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孩子“躺平”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7-31 05:36 浏览量:1
一位年近而立的男士找我咨询,他遇到的问题是这些年一直在家待着没去工作,无所事事,整天被父母指责和嫌弃,甚至有一次被母亲赶出了家门,说没有他这个儿子,为此他自己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但就是没有动力出去工作,因此找到我咨询。
他高中毕业之后也出去工作过,第一个月工资挣了5000多,他高兴的跟父母分享,但是父母听了以后面无表情,毫无反应,从那以后他就不去工作了,每天就在家待着,吃饭、刷剧、睡觉,为此父母对他很不满,他父亲经常指责他,逼急了他就说自己要做自己的项目,比打工挣的多多了,他父亲就会反问他:“钱呢?”然后他就没话说了。因为他所说的项目就是他看到有些短视频博主的视频播放量十分的高,收入也是相当高,他也想做,但并没有行动,只是想想而已。
他这个情况用现在的名词就叫“躺平”,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来讲,我们很多人走向社会第一次赚钱都会很开心,往往也会跟父母亲人分享,有的也会给父母买东西,多数父母都会很高兴,会肯定认可孩子,但他父母则是毫无反应,不过多数人并不会因此就不去工作了,因为毕竟工作赚钱是为自己赚的,但他却不工作了。
根据人的心理运作规律,个体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围绕自身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躺平”属于一种行为,即人的本能行为中的“绝望放弃”,这种行为的产生源自于个体觉得无论如何努力自己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是什么需要得不到满足呢?其实是“接纳认可”的需要,当他高兴的跟父母分享自己赚到钱,实际上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肯定,但父母却毫无反应,因此他深受打击。当然谁也不会因为这样一点事情就绝望放弃而躺平,这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从小是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爷爷爱打牌,奶奶干农活,经常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孤单的待着,父母一般都是过年才回家,但是每次回来,奶奶总要告他的黑状,说他不听话,乱花钱什么的,而爸爸则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打他一顿,经常拿他的学习说事,骂他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一段时期父亲失业在家,心情不好,整天借酒消愁,一喝醉就拿他撒气,甚至他周末晚上都睡着了都被揪起来责问他白天为什么要去玩而不好好学习,然后又打一顿。
后来他也开始努力学习,成绩也有起色,但是父亲也没有一点肯定,还是指责他不好好学习,平时更是有啥事都是指责他,家里拉的沙子准备硬化院子,因为放的时间长,下雨多,被雨水冲刷而减少,父亲就怪他,说是他把沙子玩的少了,又打一顿。
可以说在他整个童年,与父母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中,大多数都是在打骂中度过,长大之后父亲不敢再打了,但是各种指责依然如故。
因此他“接纳与认可”的心理需要完全没有得到满足,任何未满足的需要,人的生命都会被禁锢在那里。当个体从小没有得到接纳认可,有的人就会一直去寻求得到,通过证明、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来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则是通过讨好、付出来换取别人的接纳认可,还有的则是逃避,例如那些社恐和孤僻的人,再有就是完全放弃、躺平,甚至会自杀,而这位男士,因为从小从未得到父母认可,工作赚钱了还是得不到认可,内心就彻底绝望了,做什么都没动力,不想做,在家躺平。
现在有不少家庭当中出现了孩子“躺平”的情况,父母着急上火又束手无措,要不就病急乱投医,损失钱财不说,还可能更加伤害孩子,使情况更加糟糕,例如这些年屡被曝光的某些打着传统文化旗号,或者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训练机构,很多父母花了很多钱把孩子送去,结果基本做法就是一些军训,不听话就体罚,不给吃饭,关小黑屋之类的,最后损失金钱不说,一些孩子还被体罚致伤甚至致使。还有一些宣称专门解决孩子躺平的机构,收取数万高额费用,实际则利用家长的焦虑捞取利益。
事实上,大量这些所谓“躺平”的孩子,往往都是得不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认可,在学校也得不到认可,很多父母都是习惯性的否定指责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要不就是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很高,特别是拿学习成绩作为认可孩子的标准,成绩好了就奖励,成绩差了就各种否定指责,学校更是如此,以成绩论成败,成绩差往往是被嫌弃和忽略,很多学生都是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在学习,有些孩子承受不住了,就会焦虑抑郁,有些则是放弃自己,就成了“躺平”。
因此,解决孩子“躺平”并不是只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首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家长要学会无条件接纳认可孩子,最起码停止继续否定、指责孩子,因为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满足很大程度要依赖养育者,家长能够接纳认可孩子,孩子才能逐步学会自我接纳认可,孩子才能建立起基本的自信,这样孩子才能有心理能量去把学习搞好,否则的话就如同不给一个人吃饭,却逼着他不停地去干活,结果必然是他迟早会饿趴下。
所以我在引导这位男士的时候,核心就是引导他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认可,但前提是打破对父亲对他那些否定、指责的认同,这就要用到“心理转化疗法”,即回溯到他过往的记忆中,再重新面对父亲的各种打骂、否定、指责,把他当时的恐惧、无助、委屈转化为反抗、反击,从行为、情绪和认知上反击父亲的无端指责否定,厘清事实本来面目,如此转化的本质是为了让个体体验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勇气,同时学会自我接纳认可,建立自信,只有他能够自我接纳认可之后,他才会重新开始正常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