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挖出10个西湖,24万中国人在沙漠干大事?美专家:必须停手!
发布时间:2025-08-27 04:52 浏览量:4
民勤县在河西走廊东北部,夹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八成多是沙漠戈壁,绿洲就占那么点地方。石羊河是这儿的主河道,下游水资源本来就紧张,上世纪50年代,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民勤绿洲面临被沙子吞没的风险。
要是没水库,估计现在那儿早成第二个罗布泊了。1958年,国家启动红崖山水库工程,主要就是为了蓄水灌溉,顺带防洪和改善生态。选址在石羊河下游的红崖山那儿,海拔1750米,相对高差350米,控制流域1.34万平方公里。
建设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得分阶段来。头一期从1958年开工,到1966年基本完工,当时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940万立方米,大坝长6860米。参与的人多得吓人,累计24万工人轮换上阵,前前后后花了十几年。
资金投了1300多万,那时候中国设备落后,全靠人力和简单工具,挖出的土方量巨大,相当于十个西湖的体积——西湖库容1400万立方米左右,十个就是1.4亿立方米,跟水库的总规模对得上号。
后来二期在1973年启动,投资774万,到1980年库容扩到9750万立方米。三期、四期接着来,1990年代除险加固,坝体培厚,溢洪道改造。
一直到2010年后,又搞了加高、清淤和信息化监测,现在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坝高15.1米,长8060米,库水面积25平方公里。整个过程跨越40年,分期推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工人数量之所以那么多,是因为工程分多个阶段,初期就调了四万多民工,加上技术员四五十人,成立水利建设兵团,下设炸山师、渠道师、水库师啥的。后期支援队伍源源不断,公社派人,军区帮忙,累计下来24万不是吹牛。
挖沙用铁锹、炸药,运土靠卡车、骆驼车、手推车,甚至冬天用冰车。1960年还遇上洪水,坝体部分塌了,损失34万财产,好些设备冲走,但他们调整策略,继续干。
没经验就学,派人去引洮工程取经,自己建工厂产水泥、炸药,还发电供电。总之,这工程体现了那时候的集体力量,硬是把不可能变可能。
美国专家那茬儿,这事儿得从生态角度说起。水库建在沙漠里,截断了石羊河下游水流,初期确实对周边有影响,比如下游尾闾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民勤生态一度恶化。
1990年代,国际上有些声音担心这儿会成沙漠化典型,美国专家通过报告和媒体指出,沙漠筑坝会扰乱水循环,影响农田和生物多样性,要求中国停止类似工程。他们觉得这是在浪费资源,还可能加剧荒漠化。
举例说,石羊河水被上游水库分流太多,下游入库水少,红崖山水库蓄水后,下游更干。美方报告强调,亚洲沙漠水库建设需谨慎,避免生态破坏。
但中国没停手,因为专家们早算过账,提出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地下水补给和河道调节,形成水循环平衡。事实证明,水库建成后,帮着灌溉90万亩农田,年供水25万吨,民勤水荒缓解了。
争议不是空穴来风。石羊河全长500多公里,上游有景泰川水库,分水严重,民勤年均入境水从上世纪50年代的5亿立方米降到后来的1亿多。红崖山水库作为末端调蓄工程,初期蓄水影响下游,但后来通过治理,生态好转了。
2010年启动青土湖生态输水,干涸51年的湖盆重现27平方公里水面,阻断了两大沙漠合拢。沙尘暴天数从年均37天减到不到10天,库区绿化带17.4平方公里,人工梭梭林2.5万亩,光伏治沙结合,锁住流沙。鸟类多了,白鹭、赤麻鸭回来了,鱼类投放后,渔业也起来了。
从长远看,这水库不光是水利工程,还成了生态屏障。民勤绿洲面积从上世纪中叶的24万亩稳住,现在扩展了。旅游也开发了,国家AA级景区,水利风景区,夏天游客来钓鱼、看景,蒙古包住宿,周边公路通了。
经济上,帮着农业稳产,民勤的瓜果有名,靠水养着。当然,维护没停,2016年后清淤、治沙、加高,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红崖山水库见证了中国治沙的路子,从单纯建坝到综合治理,平衡了发展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