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逃亡,保存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30 06:48  浏览量:3

——浙江古桥之余姚皇封桥

编者按:认识一座桥梁,领略一处风景,读懂一篇历史。凝结先人智慧,跨越历史长河,讲述今古传奇。

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北宋首都开封沦陷,徽、钦二帝被俘“北狩”。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称帝,开创南宋,改年号“建炎”。

消息传出,金国大怒,派四皇子金兀术重兵来袭,一路烧杀抢掠、搜山检海,妄图将新生的南宋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战略转移

赵构扳着手指一盘算,觉得敌众我寡,绝对不能硬扛。经过周密部署后,本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原则,严格遵守“敌进我退,敌打我跑”的方针,立即进行了一场“史上最贵马拉松”的战略大转移。

一路奔波、一路艰辛,在金兀术的不懈追击下,赵构带着朝政要员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从应天府到扬州,从海上流亡到临安定都,赵构像一只被猎犬追逐的兔子,在金兀术的千里追杀中,跳出一场刀尖上"死亡之舞",顽强地保住了赵宋最后的火种。

虽说赵构有“逃跑天子”的头衔,其实,赵构并非盲目逃窜,而是经过精心的策划的。赵构的路线总是前往经济发达、民众富庶的地区。宰相汪伯彦曾在密奏:"陛下选择退守临安(杭州),实乃高明之举。此地财富汇聚,水网发达,易守难攻,正是养精蓄锐的绝佳之地。"

二、保存火种

难能可贵的是,在逃跑的路上,赵构非常重视文化与工匠的保护,始终带着珍贵典籍和工匠艺人一同前行,正是这个举动,为南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金兵眼看就要追上了,惊慌失措的朝臣建议丢弃一些书籍以轻装上阵,然赵构坚决不同意,并当场指示:"国可亡,文不可失!"

一天傍晚,赵构一行来到余姚,途经泗门镇大庙周村。连日的奔波使得大家精疲力尽,于是大家决定在此歇息一晚。赵构下鞍,走向附近了一座石桥,独坐其上。

三、绝地反思

望逐渐西沉的夕阳,回想往昔,陷入沉思。

对未劝谏早反抗的反思:若当年早早劝谏父皇起兵反抗,或许也不会落走到这步田地。

对权力的迷失: 身为帝王,却无法掌控局势,只能在乱世中漂泊,内心充满愧疚与迷惘。

对民族与国家的悲哀: 一个曾经一度繁荣,GDP占世界80%的帝国,最终在内乱与外敌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

赵构在石桥上或站或坐,时而走动,感叹人生,思绪万千。心想他日若能东山再起,定封此桥。随后又下令在桥畔扎营驻跸,次日晨起再次开启逃生旅程。

四、泽被后世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逃难的皇帝也是皇帝,天生自带光环和流量。村民认为此桥既然有皇帝莅临,必为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为讨吉利,人们将此桥命名为“皇封桥”。

漫行今天的皇封桥,看着桥身上蹲坐着、仰天长啸的石狮子,虽有些斑驳,但依旧栩栩如生;也依然能感受那段尘封历史散发出的独特韵味。桥如长虹,连接过去,传承古韵,见证变迁,通向未来。

【古桥坐标】余姚皇封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大庙周村境内,是一座东西走向,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长7米,宽2.5米的三板两栏子的三洞引桥。桥东、西各垒石阶五级,朝南栏板上刻有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篆体“皇封桥”三个大字,字迹柔里见刚,书风古中出新,令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