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抗日烽火故事 | 激战三井
发布时间:2025-08-29 12:37 浏览量:3
岢岚抗日烽火故事
编者按: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岢岚这片土地曾燃起熊熊烽火,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了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特推出“岢岚抗日烽火故事”系列报道。
岢岚,作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八路军120师与当地民众并肩作战的英勇历程。1938年,日军分路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岢岚等7座县城沦陷。贺龙师长率领八路军120师主力星夜回师,经过二十余天的激战,歼敌1500余人,相继收复七座县城,其中三井之战更是成为游击战术下运动歼敌的经典战例。在这场战斗中,八路军排长杨时雨带领全排战士英勇无畏,缴获日军山炮一门,这门“功臣炮”如今仍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见证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激战三井
民国27年(1938)3月10日下午3时许,八路军120师359旅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经过3天3夜对岢岚县城的围困,迫使日军1000余人从岢岚城北门向北退于岢岚北川三井镇。
120师收复岢岚城后,贺龙师长当机立断,命令王震旅长率717团追击敌人,务必压敌人于三井镇内歼灭之。为了阻击五寨之敌出援三井,贺师长又命令358旅从辛家湾雪夜兼程70里,设伏于五寨通往三井镇的必经之道麻子涧沟。至此,已形成合围三井镇之势。
三井是岢岚北川第一大镇,位于五寨通往岢岚、兴县之咽喉要道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村镇虽无坚固屏障,但残堡犹存。日军于下午8时进占三井后,发现我方群众已经转移出镇,粮食财物均已“坚壁清野”。敌人由于在岢岚城被八路军围困3天3夜,已是疲惫不堪,饥渴难忍,就一面安锅造饭,一面部署兵力。
359旅追至三井镇西北之曹家沟和秦家庄时,天色已晚,这时雪后初晴,寒风凛冽。部队指战员不顾衣单腹饥,趁着月色朦胧,借助三井镇西堡门外干河滩上杨柳林带做掩护,匍匐前进到三井山上。贺龙师长亲临前沿阵地,在三井镇东北五里的谷河坐阵指挥。
359旅717团机动到西坝堰后,立即兵分两路,第一路直插三井西阁儿外围的三井小广场,第二路绕西阁儿墙南移至西阁儿洞口200米处,开始向敌人发起了几面攻击。
当第一路攻进街心时,担负增援阎锡山的赵承绶骑1军步3团盲目射击,迟滞了我军行动,使第一次下面攻击受挫。拂晓时,717团政委刘礼年和团长刘转连,再次组织了进攻,尖刀班以集束手榴弹炸毁了敌人设在西阁儿口的机枪阵地,立即拿下了西阁儿口,向纵横发展。从西阁儿口至东阁儿口的东西走向的大街上,是敌人的辎重队,仅用来运输的骆驼就占了半条街。在八路军的强攻猛射下,这些骆驼连同辎重队敌兵一个个倒下了。717团的参战人员乘势利用骆驼的尸体做掩护,向敌人步步推进,沿街逐巷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巷战。枪声、炮声、爆炸声和喊杀声此落彼起,声震四野。激战半夜,三井大部为八路军占领,敌人被挤入北面的残堡之中。但还仗着大炮的优势和我军形成了对峙。
这一仗的关键在于拿下敌人的炮兵阵地。717团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1连2排。排长杨时雨带领全排战士不顾敌人的炮火,踏着敌人的尸体,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炮兵阵地的北堡高墙,将一束束手榴弹投向敌人炮兵阵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还在发射中的敌炮兵歼灭一部分,缴获山炮1门,俘敌10人。
敌人在丢掉炮兵阵地后,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只好寄希望于五寨县的增援。
盘踞在五寨县的敌人,已发现358旅给他们布下的天罗地网,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死守在五寨县城。
等到8日晨,三井镇残敌待援无望,只好乘我军重新发起进攻之间隙,向五寨县逃窜。
逃至麻子涧沟时,又遭到358旅伏击,伤亡惨重。由于阎军赵部骑一军过早撤出阵地,使敌人逃窜至五寨县城。
三井镇一战,共击毙敌300余人,生俘28人,缴获步枪百余支及其它军用物资。缴获的一门山炮,是120师在抗战中缴获的第一门炮。后被贺龙师长命名为“功臣炮”(现陈列中国军事博物馆)。
三井镇战斗后,部分参战部队和县城群众在县城开了祝捷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