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文本+智能平台”,驼乡深处的司法暖阳

发布时间:2025-08-28 17:01  浏览量:4

“示范文本+智能平台”,驼乡深处的司法暖阳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法院破解偏远地区诉讼难题见闻

“以前总听人说,打官司麻烦得很,光是材料就得准备厚厚一叠,没个十天半月跑不下来……”8月7日,海某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向法官图雅表达感谢时说道,“没想到我的事儿能这么快解决,而且还保住了我俩几十年的交情。”

图雅和一旁的立案庭干警王娜娜都笑了,第一次见到这位牧民时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要素式文书:让诉求表达“看得懂、填得对”

7月的阿拉善,烈日炙烤着草原。

海某走进阿拉善左旗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豆大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手里攥着的借条和转账凭证边角已被汗水浸湿。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面对王娜娜的询问,这位不善言辞的牧民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看了看海某手里的借条,王娜娜引导他来到诉讼服务远程柜台前,屏幕上弹出的“民间借贷纠纷要素式起诉状”让他眼前一亮——

没有复杂的法律术语,只有清晰的填空栏:“谁借了钱”“借了多少”“什么时候借的”……

在王娜娜的引导下,海某逐项填写信息:当事人姓名、借款金额2万元、2022年6月转账、未约定利息……不到10分钟,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规范的起诉状,连证据清单都按“借条”“转账记录”等要素分类列好。

“这个表就像给羊剪毛时用的梳子,顺着条理就能把事情说清楚。”拿着打印好的起诉状,海某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

云端调解:用科技温情解开“心结”

看完起诉状,这起民间借贷纠纷的来龙去脉在图雅心中逐渐清晰。

2022年6月,巴某因生意周转向海某借款2万元,因两人为多年好友,双方没有签订正式的借款合同,仅签了一张简单的借条。

还款日到期后,海某多次以电话、信息等方式催要借款,但巴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无奈之下海某来到了法院。

“看到诉状里‘双方系多年好友’这个要素,就知道调解可能有希望。”图雅翻阅材料时发现,海某和巴某不仅是朋友,两家的牧场还紧紧相邻。

图雅随即开始调解工作,电话沟通时,巴某欲言又止:“我家在牧区深处,离法院300多里地,马上就要到打草的季节了……”

“没关系,我们用手机就能‘面对面’调解!”

第二天上午,一场跨越牧区的远程调解开始了——海某坐在法院调解室,巴某在牧区帐篷里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视频连线,手机屏幕上还能看到他身后堆着的牧草捆。

“兄弟,不是我不还,今年春天接羔时死了20多只羊,实在拿不出钱。”巴某诚恳地对着镜头焦急解释的模样让海某也红了眼眶。

图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适时拿出要素式起诉状:“根据表中信息和你们刚才的陈述,借款事实清楚,现在主要是还款方式的问题。”

她指着诉状中的“履行方式”建议栏,对巴某一字一句地解释:“这里有分期还款的选项,要是每月还1000元,既不影响你打草,也能让海某慢慢拿到钱。”

3个多小时的调解,示范文本成了“无声的调解员”:利息计算参照文本中的“民间借贷利率表”,还款期限参考“季节性收入调节条款”……

当巴某在电子调解书上签名时,突然对海某郑重地说道:“兄弟,对不起让你着急了,每月1号我准时打钱。”

海某那饱经风霜的手在眼眶上抹了一把:“都怪我没早点来法院,差点丢了你这个朋友!”

科技赋能:让司法服务走进蒙古包

如今,海某和巴某的牧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两家的羊群一起在草场吃草,孩子们骑着骆驼互相追逐。

“上个月巴某卖了羊就把钱打过来了,我们还一起喝了奶茶。”说到这儿,海某笑道,“法院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纠纷,还教会我们有事好好商量。现在有了矛盾,大家都会说‘去法院填个表,让法官帮着评评理’,这就是咱的好光景!”

阿拉善地域辽阔,最远的牧民居住地距离法院超过500公里,传统调解常受时空限制。现在,“示范文本+智能平台”的组合,让家住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阿拉善两级法院构建起覆盖全盟的“远程服务网络”:在苏木乡镇综治中心设立“诉讼服务远程柜台”,群众就近即可办理立案;调解团队携带移动终端深入草原,在牧点、田间地头开展视频调解;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可实现“起诉—调解—签约”全流程线上化。

今年以来,阿拉善两级法院通过要素式文书受理的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60%,远程调解案件占比达72%,其中85%的纠纷在1个工作日内实现“案结事了”。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记者:李婧 | 通讯员:安娜斯特格洛

责任编辑:孙林林 | 联系电话:(010)67550765|电子邮箱:fyxw@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