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绿色“长征”为沙画条边界线:我国治沙不是为了消灭沙漠?那是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31 23:09 浏览量:3
“你瞅啥呢?看沙尘暴呢呗!那会儿一刮起来,天黄得跟老照片似的,沙子打得人脸生疼,庄稼埋了半截,牲口都找不着道儿回家。”七十多岁的西北老汉眯眼望着远处那片贴着绿边的沙丘。
几十年前,他家那几亩薄田,说没就没了,沙子撵着人跑,挪过好几回窝棚。可如今再抬眼望去,他家果园里的苹果树正抽着嫩芽,远处起伏的沙丘被一道道柠条、梭梭织成的绿格子牢牢“钉”在地上。
中国撸起袖子跟荒漠化“掰手腕”,一干就是47个年头。1978年国家拍板正式动手,当“三北”防护林工程那面绿色大旗在风沙呼啸中艰难竖起时,很多人心里琢磨的,怕是把这望不到边的黄沙彻底“打扫干净”。
可走着走着,大家伙儿咂摸出味儿来了:咱老祖宗留下的这片大漠,压根就不是该被“消灭”的敌人。
沙漠这老伙计,自有它不可替代的营生。它们是地球水汽的“高速通道”,牵着季风的袖子走,没它们,咱东南沿海的雨都得少几场。地底下埋着的宝贝也多,煤炭、石油、天然气,甚至造手机电脑的稀有矿产,不少都安家在沙漠深处。
更甭说那些骆驼刺、沙蜥蜴、跳鼠,离了沙漠这地界儿,就没了活路。硬要“消灭”沙漠?那不是跟老天爷叫板么?
咱真正要摁住的,是荒漠化这头“饿狼”,原本能长草长树的好地方,被糟践成了寸草不生的流沙。这事儿可一点儿都不“自然”,水土瞎糟蹋、草原可劲儿放牧、树胡乱砍,才是背后捅刀子的真凶。
它专啃良田沃土,毁庄稼、堵河道、埋村庄,把老百姓吃饭的碗砸得稀碎。联合国那边也说了,荒漠化这怪物在全球砸了20亿人的饭碗。
1978年,中国算是跟荒漠化正式“宣战”了。横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艰难起步,堪称人类生态史上空前艰巨的绿色长征。
当时流传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紧逼,良田萎缩,老百姓的日子被黄沙追着跑。
这仗怎么打?中国人展现出惊人的智慧与韧性。在宁夏中卫地界儿的沙坡头,科技人员和群众琢磨出了“草方格”战术:把麦草一束束半埋进沙里,扎成一米见方的格子阵。
这看着土的办法,像给躁动的沙丘套上了缰绳。风再也无法轻易卷走沙粒,幼小的柠条、花棒得以在草方格的庇护下扎下根。
根据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官方记录,这项技术牢牢锁住了包兰铁路沿线的大片流沙,让这条大动脉几十年跑的安稳。
时光流转,治沙的法子也从“人海战术”走向了“科技赋能”。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光伏板阵列铺天盖地,蔚为壮观。板子下面,阴凉湿润的小环境悄然形成,甘草、苜蓿趁机生长,羊群在下面悠闲啃草。
板上发电生财,板下固沙生绿,牧民还能增收。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截至2022年底,类似“光伏+治沙”的复合生态模式在北方沙区推广规模已超过400万千瓦。
47年寒来暑往,这场绿色接力成果沉甸甸。国家林草局最新报告显示,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超过4.5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翻了一倍多。
卫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蜿蜒的深绿带,已在祖国北疆筑起。昔日的“沙逼人退”,正逐步扭转为“绿进沙退”。毛乌素沙地超过80%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呼伦贝尔沙地实现沙化面积缩减、程度减轻的双逆转。
库布其沙漠累计完成治理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绿起来的不仅是沙丘,还有沙区百姓的日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依托林果、沙生药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许多沙区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速甚至跑赢了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昔日的沙害之源,正蜕变为新的“绿色银行”。
中国治沙47载,不是一场妄图“消灭”沙漠的独角戏,而是学习与沙漠共存的方法。在风沙线与生命线之间,清晰地划出了一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绿色界线。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