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真相: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博弈,你“躺平”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01 17:00  浏览量:3

这些年,“躺平”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究竟什么是“躺平”?“躺平”意味着什么?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明白。今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说“躺平”,希望已经“躺平”和有“躺平”打算的朋友看看,从而树立正确的“躺平观”。

“躺平”的真相是什么?

躺平,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躺下来、啥也不想干,对现实低头”之意。从经济学角度看,“躺平”实际上是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博弈。

很多朋友都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较低需求获得满足,人类就会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需求满足,例如常常听到的“吃饱了没事干”,就是满足了生存、安全需求之后,想干点更高的社交需求(如看电影、娱乐)。但实际上,这些的需求的满足与个人收入是成正比的,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疑问。

躺平是地心引力,对现实低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我国居民的收入分为5个档次: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假设我们把这5个档次的收入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一一对应,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如下图所示。

躺平: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博弈

首先,高收入者往往占全国财富总额的比例会非常高。基本上是2/8原则,即20%的高收入人群所拥有财富超过全国财富总额的80%。在某些贫富差距更大的国家,可能出现10%、5%的高收入人群,就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财富。

其次,高收入人群因为财富的绝对值非常高,很难变成中低收入、低收入人群,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例如王健林、王思聪父子,他们即使旗下的公司负债、甚至破产,也不会影响其个人处于“高收入人群”的层次。

最后,一般容易“躺平”的人群,往往是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人群,这个群体的数量往往比较大。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他们的收入受到的影响最大。中等收入人群很容易变成中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则变成低收入人群。而低收入人群则不受影响,继续处于低收入的层次。所以,一旦出现收入降低的情况,原本有着“社会需求”的中等收入人群,就不得不把个人需求降档至“安全需求”或“生存需求”。如果经过努力,收入仍然无法恢复至原来的收入,这些人就会选择“躺平”,其收入也只能维持于“中低收入”或“低收入”。

躺平有什么意义

从前文所述,我们了解到什么是“躺平”,躺平是如何发生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躺平”,树立正确的“躺平观”?

从个人角度看,“躺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动行为”,即由于收入的降低,主动选择降低“需求”;第二阶段是“被动行为”,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回到更低的消费水平——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谁愿意粗茶淡饭?但迫于现实,收入上不去了,只能躺平。

从整个社会看,如果“躺平”的人越来越多,就意味着“消费降级”。当然,原因是“收入降级”。这就意味着经济出了问题,例如实体经济发展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等。

站在财经从业者的角度,我们希望针对“躺平”这件事儿给出一些建议: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处于“躺平第一阶段”,可以把“躺平”当作一种“休息、修养”的状态,多学习一些新技能,或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储蓄能量,等待机会重新出发;对于处于“躺平第二阶段”的朋友,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当前的困境是暂时的,要逐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眼前的难题,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定有解决办法。

对于国家而言,则要正视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例如实体经济的受挫?网络经济的虚无?分配制度的完善?……应该给予“躺平群体”信心,通过合理的扶持政策给予他们重新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