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男子深夜脑梗去世,提醒:晚上不要做5件事,加大脑梗风险!

发布时间:2025-09-02 14:10  浏览量:1

62岁,按理说还不算老。

可就在前几天,医院急诊送来一位男性,凌晨两点突发意识模糊、右侧肢体瘫软,送到时已呼吸微弱,抢救无效。

CT提示大面积脑梗死,离发病才两个小时,人已经没了。

他不是没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都有,但平时挺“硬朗”的,白天还和老朋友下棋、喝茶,谁能想到,深夜一场脑梗,命就这么断了。

医生见多了这种情况:不是没征兆,而是忽视了;不是没机会救,而是晚了一步。尤其是晚上这段时间,很多人对身体的警觉性几乎为零。

可偏偏,晚上是脑梗高发的“雷区”。

脑梗,简单来说,就是脑子里某条血管被堵了,供不上血,神经细胞就一大片一大片地坏死。发病快、来势猛,能不能活,得看黄金三小时能不能抓住。

而夜晚,是最容易错过这三小时的时间段。人在睡眠中感知迟钝,有时醒来发现偏瘫、口齿不清,已经晚了。很多晚上发生的“坏习惯”,早就在悄悄给大脑设“陷阱”。

不是所有的夜晚都危险,而是有些行为,真的会把脑梗的风险推到最高。

首先得说熬夜。长期晚睡、彻夜不眠,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波动大,血管处于高压状态。特别是50岁以后,血管壁已经老化,负担不了这种剧烈波动。

再说晚餐太油腻。很多人晚上聚餐,大鱼大肉、啤酒一杯接一杯。高脂肪饮食会让血液粘稠,血脂升高,血小板更容易聚集成团,堵住小血管。脑梗发作前,很多人前一顿就是大餐。

第三个容易被忽视的是夜里频繁起夜。看似是前列腺的问题,其实很多人是因为晚上喝太多水或吃了咸味重的食物。夜间体位改变、血容量波动,容易引起血压不稳,诱发脑血管事件。

还有一个高危行为是夜里大量抽烟或喝酒。尼古丁让血管收缩,酒精让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尤其是空腹或睡前饮酒,更容易引发动脉痉挛或血管内膜损伤。

最后一个,很多人没意识到:情绪激动或剧烈争吵。晚上是副交感神经主导的时间段,情绪激动会打破这种平衡,让血压飙升。如果本身血管就有狭窄、斑块,极容易形成血栓。

脑梗不是毫无征兆。有些症状,细看其实早就出现。比如走路时突然一侧脚抬不起来,或者刷牙时水杯握不稳,这都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还有人会突然说话不清楚,或者感觉舌头发硬——这些都是隐性中风的信号。

更细微的,是那种莫名其妙的头晕或视线模糊。很多人觉得是“累的”或“低血糖”,但它可能是大脑某一小块区域供血不足的表现。尤其是晚上出现这些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

62岁的那位患者,家属说他那晚打了三圈麻将,到凌晨一点才回家,喝了点小酒,还吃了几块腊肉。洗完澡倒头就睡,凌晨两点多突然在床上抽搐、嘴歪眼斜。

这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医学期刊《Stroke》曾发表研究指出,超过60%的脑梗患者在发作前24小时内,有明显的生活方式诱因。尤其是夜间饮酒、情绪激动、睡眠质量差,是公认的三大高危触发点。

而国内一项针对55岁以上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指出,深夜发作的脑梗比白天更致命。因为发现延迟、送医时间长,死亡率几乎高出白天发作的1.7倍。

年轻时撑一夜没事,喝点酒也能扛过去。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升高,很多“年轻时能忍的”刺激,到了中年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些慢性病患者,本身血管系统就像贴满补丁的水管,一旦压力过大,就容易“爆管”。

更现实的是,中老年人夜间身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晚上更容易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这些变化在无声中把大脑推向危险边缘。

说到底,防脑梗不靠毅力,而是靠习惯的细节。比如睡前别喝太多水,尤其是晚上八点以后,控制饮水量。别吃咸菜、泡面这类高钠食物,半夜口渴反而更难受。

睡前别看让人激动的视频,也别和家人争吵。一个不稳定的情绪,足以让血压冲破脑血管的极限。

还有一点很重要,晚上起夜别猛然起身。起床前先在床边坐一会儿,让血压平稳后再下床。很多人早上中风,就是因为血压突然变化,脑供血没跟上。

脑梗最残酷的,不只是死亡,而是那种半瘫不醒、人还活着、但说不了话、走不了路,靠鼻饲、靠护理活下去的状态。一个人倒了,整个家庭都塌了。

不是“怕死”才要防脑梗,而是“怕来不及”。怕那一夜平平无奇的睡眠,醒来却什么都晚了。

参考文献

[1]王拥军,李立明,等.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5):321-326.

[2]马建华,黄一宁,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3):689-693.

[3]刘志勇,陈颖,等.夜间血压波动与脑血管事件关系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7):65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