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的纠纷7天内搞定,这地首创的“四级七天”调解法神啦!

发布时间:2025-08-26 14:57  浏览量:5

“四级过滤、七天闭环!”甘肃省张掖市首创的“四级七天”调解法,推动98%的矛盾纠纷在7天内顺利化解。

8月25日,在张掖市召开的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现场会上,“四级七天”调解法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要全面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加强各级综治中心调解室、调解力量建设,强化各类调解协调联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调比判好’。”张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映军在现场会上强调。

图为“四级七天”调解法流程图

让矛盾纠纷“无处可逃”

何谓“四级七天”,“四级七天”的优势在哪……在“四级七天”调解法的诞生地——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村民王贵军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去年10月,邻居引水浇地时冲垮灌渠,导致他已经坐果的2亩南瓜全部绝收。双方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

网格员首次调解未果后,上报村委会。村委会主任邢宗旭“面对面”“背对背”调解,当双方因赔偿金额产生分歧时,调解接力棒传到镇综治中心。镇综治中心引入司法所进行法律定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从网格员、村委会到镇综治中心,这起纠纷历经“三级”,4天内便完成化解。

“灌溉水淹没南瓜地那天,我真怕要打官司。”达成协议后,王贵军长舒了一口气。

图为在田间地头调解纠纷

“四级七天”调解法是张掖市高台县“土生土长”的基层治理办法。

当初,高台县针对基层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于2014年在全县探索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自下而上科学划分网格员、村调解委员会、镇综治中心、镇党委政府四个层级,推动矛盾纠纷分级调处,在7天内高效化解、限时办结。

基层成为解纷“主阵地”

记者获悉,“四级七天”调解法的治理密码就在于明晰责任,让基层成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主阵地”。

专职网格员立足于“早”,作为“前沿哨兵”实现全域感知,迅速发现纠纷并进行首次调解;

村调委会着眼于“熟”,化身“和事佬”,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用乡情民约柔性化解,切断纠纷源头;

乡镇综治中心聚焦“联”,协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治理力量,进行集中调解;

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紧扣“统”,组建工作专班,综合研判、分类施策,集中调处化解。

从“情”字破冰到“理”字析事,最终以“法”字止分……在骆驼城镇综治中心的柱状图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至今,一二级调解层级处理量占比从52%跃升至83%,三四级疑难案件占比则持续下降。

图为调解纠纷

而“七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限刻度,更是乡亲们的心理契约。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乡亲们交流时,常用“这周办了”“这周就走”“周事周毕”作为约定的时间概念。

张掖将这种地域文化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将四个层级的调解流程细化为“1+2+2+2”的七天闭环,用“黄金七日”搭建起多元共治的时空坐标。

图为调解纠纷

98%的纠纷在七日内化解

据介绍,“四级七天”调解法搭载了“四项机制”,创新构建了党组织领导、群众主体、多方协同的共治格局。

前置防线,健全排查报告机制。各级坚持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发挥群防群治力量起底排查,确保隐患及时上报。

聚合力量,健全联动调解机制。推进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运行,统筹治理资源,多元调处基层重大矛盾与诉前调解案件,提升调解质量,减轻群众诉累。

实质化解,健全包案调处机制。构建责任链条,确保每起纠纷有人管、必落实。

前瞻治理,健全研判预警机制。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每月评估风险、研判形势,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报告并督促源头预防。

四套机制环环相扣、高效联动,推动98%的纠纷在七日内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由于落地实、成效佳,2023年11月,高台县“四级七天” 调解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张掖市各级各部门全面推广运用“四级七天”调解法,着力规范调解流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实践表明,“四级七天”调解法解决了调解资源分散、责任主体不明、时限缺乏约束等突出问题,让百姓有了说理的地方、矛盾有了疏解的渠道,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图为在田间地头调解纠纷

据悉,近年来,张掖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刑事案件发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连续3年实现“双下降”,平安甘肃暨主动创稳成效考核连续6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