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风波:一张执法证照出的基层治理缝隙

发布时间:2025-08-03 18:09  浏览量:1

广西防城港“证件侠”一事,官方通报已经摆到桌面:奔驰女司机不是公职人员,亮的是丈夫随手丢在车里的行政执法证;民警深夜上门,也只是“陪同报警人沟通”,而非传说中的“删帖队”。看似一场误会,却让网络舆论炸开了锅,原因并不在“误会”本身,而在于它恰好戳中了公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普通人面对“证件+车牌+住址”三板斧时的无力感。

通报还原了细节,也坦承处置失当:证件管理松弛、答复群众迟缓、沟通用语随意、舆情应对生疏。一句“不够精准有力”,其实点出了基层治理的通病——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一张证、一句住址、一通深夜电话,每一个环节单看都够不上“大案”,可一旦串在一起,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若遇到,是不是也只能忍气吞声?报警会不会反被劝“协商”?信息会不会在熟人社会里裸奔?

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一起会车纠纷,最后要靠“发上网”才得到像样的调查?基层单位平时把“执法规范化”挂在嘴上,落到实际却常把群众的第一次投诉当成“情绪宣泄”,把舆情发酵后的通报当成“危机公关”。结果是,信任被一点点耗尽,直到一张随手亮出的证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防城港官方承诺“举一反三、标本兼治”,话虽老套,却切中要害:证件管理能不能像枪支一样“双人双锁”?民警面对“熟人社会”的求助,能不能先把执法记录仪当“护身符”而不是“事后证明”?对群众第一次反映的不满,能不能少一点“建议协商”、多一点“主动核实”?这些都不是高科技难题,而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功。

一张行政执法证,原本代表公权力的庄重与边界,如今却成了吓唬邻居的“道具”。要让它重新赢得尊重,靠的不是通报里的“严肃处理”,而是日常每一次规范使用、每一次耐心回应、每一次把矛盾化解在村口而不是热搜。唯有如此,再窄的村道,也容得下两辆车交会;再小的纠纷,也犯不着上网喊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