,更意味着手握实权,直接向公司高层汇报。
这块“肥肉”,公司里所有人都盯着。
乔薇,自然也不例外。
她几乎把“我要当主管”这几个字写在了脸上,每天都围着王经理转,言语间充满了对这个项目的“独到见解”。
- 上一篇:薛斌在兵团十三师新星市调研
- 下一篇:妻子背叛那天,我走上了最强逆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