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石油魂”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3 浏览量:4
延长石油七彩盐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烽火艰难岁月,淬炼民族石油之魂。80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丰碑,不仅镌刻着前赴后继的英勇,更凝聚着工业报国的坚韧。
在陕北高原的沟壑深处,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摇篮”——延长石油厂和定边盐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以“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星火点燃了抗战烽火中的能源命脉,以“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精神铸就民族工业的脊梁。虽已时隔多年,但那波澜壮阔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如今,这两处国家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精神传承,激励着延长石油人赓续红色基因,在新的百年征程中续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辉煌。
建厂初期的延长石油厂。
“功臣油矿”支援抗战前线
埋头苦干精神代代相传
我国发现并利用石油的历史源远流长,寻根问祖莫非陕北。北宋时期的沈括在延州(今延安)首次命名此物为“石油”。1905年,清政府在延长县创立了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厂,1907年9月打成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拉开了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帷幕。
1935年5月,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解放延长县,接管陕北油矿探勘处和延长石油厂。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后,决定恢复石油生产。然而,那时物资极度匮乏,油井和炼油设备散落各地或遭到破坏,又缺少懂原油开采技术的人员,延长石油厂生产近乎停滞。
延长石油厂工人自制蜡烛保供抗日前线。
1938年1月,当过船员、轮机工的上海青年陈振夏辗转来到延安,被任命为延长石油厂厂长。他带领工人沿着崎岖山路,深入各个村庄寻找埋藏和散落的设备零部件,并重新组装成简易生产设备。当年,延长石油厂恢复生产,共生产原油3527桶、汽油167桶、白蜡油856桶,迅速成为边区政府的经济支柱。
要想增加产量,根本途径是开发新井。1939年,在陈振夏的带领下,延长石油厂在延长县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勘定七里村区域打井。然而,他们仅有的两部钻机及配套设备已全部支援甘肃玉门油矿,所剩设备仅有4根6英寸的钢管。
面对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延安石油厂自力更生,想方设法自制木质钻机。除井架的4根角柱外,蒸汽机底座、传动机构的承力立柱和横梁等都用整块木材制作,这也成为我国石油开采史上最原始、最笨拙的木质钻机成套设备。此后10多年,延长石油厂打井采油一直使用这种木质钻机。
抗战时期延长石油厂车工加工生产急需配件。
1940年春,“延19井”破土动工开钻。由于设备简陋,他们采用原始的冲击法,1天只能进尺1米多,因燃料不足经常被迫停工。这口井足足打了近1年时间。1941年1月,“延19井”钻至160米处时终于产出原油,日产量达1.6吨。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延长石油厂自主勘定井位、自制钻机打成的第一口新油井,被称为“起家井”。
1941年,延长石油厂又成功开发了七里村油田,相继打成“七1井”和“七3井”等,产油量大增。
据统计,1939年至1946年,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产品,党中央、边区政府和部队用油得到了充分保障,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功臣油矿”。1944年5月22日,毛主席为获得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称号的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
毛主席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
作为陕甘宁边区唯一的石油生产企业,延长石油厂炼制的煤油点亮了延安窑洞的灯光,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保障能力,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不仅成为延长石油引以为荣的企业精神,也成为石油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8岁的董海林是一名从延长七里村采油厂走出来的“油三代”。他的爷爷董开泰从1940年起就和陈振夏一起工作,参与了“延19井”钻井。现为延长石油永坪炼油厂重整航煤班长的董海林,爱岗敬业,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台生产装备,还参与了延长石油首套航空煤油装置改造全过程,见证了百年油企转型的新使命。
在延长石油,像董海林这样的“油二代”“油三代”数不胜数。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石油人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守护着民族石油工业的火种不灭。这条从陕北高原沟壑深处、从抗战烽火中奔涌而来的精神油脉,历经硝烟弥漫的战争淬炼,走过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拥抱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迈步追赶超越的新征程,仍在为中国能源注入不竭动力。
“红色盐场”成为“中央第一财政”
不怕困难精神发扬光大
倘若石油是抗战的“血液”,那么食盐便是边区百姓的“命脉”。在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延长石油的另一处国家工业遗产——定边盐场,在民族危亡的抗战烽火中,军民携手并肩生产食盐,同样为边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盐,国之宝藏也,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陕西与宁夏交界处的定边县产盐历史悠久,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
延长石油厂工人在工作。
1936年6月,西征红军15军团78师刚刚解放定边县,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就风尘仆仆来到这里,组织军民进行以食盐、皮毛、甘草为主的生产贸易活动。随后盐湖归边区统一管辖,在盐场设立盐务处从事盐业生产。
抗战时期,盐务归八路军军委接管,并以部队打盐为主。1940年6月,八路军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王震将军率八路军120师359旅2000余名指战员来到定边开展打盐生产。时任三边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定边城防副司令员的罗成德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打盐总指挥,在茫茫盐湖扎下营盘,与当地群众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盐田大会战”。
三五九旅四支队在盐湖上运盐。
在物资极度匮乏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困境下,罗成德身先士卒,带头扎进盐池,与军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寒冬腊月,他们顶着零下20℃的严寒,用铁锹挖、木桶挑,甚至赤脚踩在盐碱地里劳作。凿孔挖窑而居、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台为灶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他们还创新“新式打盐法”,使盐产量大增;在花马池湖畔边墙上挖窑洞175孔,大力开展盐田基本建设,先后修筑盐坝800余块、盐田1094亩,打井108眼。
1940年,定边盐场产盐30余万驮(每驮150斤),1941年高达70余万驮。彼时,国民党封锁边区,禁止食盐外运,企图用“盐荒”压垮抗日根据地。罗成德利用当地老百姓26000余头毛驴、骡马、骆驼等牲口作为运输工具,组织“驼盐队”将食盐运往陕甘宁边区各分区及周边国统区,解决了260余万抗日军民的生活困难,同时为边区政府和群众换回紧缺的粮食、棉布、布匹以及药品、钢铁、百货等急需物资与外汇,有效稳定了边区财政金融市场,解决了抗战经费的燃眉之急。
1942年,毛主席给罗成德题词“不怕困难”。
1943年冬,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称定边盐场为“中央第一财政”,并亲笔为罗成德题词:“不怕困难”。
1935年至1948年,在以延安为核心的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中共中央度过了十三载峥嵘岁月,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从低谷走向高峰,实现历史性转折,而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灿烂华章。
延长石油延安能化公司外景。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第一个红色盐场,定边盐场2011年更名为“延长石油定边盐化工有限公司”。定边盐场虽然名称及隶属关系多次变更,但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始终未变,它成为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如今也是延长石油的传家宝和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传承不怕困难精神的石油赞歌。
2021年7月16日,河南省遭受强降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紧急组建应急抢险突击队,迅速携带大量物资和救援设备,先后两次赶赴河南省新乡市,配合当地展开抗洪抢险工作,帮助转移受困群众。
延长石油光伏电板构成的深蓝色海洋。
如今,定边盐化工公司拥有 14个天然盐湖,湖盆总面积达98平方千米,探明盐资源总储量3101万吨,原盐年产能为20万吨,形成了食用盐、工业盐、盐洗化保健三大系列26种盐类产品,并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盐光互补、智能养殖以及生态种植业转型发展。
延长石油现代机械打盐现场。
2025年,延长石油迎来“双甲子”的荣光时刻。从1905年创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到2024年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延长石油始终践行“汇聚能源、延长价值”的企业使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和高端石化产品供应商,成为助力陕北老区振兴、支撑陕西稳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延长石油的产业结构也从“一油独大”向“油气煤化电”多元化协同发展转变,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延长石油定边采油厂清洁文明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