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国产武器不完美,但踩它是“拙劣仿制品”实在太双标
发布时间:2025-08-03 17:45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凌晨四点,城市还没醒来。
拖着一板车赃物的年轻民警,刚破完案,准备回所里交接。
他没想太多,毕竟那时候这种值夜班的活儿也常有。
可就在经过一个单位门口时,他停下了脚步。
两个男人站在门前,鬼鬼祟祟。
像是在看门锁,又像在等什么人。
警察职业的本能让他过去亮了身份:“你们干嘛的?”
结果对方愣了一下,转身就跑。
他追了上去,发现那俩人扔下的旅行包里有液压剪、撬棍这些“行家货”。
他知道,八成是惯犯。
抓住一个以后,另一个又折回来救人,三个人扭打成一团。
对讲机被抢走,增援来不了。
他开始有点慌了。
更要命的是,对方一直在摸他腰带——那里,是配枪。
说实话,那时候他身上那把64式手枪,早就被不少同事私下里吐槽过:威慑不够、握把太短、威力也不行。
可那晚,它成了他最后的依靠。
他抽出枪,往大腿上一蹭,子弹上膛。
连开四枪,全朝天。
不是不想打人,是不敢轻易出人命。
对方却不怕,反而更疯了。
他知道,不能再犹豫了。
枪快被夺走的那一瞬间,他反手一扣扳机,最后一发子弹打进了其中一人小腹。
对方倒地不起,另一人见势逃跑,被赶来的支援民警用车撞倒。
事后,嫌犯脱离了危险,被判刑。
那位年轻民警因为果断处置,被记了三等功。
可没人知道,他当时手里只剩那一发子弹。
那把枪,也只剩那一发子弹。
这事儿后来被媒体报道了不少次。
但很少有人提起,那支64式手枪,其实是1964年就设计定型的老枪。
更没人关心,它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一把饱受争议的“国货”的。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64式,得先说中国那会儿的枪。
建国初期,公安系统用的枪,基本全是缴获来的。
型号杂,弹药乱。
德的、苏的、比利时的都有,配件也难找。
有时候一个枪管坏了,得拆好几支旧枪凑零件。
1952年,为了统一装备,中国仿制了德国PPK,做出一款52式手枪。
但好景不长:国产加工水平跟不上,材料也差,还得靠外汇去东欧买弹药。
很快就停产了。
接着又试做了59式,试图参考苏联的马卡洛夫。
结果性能太差,也没用多久。
这时候,军队里飞行员、侦察兵、高级指挥员提出了新需求:要一把轻便、可靠、不碍事的随身手枪。
特别是飞行员,空中弹射后要能随身带一把枪,不能太大、太重。
于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军械研究所、国营626厂,三家联合起来搞研发。
那会儿叫“厂院所三结合”。
没有外援、没有样枪、经验也不多。
设计人员只能从之前失败的52式和59式里找可行的思路,重新组合、优化。
最终,1964年,一款全新的国产自卫手枪设计定型——就是后来这把64式。
它跟德国PPK长得像,但结构、口径、弹药、内部设计都不一样。
比如弹药。PPK用的是7.65×17mm的半凸缘弹,枪口动能187焦耳。64式用的是7.62×17mm的无凸缘弹,动能230焦耳。
按纸面数据,威力高出一截。
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觉得它“打不动人”?
这事儿说起来复杂。
那会儿中国对警用和军用手枪没有明确区分。64式原本是军用自卫手枪,设计初衷是“关键时刻保命”,不是“日常执勤威慑”。
可后来被大量装备到公安系统,用作执法工具。
这就出问题了。
警察日常用枪,讲究握持稳定、外观威慑、精准控制。
而64式讲究的是隐蔽、快速拔枪、临战可靠。
结果它的短握把、取消指托的设计,在警察手里就变成了“难握”、“不稳”、“像玩具”。
一位当时参与设计的工程师说过一句话:“我们要的是一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枪,不是给人看的。”
但这话,几十年后没人记得了。
还有一些人喜欢拿64式和PPK比,说它是“拙劣仿制品”。
可实际上,两者的结构差别很大。
比如保险机构,PPK是往上拨保险,64式是往下拨。
紧急情况下,往下拨更顺手,也更安全。
又比如缓冲系统。64式为了解决后坐力大的问题,在弹膛开了四条螺旋槽。
弹壳击发时和这些槽发生摩擦,能自动延迟后座,减少震手感。
这种设计,在当时的同类产品里,是很先进的。
还有“弹匣回闩”功能。
打完最后一发子弹后,换新弹匣,只需轻轻一拍,枪弹就能自动上膛。
这个设计在自卫场景下非常实用,能节省宝贵的换弹时间。
可惜,这些细节,很多人并不关心。
他们更在意的是:枪看起来像不像德国的?握着舒服不舒服?能不能“一枪撂倒”?
其实在军队内部,64式的口碑一直不错。
直到被更新型号替代,很多部队还舍不得换。
甚至有的被做成景泰蓝工艺品,用作国礼赠送外宾。
但在城市执法现场,它的“错位使用”让它背上了不该有的骂名。
有一次,一名公安干警在荒野执行任务时,用64式追猎野骆驼,结果没打中。
这段视频被人转发后,就成了64式“打不死骆驼”的笑柄。
可说到底,那种情况下,本来就该用猎枪。
不是64式的问题,是使用的场景错了。
64式不是完美的武器。
它有自己的局限。
但在它该发挥作用的那些年、那些场景里,它做得并不差。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夜晚,那名警察说过一句话:“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枪落到他们手里。”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那是“拙劣仿制品”。
参考资料:
李志坚,《中国轻武器发展史》,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年
黄绍铭,《中国枪械档案全书》,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王正兴,《这才是战争》,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
《兵器知识》编辑部,《国产轻武器五十年》,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年
《公安档案资料汇编(1950—2000)》,公安部档案馆编,2005年
- 上一篇:刘爱国|大阪墩的鹰
- 下一篇:乌军现叛徒,11万俄军猛攻,北约战机坐标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