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婴:老子、庄子和尼采的自我成长和心灵觉醒密钥
发布时间:2025-05-24 21:56 浏览量:3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前行,逐渐迷失在繁杂的事务与功利的追求里。老子和庄子等东西方哲学家反复强调的 “婴儿般的初心”,为人们指引着实现自我价值、回归本真和探寻生命意义的方向。
《道德经》多次强调婴儿的状态是近于“道”的事物,“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10章),强调人们应摒弃杂念、欲望和刻意的作为,回归生命本初的单纯与柔软,以契合 “道” 的自然法则;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28章),提醒人们要通过保持自己永恒的本性,不偏离、不丧失,最终回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污染、顺应自然。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这表明道的本质纯净、无邪,如同婴儿般纯真无欲,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状态。
庄子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具有“婴儿般的初心”,不被世俗价值观、概念和标签束缚、保持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本真状态。
例如,“能儿子乎?……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庄子认为人们要保持婴幼儿一样的初心,行为自发自然,无刻意 “作为” 的动机。随遇而安,顺应本能与环境的引导。
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的“精神三变”思想(骆驼→狮子→孩童),是其哲学中关于人类精神成长与超越的核心隐喻。
其中,“孩童阶段” 是精神蜕变的最终阶段,代表着一种历经否定与重构后的创造性新生状态。即摒弃旧价值体系的束缚;强调创造的纯粹性,不追求功利目的;在解构旧价值后,以自由意志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婴儿般的初心”并非是指简单的幼稚懵懂,而是蕴含着纯粹的感知、本真的人性与无尽的创造力,在生活、工作和精神成长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像婴儿一样观察世界,打破束缚,直击事物本质
思想是一个人最大的枷锁,事物和情境的真正意义不仅被语言、错误和虚假的思想、概念、标签和社会价值观所遮蔽或扭曲,同时也被自己的成见、经验、思维和立场所蒙蔽。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吸收到新的思想和观点,而且也容易扭曲真理和事实的真相,使人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导致人们深陷思想的牢笼。
而婴儿则通过无预设的观察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他们不会用“概念”“标签”或“经验”去切割事物。例如,看到一朵花时,婴儿不会先判断“这是玫瑰还是郁金香”,而是被色彩、形状、触感等直观属性所吸引。这种被语言和概念框架过滤的感知,更接近事物的本然面貌,符合现象学中“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追求。
同时,与成年人常有的“惯性思维”不同,而婴儿的思维是流动的和非结构化的,这种思维模式帮助人们跳出既有逻辑,发现被忽视的可能性。
即有的经验与知识等可能成为人们思维的牢笼。保持初学者的心,即开放、好奇、不带预设的态度,才能发现新的可能,避免陷入僵化与偏见。
因此,人们要和婴儿一样,以初学者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通过无预设的观察和打破思维定式、摆脱概念、语言、标签和错误思想等因素的束缚、直接领悟真理、洞察事物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看清世界和事物的本质,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当人们回归没有被偏见、思想和思维污染的初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时。外部世界将焕然一新。人们或将在平凡中看见非凡,在限制中发现自由。
二、像婴儿一样,以无功利之心做事、对人
婴儿对世界的探索大多纯粹出于好奇,而非功利目的。他们会专注地玩一块石头、或追一片落叶,这种无目的的专注体现了存在主义中“本真存在”的状态——不为“有用性”而活,只为生命本身的体验而活。尼采所提出的“精神三变”中,“婴儿”正是象征着超越世俗价值、重估一切的创造状态。
竞争和压力使得工作成为生存手段,而非意义创造或自我实现的途径。而在人们的工作中,由于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目标导向思维和延迟满足机制必然会给人们带来焦虑或痛苦。
而各种负面情绪的增加不仅会导致人们效率低下,还抑制了人们的灵感和工作的激情。
唯有以无功利之心做事,才能消解对目标和结果的执着、减少刻意、保持超然与专注、回归纯粹的行动本身。
当人们不再被功利心和过多的刻意想法所干扰时,不仅能将心流从“偶发状态”转化为“稳定特质”,从而激发灵感和工作激情,在高效完成任务的同时产生愉悦感。而且可以将机械性重复的活动转化为心灵觉醒的契机、让每个平凡瞬间成为心灵成长的阶梯。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恻隐之心,而婴儿的初心则直观地展现了这种未被功利污染的善。
现代社会中,人被劳动、商品、人际关系等异化,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和功利化。而初心能帮助人们回归人性的完整,保持内心的善良与真诚。
以无功利心之心对人、利他。利他即利己,在很多时候,人的价值来自为他人所创造的价值。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真诚对人,才能换来他人的真诚。
在心理学领域,诸多理论和案例为“婴儿般的初心”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当人们以婴儿般纯粹、无拘无束的心态去思考问题时,创造力会显著提升。拥有初心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婴儿的初心,顺应自然之道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认为,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帮助他。《道德经》一再强调婴儿的初心是近于“道”的事物。
婴儿的行为顺应本能,不刻意造作,没有受到世俗污染,这恰恰契合 “道法自然” 的理念。
禅宗也倡导 “平常心是道”,人们无需刻意寻找特殊的修行契机,只需在吃饭、睡觉、工作等日常行为中保持觉察,以无功利和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也不执着于结果。如此,方能在自然的生活节奏中体悟 “道” 的流动,实现与 “道” 的合一。
正如孟子所强调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保持这份赤子之心,即婴儿般的初心。这种本真的状态,正是对抗现代社会异化的有力武器,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人生幸福和心灵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