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20个段子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4 浏览量:3
1. 张作霖的“保险队”哲学
出处:清末民初奉天地方档案及民间口碑
张作霖早年拉起一支“保险队”,在辽西地盘上向村庄商户收取保费,承诺提供保护。与寻常土匪不同,他极重“商誉”。一次,一伙流匪劫了他罩着的村子,张作霖闻讯勃然,亲率人马追击数十里,不仅夺回财物,还将匪首首级挂于村口示众,附字条:“犯我保险地界者,皆此下场。”此举震动四方,百姓竟觉此匪讲规矩,比官兵可靠。这“盗亦有道”的名声成为他日后接受清廷招安的重要资本,堪称黑道洗白的经典案例。
2. “妈了个巴子”的万能语法
出处:奉系旧部多人回忆录
“妈了个巴子”是张作霖的口头禅,其含义需结合语境与神情破译。对磕头谢恩的部下说,是“起来吧,好好干”的亲切勉励;对作战不利的将领说,是“拖出去毙了”的死亡宣判;对谈判桌上傲慢的洋人说,则是“老子不伺候了”的逐客令。一次,一县长听闻大帅召见,吓得魂不附体,见面后张作霖笑骂一句“妈了个巴子,你这官当得不错!”,县长顿时瘫软在地,以为反话,几乎昏厥。后经旁人解释才知是真心夸奖,虚惊一场。一句话,竟有生死予夺之效。
3. 草莽英雄的“教育强国”梦
出处:《张作霖全集》及相关教育史料
张作霖自己没读多少书,却对办学堂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主政东北时,肯把大量银子投入教育,名言是:“咱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墨水儿的苦。小子们不能像咱一样睁眼瞎!”他甚至曾对师范学校学生训话:“好好学,将来教好书。谁要是教书不发财,你来找我,我替你揍他!” 将“教书发财”作为激励手段,虽粗鄙,却有效,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4. 张学良的“戒毒”地狱
出处:张学良自述及侍卫官回忆
少帅张学良早年沉迷鸦片,身心俱损。1928年和1933年,他两次下定狠心戒毒,采用的方法极其酷烈:命令副官将自己捆在椅子上,锁于房中,任凭其毒瘾发作时涕泪横流、嘶吼挣扎、甚至用头撞墙也绝不松绑。医生在一旁监护,仅以药物勉强维持其生命。如此煎熬近半月,他终于挣脱毒魔。其对自己近乎残忍的狠劲,与日后在处理军国大事上时常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形成了巨大而讽刺的反差。
5.张作霖的“土匪经济学”
出处:奉天财政档案及民间口碑
张作霖深谙“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道理。他虽纵容部下征税,但亦有底线。某地税官为讨好他,超额征收了巨额田赋,张作霖得知后非但没奖赏,反而将其痛骂一顿:“妈了个巴子!你把地皮刮得这么狠,老百姓都跑光了,明年你收谁的税去?后年呢?你这是杀鸡取卵,蠢货!”随即将其撤职。这位土匪出身的统治者,竟比许多科班出身的官僚更懂得长期经营的重要性,其粗犷外表下的精明算计,令人拍案叫绝。
6. 东北易帜的“精算”
出处:张学良晚年口述史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张氏档案
1928年底,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除了民族大义,更有一番冰冷算计。他曾对心腹分析:“挂上青天白日旗,日本人再逼我,就是逼全中国,老蒋得顶着。咱们每年还能白拿南京几百万军饷,这买卖不亏!”
7. 中原大战的“压秤砣”
出处:中原大战各方往来电文及回忆录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百万大军杀得昏天黑地,胜负的关键竟系于山海关外按兵不动的张学良一身。双方使者络绎于沈,价码越开越高。张作霖攒下的雄厚家底,此刻成了中国最重的“压秤砣”。张学良静观其变,待价而沽,最终选择出兵助蒋,一击定乾坤,瞬间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高位,权势达到人生顶点。从一个“地方少主”一跃成为决定中央政权归属的“仲裁者”。
8. 处决杨、常的“掷币问天”
出处:张学良亲信及家属回忆
1929年,张学良对权倾朝野、屡屡犯上的老臣杨宇霆、常荫槐已起杀心,但迟迟难下决断。据其自述,最终他以一块银元问卜:连掷三次,若全是正面,便杀!结果天意弄人,银元三次均正面朝上。张学良长叹一声:“此乃天意!”遂下令将二人诱至帅府老虎厅立即枪决。
9. 张氏父子的“代沟”
出处:奉系军政运作的观察记录
张作霖用人,重乡谊、讲忠诚,一套传统的江湖恩义。而张学良则偏爱郭松龄等受过新式军事教育的青年军官,试图打造现代化军队。老帅常对儿子抱怨:“你那些学生娃,眼珠子朝天,不会来事!”少帅则觉得父亲的老班底“思想陈旧,暮气沉沉”。这种用人理念的冲突,为日后奉系内部的新旧对立与郭松龄反奉埋下了伏笔,也体现了父子两代人在治理理念上难以调和的“代沟”。
10. 汤玉麟治热河的“刮地皮”艺术
出处:热河地方史志及民间记录
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把兄弟,被委以热河都统重任。此人治政的唯一要诀便是“刮地皮”:大开烟禁,抽重税;巧立名目,预征钱粮至几十年后;甚至将政府机关办公楼的门窗拆下变卖。热河百姓苦不堪言,讥其为“汤大虎”(比汤二虎更凶)。张学良知其腐败,却因顾及父亲旧情和其手握兵权而投鼠忌器。这种纵容,最终导致“九一八”后热河迅速沦陷。
11. 张作霖的“电车难题”
出处:奉天市政建设史料
张作霖大力发展奉天城建,兴修马路,还引入了电车。但电车轨道穿行于闹市,常撞死人畜。手下请示是否缓建或改道,张作霖眼一瞪:“撞死人?那谁让他不让道!电车还能给人让路?照开!”在他的逻辑里,现代化的步伐不容阻挡,个体的牺牲是必要的代价。
12. 离沈前的“最后狂欢”
出处:1931年9月沈阳社交圈见闻
“九一八”事变前夜,张学良正驻跸北平。其时,他虽对东北局势有所担忧,但判断严重失误,认为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就在事变爆发前几小时,他仍在北平的宴会上流连,欣赏京剧,与人谈笑风生,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其个人的判断失误与行为放纵,与其后到来的国仇家恨形成了最为残酷、最为讽刺的历史性反转。
13. 郭松龄反奉的“理想主义”悲剧
出处:郭松龄反奉文告及战史研究
郭松龄倒戈,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反对杨宇霆等旧派,欲辅佐张学良建设一个新东北。其军队一度势如破竹,兵临奉天城下。然而,他的“理想主义”并未能获得广泛响应,底层士兵不知为何而战,日本关东军则趁机干预,最终导致功败垂成,本人被杀曝尸。
14. 张氏父子的“对日策略”反差
出处:日本外务省档案及双方交涉记录
张作霖对日策略是典型的“流氓式周旋”:利用日本贷款和武器壮大自己,但关键时刻绝不答应损害主权的条件,常以“妈了个巴子,这事我得回去琢磨琢磨”敷衍搪塞,甚至暗中抵制。
而张学良初期则更为直接和强硬,试图“一刀两断”,但其准备不足和策略生硬,反而给了日本军方强硬派口实。父子二人策略不同,却都未能最终阻止日本侵华的步伐,其反抗的悲剧性结局,令人扼腕。
15.杨宇霆的“现代化”幻梦
出处:杨宇霆改革计划书及相关评论
杨宇霆常以“现代化设计师”自居,曾制定一系列雄心勃勃的东北工业化计划,包括修建铁路、开发矿山、创办工厂等。然而,他的许多计划脱离实际,好大喜功,且其推行方式带有强烈的个人专断色彩,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反而加剧了派系斗争。他梦想着将东北打造成强大的现代化基地,但其所作所为,却在不断地侵蚀着这个基地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其悲剧在于,他的“智慧”并未用于弥合分歧,反而加速了分裂。
16. 杨宇霆的“聪明误”
出处:奉系内部权力斗争相关记载
杨宇霆自恃才高,深得张作霖倚重,常以“宰相”自居,甚至对张学良也以“小家伙”视之,动辄训斥。他深信自己的权谋智慧足以掌控一切,却唯独忘了“功高震主”是历代权臣大忌。他最终在老虎厅喋血,与其说是死于罪行,不如说是死于对权力格局的误判和对“少帅”性格的轻视。过于相信智商,却低估了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最高权力者的感受。
17. 东北海军的“江防舰队”
出处:东北海军建设史料
张作霖雄心勃勃,竟在内陆的东北建立了一支“海军”,其主要舰艇是几艘浅水炮舰,活动范围仅限于松花江等内河,人称“江防舰队”。这支舰队最大的作用恐非作战,而是象征意义,用以彰显其“海陆空”俱全的军阀实力。用巨资打造一支几乎无对外作战能力的“海军”,此决策之奇葩,堪称军阀时代的一大奇观。
18. 张学良的“欧洲考察”趣闻
出处:随行人员回忆及欧洲媒体报道
1933年张学良下野后赴欧洲考察,期间趣事颇多。在意大利,他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组织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在英国,他则对英国的议会民主制赞不绝口。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反映了他内心对强国之路的迷茫与探索,试图从截然不同的制度中寻找药方,其学习过程本身便充满了东方式实用主义的折衷色彩。
19.汤玉麟的“跑路”艺术 出处:热河抗战相关战报及目击者记述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的表现堪称“逃跑大师”。他并未组织有效抵抗,而是第一时间征调全省所有汽车和大量骆驼、马车,用于装载其搜刮多年的金银财宝、烟土和家私,浩浩荡荡逃往天津租界。其逃跑速度之快、准备之充分、目标之明确(保财第一),令日军都叹为观止。热河省会承德几乎是不战而弃,这位封疆大吏将其“刮地皮”和“保老本”的哲学贯彻到了最后。
20.“东北王”的最终宿命
出处:对张氏政权的整体性历史观察
张作霖白手起家,凭借乱世中的机敏、狠辣和运气,成为雄踞一方的“东北王”。他留给儿子张学良的,是一个兵力雄厚、装备精良、看似固若金汤的强大王国。然而,这个王国内部派系林立、新旧矛盾尖锐,外部强邻环伺、虎视眈眈。张学良继承的不仅是一份巨大的遗产,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其父的“创业”传奇与儿子的“守业”失败,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权力、野心与命运的完整而沉重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成为张学良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梦魇。无论他后来如何解释“不抵抗命令”的由来(是将命令还是他自己的决定),无论他如何以“西安事变”来弥补,丢失东北的烙印已无法抹去。其人生地位与声誉的断崖式跌落,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具戏剧性、最令人唏嘘的个人命运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