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沫》经典诗句名句,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5-08-08 06:09  浏览量:1

《沙与沫》是纪伯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之微小,事物如同泡沫一般的虚幻。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整部诗集内容富有哲理充满智慧,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与其他的作品一样,纪伯伦的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字句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在浪漫抒情的同时,兼有严肃、冷峻的理性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主要作品有《先知》《沙与沫》等。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近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我永远走在这些海岸上,在沙与泡沫之间
潮水涨起抹去我的足迹
海风吹走了泡沫
但大海与沙岸将永恒。—— 纪伯伦 《沙与沫》树木是大地写在天幕上的诗。我们将树木伐下来做纸,记录下我们的空虚。—— 纪伯伦 《沙与沫》
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也给了我。—— 纪伯伦 《沙与沫》
诗不是表达某种见解,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 纪伯伦 《沙与沫》
慷慨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施与,自尊是少于自己需要的接受。—— 纪伯伦 《沙与沫》
春天的花是冬天的梦。—— 纪伯伦 《沙与沫》
记忆是相见的一种方式。—— 纪伯伦 《沙与沫》
我们的心才是一块海绵;
我们的心怀是一道河水。
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
这不是很奇怪吗?—— 纪伯伦 《沙与沫》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 我不愿站住看着队伍走过。—— 纪伯伦 《沙与沫》
给我静默,我将向黑夜挑战。—— 纪伯伦 《沙与沫》
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 纪伯伦 《沙与沫》
记忆是一种相见的形式,忘却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纪伯伦 《沙与沫》
我曾对一条小溪谈到大海,小溪认为我只是一个幻想的夸张者;
我也曾对大海谈到小溪,大海认为我只是一个低估的毁谤者。—— 纪伯伦 《沙与沫》你背朝太阳,就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纪伯伦 《沙与沫》
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纪伯伦 《沙与沫》
记忆是一种相会,遗忘是一种自由—— 纪伯伦 《沙与沫》
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纪伯伦 《沙与沫》
只有在我之下的人才会忌妒或憎恨我。
我从未被忌妒或憎恨过;我不在任何人之上。
只有在我之上的人才会表扬或贬低我。
我从未被表扬或贬低过;我不在任何人之下。—— 纪伯伦 《沙与沫》—— 纪伯伦 《沙与沫》真正的好人是,他和所有那些被大家认为是坏人的人在一起。—— 纪伯伦 《沙与沫》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纪伯伦 《沙与沫》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沙与沫》
假如你把秘密泄露给了风,就不应责怪风把秘密泄露给了森林。—— 纪伯伦 《沙与沫》
Long did I lie in the dust of Egypt, silent and unaware of the seasons.
我长久地躺在埃及的漫天沙尘里,沉默着,忘却了季节。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卡里·纪伯伦 《沙与沫》真正伟大的人,是既不想压制任何人,也不受任何人压制的人。—— 纪伯伦 《沙与沫》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沙与沫》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纪伯伦 《沙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