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中的北京交通变迁
发布时间:2025-08-28 08:00 浏览量:4
魏鹏翔
“北京车子真不少,汽车三轮儿满街跑,电车环行围城转,火车开到前门站。这些车子来比赛,还是火车跑得快。”这是一首收录在《北平歌谣集》中的民间歌谣,它唱出了旧时北京城交通工具的鲜活样貌,也表现了市民百姓对交通工具更新变迁、速度不断提升的感慨。自近代以来,北京城的交通运输方式、市民出行方式和道路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的记录,不只存在于那些档案、史料或是志书当中,我们还可以从民间流传的歌谣、童谣和顺口溜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历史印记。
1924年,北京商业街上的人力车。
2006年,北京胡同的自行车。视觉中国供图
人力、畜力运输时代:
“小鞍车,柳木框,百姓租乘走四方”
在现代交通诞生之前,老北京市民的出行选择十分有限。据《北京志·人民生活志》记载,明清之际,北京市民的出行几乎全部依赖人力或畜力。若是短途出行,人们便提着篮子,挎着兜子,靠一双大脚“走天下”,可谓是“大脚大,晴天雨天不害怕;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若是距离稍远,就必须雇用牲畜或者租乘轿子赶路。
清乾隆年间,驴车、骡车和马车在北京十分兴盛,也就是百姓们常说的“鞍车”,当时有歌谣这样唱:“大鞍车,红木厢,官家拴车威仪扬。小鞍车,柳木框,百姓租乘走四方。”不过限于官府法律和出行成本,一般的平民百姓只有用骡子、驴子的条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乘坐马车。这种由出行方式传递出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的社会现象反映在老百姓的口中,就有了“人家赶集我也赶集,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歌谣——寥寥几句,把一个乐天派的形象勾勒得格外鲜活。
与乘车类似,乘轿子在旧时北京也是一种少部分人享有的特权,平民百姓喜欢用幻想编织自己有朝一日坐上轿子、风光无限的场景:“小妞儿,坐轿子,拿着手帕叫哨儿(指轿夫,俚语)。哨儿,哨儿快点抬,我家姑爷发了财,又买房,又置地,小哨儿,一起去。”
清末时北京的道路状况不好。1868年德国旅行家李希霍芬拍摄了许多老北京风情照,从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录中,可以看出那时北京的街道,正像歌谣《无风三尺土》中说的那样:“北京大街买卖多,走驴走马走骆驼。晴天是香炉,下雨是墨盒,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野狗满街跑,腥臭人捂鼻。”
人力车、三轮车运输时代:
“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
民国年间,人力车传到北京地区后,成了当时最时兴的物件之一——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里,便曾对它一再描摹刻画。北京第一个制造人力车的是懋顺车厂,地点在东华门大街路南。1915年前后,人力车在民间逐渐普及,在路口、饭馆、市场、店铺的门外都能看到车夫的身影,《骆驼祥子》中有极生动的描述。拉车不仅辛苦费力而且收入微薄,那时老北京人称其为“拉胶皮儿”。歌谣《拉洋车》就诉说了当时车夫遭受车厂压榨、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辛酸的处境:“一什么一,穷得没法儿拉胶皮儿,二什么二,就怕车厂子刨车份儿,三什么三,三两吊钱拉一天,四什么四,拉车的后头背着字,五什么五,什么人都没拉车的苦,六什么六,不拉军官就挨揍。”
三轮车是近代以来在北京城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交通工具之一。《北京志·人民生活志》认为它于1938年前后在北京地区出现,由于能够大大节省车夫的力气,乘坐起来也比先前人力车舒适得多,所以这种半机械化的交通工具一经出现就迅速受到了车夫们的欢迎,也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可以说,飞驰的三轮车和悠闲的观光客在当时的北平街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北京档案史料》记载,1940年北平提供租赁的车行约有二百家,三轮车总数一万辆左右,不仅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交通运输主力军,还对后来市民出行产生了长远影响。您看,蹬三轮儿的身影在今天的什刹海等旅游街区依然随处可见。
有轨电车公共交通时代:
“公共汽车长又长,走街串巷真叫忙”
如果说早前北京人出行主要依靠人力运输和畜力运输,那么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出现则标志着北京正式迈入了电力运输和公共交通时代。1924年12月,北京开通了前门到西直门的一路有轨电车线路,供市民乘坐。有趣的是,当时有轨电车的前端装有一个可以起到“鸣笛”作用的铜铃铛,这个最突出的部分成了围观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以致后来这种电车索性被大家直接叫作“铛铛车”。当时《晨报》报道了1924年12月17日这条线路通车典礼的盛况,随后附载了一首有意思的童谣:“叮叮当,叮叮当,电车来了往里闯。前门挤,后门嚷,小孩哭,大人忙,坐车的,赶车的,谁也别想抢着上。”
有轨电车的出现确实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但由于它毕竟是新生事物,再加上当时交通规则不完善,运行设施不完备,关于“铛铛车”抛锚、撞人、撞车、逃票和“挂票”的新闻层出不穷,有的还被编成了儿歌,如有这样一首《开电车》:“中华民国事由儿多,马路当间儿开电车。车碰车,车出辙,弓子弯,大线折。”还有一首《电车十怕》:“车碰车,车出辙,弓子弯,大线折;挂狗牌儿坐一车,不买票的丘八哥……”除电车外,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区还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公共交通工具,如1916年北京有了环城铁路,1919年第一家经营长途客运汽车的车行开业,1935年公共汽车运营……老百姓的歌谣也跟随时事相继涌现:“公共汽车长又长,走街串巷真叫忙,电车头上俩辫子,一走一晃叮当响。”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这些时代新变,民众仍旧会用歌谣的形式去记录,比如“长安街上一条龙,大一路车最威风,东西贯穿北京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一首首民谣随之而起:“二八车儿真是妙,两个轮子大又高。一个大梁中间挑,就像桥梁架得牢。两个脚蹬转呀转,好似旋风呼呼跑。前面车把像牛角,双手握住左右摇。车铃叮叮响得脆,一路提醒路人晓。大杠上面坐小孩,后面还能把货捎。上学骑着它就走,轻松快乐没烦恼。”“二八大杠自行车,一瞧样子就独特。两个车把弯弯的,像那羊角真有趣。一个铃铛在中间,声音清脆传街区。大杠光溜又结实,好似单杠能倒立。骑车时候脚一蹬,感觉像是在飞哩。二八车能载人多,一家几口都能挤。走街串巷它最行,像个精灵真得力。”
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一座拥有现代化交通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四通八达,轨道交通路网纵横,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还有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一首首尚未远去的“车轮上的歌谣”,为我们串联起了一部鲜活生动的北京交通变迁史,让我们从中读到一个不断包容、接纳新事物,在坎坷中努力迈向交通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这些歌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望过去的记忆支点,它们是北京城永不消逝的市民之声,是理解这座古都现代化历程最鲜活、最温热的印记。(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