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二十支队在原平的战斗故事(转发)

发布时间:2025-08-11 10:36  浏览量:1

★★★作者:原平故事老海 原平故事 郝荣廉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威名赫赫的八路军地方武装,活跃在西崞县的广大山区,灵活机动打日军,摸据点,割电线,伏击小股日军,使日军顾此失彼,苦于应付,这支队伍就叫晋绥军区六分区二十支队。

二十支队的前身是崞县(西)县委1939年10月成立的公安警卫中队,队长田乐康,政治指导员秦梅,副队长王元龙。成立初期,有队员120余人,但仅有步枪30多支,手榴弹100余颗。

1940年,西崞县政府成立了县大队,大队长由县长胡谦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刘杰兼任,副大队长徐忠清,副政委杨汉清。下辖10、11两个中队和警卫中队,10中队中队长兼指导员廖银武,有队员100余人,11中队中队长申福才,指导员刘建熙,有队员60余人,警卫中队中队长田乐康,政治指导员秦梅,副队长王元龙,有队员80余人。田乐康、廖银武、申福才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战士。

1940年10月24日,官地据点日伪军百余人,去南岭抢粮。崞县大队11中队在队长申福才带领下,沿途拦劫扰袭,日军边打边退,一天下来,日伪军伤亡20余人,丢弃毛驴200余头,粮食2000余斤。

1941年8月,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成立,孙超群为分区司令员,六分区书记梁仁芥兼任政委。六分区管辖西崞县、静乐、宁武、西忻县4个县。六分区成立后,立即以各县县大队组建了分区六支队,下辖四个大队,其中:宁武县大队为一大队,忻县县大队为二大队,静乐县大队为三大队,西崞县县大队为四大队。

1942年10月,日军在王董堡建立据点,派驻皇协军1个排驻守,隔三差五四出活动骚扰当地民众,老百姓深受其罪。县委书记胡谦决定,奇袭王董堡,拔掉这颗钉子。10月7日,胡谦与田乐康带领1个排深夜来到据点附近,准备拂晓动手。笫二天天刚亮,打扮成日伪特务队的12名队员, 装做一夜劳累、疲惫不堪的样子,大摇大摆进了据点。哨兵一看赶快点头哈腰迎接入內,进入据点后,全队按预定作战方案,一组扑向合作社,二组负责炮楼,三组控制哨兵后,配合二组收拾炮楼内伪军,四组负责警戒。二、三组冲进炮楼时,伪军正熟睡之中惊醒,乖乖当了俘虏,住里间的伪排长企图反抗,被刘有生手榴弹砸在头上,跌倒地上,伪班长跳起夺枪,被战士刘三愣快步上前,一瓶砸在脑袋上,伪班长抱头缩在地上,再不敢动。警卫队一枪未发,俘虏伪军1个排30余名,缴获步枪30多支,手榴弹100余颗。

1942年冬天,县委敌工部从石滩日军内线传出消息,石滩日军仓库存放有大批轻机枪、步枪、榴弹、迫击炮等武器,西崞县县委领导命令警卫中队长田乐康,指导员秦梅带人秘密潜入仓库,利用內线接应,夜袭石滩日军仓库,夺取日军武器。田乐康接受命令后,带领一个排隐蔽于下马铺,派侦察员李富到石滩找內线接头,但李富去石滩未能见到內线,只好返回将军墓向田乐康汇报情况。第三天, 终于接上了头。傍晚,队伍潜入石滩,内线剪断铁丝网,队伍摸入据点。没想到,情况有变,平常驻守日军周末都会在轩岗镇内寻欢作乐,今日却聚集一起赌博,田乐康指挥战士们上好刺刀,破门而入,正在赌博的日军措手不及,被刺死两名,余者见势不妙,打翻煤灯,有的夺门而出,有的跳窗逃跑,2个鬼子窜入仓库哨位,架起机枪反击。田乐康一看,命令队伍押着20余名伪军俘虏撤出。此战,缴获步枪18支。石滩据点日军经此偷袭后,吓破了胆,加强了戒备。

1942年12月,廖银武率11中队在宁武县下白泉村驻扎,被村中叛徒向汉奸柳三万告密,柳从朔县纠集300多伪军,妄图把11中队吃掉。廖银武将计就计,假装败退将队伍带到寺湾山埋伏。柳三万尾追到山下,猛攻山头六七次,死伤甚众,柳三万改变战术,命伪军拉大距离。廖银武命部队向山后制高点撤退。自己留下来掩护,敌人一见我军后撤,以为子弹打光,不顾一切地往上冲。他猛地站起,一连甩出五六颗手榴弹,敌人倒下一片。又一批敌人冲上来,他又甩出几颗手榴弹。柳三万听见仅廖银武一人,亲自带队冲锋。廖银武边打边退,连跳6条地堰,猫腰钻进一人高的酸柳丛中。柳三万偷鸡不成蚀了米,伪军死伤60多人,灰溜溜带领队伍撤了回去。

1943年3月,二十支队十一中队奉命护送冀中党政干部、抗大二分校学生和日本反战同盟战士一行赴延安,从牛食尧走到宁武摩天岭时,天气突变,风雪交加,因衣服单薄难以御寒,有28人被冻死。

1943年7月,晋绥军区六分区决定,将原六支队游击四大队(崞县大队)改编为二十支队,队长郑子章,政委丁耿林(县委书记)兼任。下辖11、12、13、14四个中队。11中队长田乐康,12中队长邱金发,13中队长申福才。因为六分区所在地在屯瓦。二十支队主要活动于崞县、静乐、宁武、忻县四县,而四大队主要在崞县活动。从警卫中队到四大队,再到二十支队,队伍发展壮大了,也打了不少仗,经受了战争考验。

郑志章

在这里,详细说一说郑子章其人,百度网站上有还有郑治彰、郑志章的不同简介。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因为战争年代,他又在多地工作,也就造成了多个同姓同名字不同的版本。从百度郑治彰简历上可看到,1943年7月任崞县支队长,到次年9月,上级抽调他去延安党校学习,他在崞县任职时间仅14个月。因此,在原平、忻州革命斗回忆录中没有记载郑在崞县或忻州的战斗故事,只有原河北省军区政委曾美在回忆录中,记述在1943年率河北区队从五台县向崞县转移途中,遇到代县县大队长郑芝章和河北分委书记韩纯德、组织部长王金才等人一起见面,郑芝章应该就是郑子章。

郑志章(1909~1981),陕西宁强县大安镇秦家沟人。1931年5月,在福建省建宁县参加红军,历任红12军108团文书。司令部文书参谋。1934年10 月,随红军从江西宁都出发长征。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至毛尔盖,随刘伯承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任侦察科长。不久改任三十军侦察科长。1936年,在甘孜加入共产党。10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四方面军的五、九、三十军2万余人奉命组成西路军,渡过黄河,向河西走廊挺进,在白敦子与马家军激战中,郑志章腿部再度受伤,政委李先念将坐骑让给他,方才冲出重围。随西路军余部转移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整编为西路军总支队,郑志章任第二大队长。1939年,随部队到延安。1940年,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工卫旅参谋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令调赴雁北前线,任后勤总兵站任站长。1949年调任晋西北运输部政委兼部长。同年冬,随解放军南下成都,负责军需运输工作。1950年5月,转业西南公路总局。先后任西南公路总局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兼西南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第一公路局局长、川豫铁路指挥部指挥长、成都铁路局第一副局长、交通部第二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等职。

12中队长邱金发是福建龙岩人。1919年加入红军。1930年6月,红四军汀州整编后被调往朱德军长身边做保卫工作。1932年,任红军总司令部传令排班长、代理排长。1933年9月,王稼祥介绍他加入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了长征。在抢渡乌江战斗中,邱金发带领勇士们强渡过江,攻占了对岸黔军的前沿阵地,保证了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因此他得到了红军总部称为“二十二个红军英雄”的嘉奖。1937年8月,邱金发加入抗日先遣队,奔赴抗日前线。10月,跟随359旅王震旅长到达崞县。1943年,他被任命为二十支队12中队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邱金发调任青海团级干部速成学校副校长。194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邱金发迅速返回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5兵站站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享受副军职待遇。邱金发先后获勋章、军功章和八一奖章等。1985年3月4日,这位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走完了人生旅途,病逝于沈阳军区医院,享年74岁。

1944年7月7日,二十支队11中队包围了石寺据点,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进攻相结合的战术,迫使伪军交械投降生俘伪军17名,缴获长短枪14支及其它战利品。9月,郑子章赴延安党校学习,六分区参谋长彭龙飞任崞县(西)县委书记兼二十支队支队长,张榜华任副支队长。

彭龙飞,江西省永新县人,1915年出生。1929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共产党。历任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过长征。抗战初期,任120师359旅717团副营长、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后在晋察冀军区历任盂县大队政委、支队长。1943年在宁武县盘道梁战斗中因冻伤而失去双手。解放战争,彭龙飞转战东北,历任沈阳保安第3旅旅长、辽宁独立师师长、5纵14师师长,42军125师师长。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42军副军长。归国后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去世。

彭龙飞少将

1944年7月7日,二十支队11中队100余人包围了石寺据点,迫使伪军缴械投降,俘虏伪军17名,缴获枪支14支和一批战利品。9月14日—30日, 二十支队11中队配合当地民兵群众在大牛店——沙峪破坏铁轨割除日军电话线3000余斤。

10月29日, 二十支队11中队12中队在土壑村埋伏,打死日军4名,俘虏1名,缴获三八大盖3支,子弹60发。12月,二十支队11中队配合当地百余民兵,在大牛店——沙峪破坏电线杆50余根,割除日军电话线500余斤,日军通信一度中断,电话失灵。

1945年2月6日,轩岗、官地日伪军集合100余人,7日窜至赵家沟,8日窜漫坡抢劫,二十支队11中队埋伏在石匣口两山,伏击枪粮日军,激战20分钟,日军被打死打伤6名,仓惶逃回据点,我军夺回被抢物品2驮,毛驴20头,骆驼4头并乘胜攻克黄甲堡据点,俘伪军6名, 缴获三八大盖8支。

3月26日,二十支队10中队偷袭轩岗日军据点弹药库,一枪未发,俘虏伪军4名,三八大盖4支。4月2日, 二十支队配合区中队、武工队,在大营埋伏,激战1小时,俘虏伪军小队长以下15名,步枪13支,子弹200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驻扎在牛食尧的二十支队长张榜华接到分区命令,对朔县五区的大涂皋据点发起攻击。大涂皋据点位于朔县东部日军一个较大的据点,驻守伪军一个大队100余人,大队长江华是我党叛徒,此人曾任中共平鲁县委宣传部长,是个作恶多端、狡猾诡诈的死硬汉奸。张榜华派11中队为先头部队,先将大涂皋据点包围,虚张声势佯攻,做出一付大兵压境的气氛,利用大喇叭向据点喊话投降。接着,12中队大张旗鼓开来增援,枪声大作,子弹横飞,江华看到我军越来越多,胆战心惊,害怕被消灭,只好答应谈判“反正”。他提出条件:他属于起义部队,他的部下不缴械,他仍任大队长,我军同意了他的条件,当他带警察大队百余人,小炮1门,轻机枪3挺,军马23匹,开出据点后,见我军人数不多,装备不强,心中后悔不已,但因部下大部分已处于我军控制之下,他也不敢冒险动手,只好听从我军改编。我军令其率一个班到朔县休整,并派敌工股长李义与其同行,两人共睡一屋。半夜,江华乘李熟睡之时,用刀将其砍伤,只身逃回朔县城。

9月,根据上级指示;二十支队改编为晋绥六分区20团,下设3个营,以原4个中队(连) 加崞一、二区、朔五、六区区小队改编为一、二营,将偏关县游击大队改编为三营,驻扎于屯瓦、荆芥一带。

张榜华,廊坊市调河头乡大沈庄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报名参加了家乡阎力宣组织的抗日自卫军时。1938年3月加入共产党。1938年5月,冀中军区成立,这支队伍被编为冀中独立第九团,阎力宣任团长。张榜华任一营营长。

1939年初,老九团一营在永清县和大批日军遭遇,张榜华率全营展开激烈战斗,打死日军数百人,他自己负伤两处。1943年,他调到杨成武部任二团参谋长。不久调任二十支队副支队长,1945年6月,彭龙飞调任,张榜华接任二十支队支队长。

1946年3月, 中共崞县县委、县政府和二十支队在官地乡联合召开“抗日烈士纪念碑”落成仪式,县长刘杰、二十支队支队长张榜华、政委李继德、抗联主任郝兴民、武委会主任秦英等人参加。纪念碑上刻有三十五支队长参谋长李克林、武工队九大队大队长刘效颜、十一中队中队长郭树桂、四区基干队队长邵银娃等296名烈士花名。

1946年7月,晋绥独二旅解放了崞县、原平后,20团跟随主力南下围攻忻州,由于守敌固守顽抗,部队消耗较大,晋北野战司令部于8月15日决定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主力部队撤出休整,独二旅北上参加大同战役。1946年8月16日,张榜华率20团转移到崞县南大常附近路上,遇到三架阎军飞机飞来。发现我军后,马上对我军进行扫射轰炸。张榜华不幸被敌机击中牺牲,时年35岁。事后,崞县县委、县政府在崞县县城内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最后,部队派人护送其灵柩回家乡安葬。

张榜华牺牲后,20团长由六分区政治部主任龙福才兼任,一说由贺开祥接任。1948年6月,六分区3个团编为晋绥军区独立第12旅,旅长张新华。20团编为35团,参加了晋中战役。1949年2月,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35团又改编为解放军七纵独十二旅,解放太原后,七纵归第一野战军笫一兵团,独十二旅改编为二十师59团。师长张新华、政委龙福才。

龙福才少将

龙福才(1909年-1965年9月22日),开国少将,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29年,参加少先队。,参加少先队。1935年,任红1军团1师卫生部政委。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龙福才到红军大学学习,后在抗大校务部担任总支书记、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4后方医院政委、八路军卫生学校政委。1940年,任延安军政学院大队指导员。1941年,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1942年冀中“五一”反扫荡,年底任警备旅代政委。1944年,任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领导了忻州土改工作。1948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7纵12旅政委。1949年,任一野7军20师政委,参加了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炮兵第7训练基地政委、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政委、南京军区防空军副政委、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1965年9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6岁。

作者 简介:

郝荣廉,小名五芒。东社镇东山底村人,现在原平工信局工作。爱好历史文化,偶尔写些家乡故事。主要作品有《东山底史话》、《同川史话》和长篇人物传记《赵尔陆》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