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的“削了皮的柿子”事件,揭开了多少年轻人一生的痛
发布时间:2025-08-26 05:27 浏览量:2
前几天,网上一个关于“削皮柿子”的话题登上热搜,背后却折射出多少年轻人的心酸与无奈。
女孩说,她晚上回家时,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个已经削好皮的柿子,看样子应该放了一整天。
她心里很清楚,这是因为弟弟周末放学回来了,妈妈特地提前削好皮放在桌上,好让弟弟一拿就能吃。
她当然明白,妈妈一直更偏爱弟弟,可心里仍忍不住问:“为什么要替弟弟削皮?他没手吗?自己不会削吗?他又不是小孩子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偏心,妈妈找了个拙劣的理由:“我自己也想吃,就顺手削了皮。”
这个借口在女孩看来荒唐至极。
因为她太了解,妈妈吃柿子从来不削皮,嫌麻烦,觉得浪费。可这么多年了,妈妈从没给她削过一次皮。弟弟要吃,妈妈总会买回来,削得干干净净再递到弟弟面前。
妈妈常常问她:“怎么不愿回家?怎么还不结婚?”
可每次她回家,看到的场景都是父母和弟弟其乐融融,唯独自己像个局外人。
所以,她不是不想回家,也不是抗拒婚姻,而是这个家让她感受不到半点温暖,更谈不上避风港。
后来,她养了一只小猫,尽可能给它最好的猫粮、最多的玩具。她知道,真正长大的第一课,是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爱自己。可她发现自己怎么也做不到。
不少网友感同身受地留言:
“六亲淡薄,其实也是一种福气。”
“能写出这种文字,肯定不止是一个柿子的问题。”
“三份保险,父母和弟弟各一份,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的位置。”
“她没有得到最新鲜的削皮柿子,却依然知道妈妈不爱削蒂。”
“拒绝二胎要从自己做起,别说什么能端平,根本没人能真正做到。”
是的,柿子并不是关键,它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可怕的,是父母的偏心,比贫穷更让人心寒。
被偏心的孩子,大多处在这样尴尬的处境:
家人的冷漠,不足以让他们离开;家人的温情,却也不足以支撑他们飞翔。
他们被死死捆在家庭里,既不能恨,又逃不掉,只能在深渊里挣扎。
《原生家庭》作者苏珊曾说过:“当孩子看到父母嫌弃自己时,他不会恨父母,只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不值得被爱。”
偏心的代价,只能由孩子默默承担。
很多父母口口声声说“一碗水要端平”,可实际上,他们的爱总有轻重缓急。
有的父母偏心得很明显,有的父母自以为做得很好,甚至不愿承认。结果,总会有一个孩子,成为被忽视的那一个。
不久前,一个视频火了:
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去赶集。哥哥能自己走路,妹妹还坐在推车里。
路上遇到杂技表演,人很多,奶奶想挤到前排,于是选择带着哥哥往里冲,把妹妹一个人留在推车里。
小女孩感到被遗弃,加上陌生环境,立刻哭得撕心裂肺。可奶奶完全沉浸在表演里,对哭声充耳不闻。
视频里,小女孩乱糟糟的头发,哭得脸通红,伸着小手要奶奶抱,却被困在狭小的车里无法动弹。画面令人心碎。
另一个视频也让人心疼:
明明是小女孩的生日,结果全场的主角却成了弟弟。生日帽戴在弟弟头上,许愿的人也是弟弟,连切蛋糕的刀都被弟弟抢走。
小女孩气得想转身离开,却被父亲拉回来,斥责:“作为姐姐必须要让着弟弟,跟他抢什么抢!”
她委屈到极点:为什么属于自己的生日,也要让给弟弟?
阿德勒曾说:“孩子童年的挫败感,几乎都源于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受宠。”
父母的偏爱,留下的往往是一生难以抹去的伤。
其实,偏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根本不自知,甚至觉得孩子无理取闹。
知乎上有个故事:
贵州一位男生说,他是家中老大,弟弟最小。家里穷,他从没零花钱,也没玩具。
弟弟每天去学校都有两个鸡蛋,他却没有。父母总说:“弟弟小,需要补营养,你是哥哥,不用吃。”
有一年端午,家里煮了很多鸡蛋,他以为终于能分到。结果,等父母和弟弟吃饱,剩下的五个才给他。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个乞丐。
雨天,弟弟有雨衣雨鞋,他只有一把旧伞;过年,弟弟有新衣新鞋,他穿的都是别人剩下的旧货。连红包钱,都比弟弟少一半。
高考那年,他考上重点大学,父母却让他把名额让给弟弟,说供不起两个。
他只能放弃,去外地打工,做过各种辛苦工作。多年过去,生活依旧不如意。他说,父母既然不爱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生下来?
于是,他离家后再也没回去过。
偏心或许常见,但长期的偏心,就是病态。这种病态,成了很多孩子一生的枷锁。
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会决定他未来走向哪里。”
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么,长大后的我们,如何疗愈父母偏心带来的伤?
首先,要承认父母确实偏心,接受他们不爱我们的现实。原不原谅,并不重要,因为伤痕永远存在。
其次,要明白他们不爱我们,是他们的错。他们连自己都不爱,怎会懂得爱别人?
所以,学会好好爱自己,才是真正的解脱。
最后,作为父母,若想家庭和睦,就必须学会平衡,真正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心情和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