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生命册》!(文末福利!)

发布时间:2025-08-03 02:00  浏览量:1

全文共1714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原文「链接」

《生命册》是李佩甫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平原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羊的门》和《城的灯》。

李佩甫是国家一级作家,25岁左右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了。

他出生于河南的农村,因此他对中原,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农村生活非常了解,这也成为了他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生命册》便是立足于中原农村的一部小说,有两条线索,主线是主人公的人生发展,副线穿插了村中不同人物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我”吴志鹏是无梁村的一个孤儿,是村中的乡亲们养大的。

进入城市读书之后,“我”留在城市中做教师,作为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就任期间常常收到乡亲们的“求助”,因为那些都是养育“我”的人,我无法拒绝,但“我”非常想逃离。在与年轻学生梅村相爱之后,“我”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逃离无梁村的阴影,“我”选择和同学“骆驼”一起“北漂”。

从一开始在地下室做“枪手”,到后来炒股,再到后来成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我”跟着“骆驼”开创了属于我们的商业世界。

但在“我”得知“骆驼”一直游走在法律边缘并拉了很多人下水之后,“我”意识到了“骆驼”的贪婪和欲望,并选择离开他。

“骆驼”在事情败露之后,选择了跳楼自杀,“我”在前往的路上出了车祸,并被扎坏了一只眼睛。

作品的结构比较独特,其中单数章讲述“我”的人生历程,双数章讲述无梁村不同人物的人生,像一篇篇独立的中篇小说,最终在“我”出车祸住院之后,两条线重合。

作品中的故事一开始的走向貌似是意料之中的,例如杜秋月进城之后抛弃了妻子,春才在舆论的折磨下选择自宫并再次淹没在另一种舆论之中;但是故事的后一半往往会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反转,例如杜秋月离婚后在与妻子的斗争中沦为了一个乞讨者,春才守着自己纯洁的内心开了一个豆腐公司。

这部作品常被分类为商场小说,但是相比于商场和商战的描写,这部作品中对于中原农村以及城乡冲突的描写更加具有文学意义和讨论价值。

首先,作者对于中原的农村太了解了,因此每一个无梁村的人物都拥有着鲜活生动的形象,而城市的发展则相对单一乏味了;

其次,在作品中,作者的批判大多给予了“我”和“骆驼”,或者说大多给予了城市的异化,但是城市就一定是恶,乡村就一定是美好吗?我想并不是的,而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使作品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倾向性略大了些。

那个时代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而那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在城市中有太多的机会,伴随着“快速”发展而来的,便是浮躁、虚荣和争抢。

相比城市而言,发展还没有过多的影响到农村,因此农村还保留着朴实和坦诚,同时也保留着传统的愚昧。

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别使在这些环境中“穿梭”的人严重的异化,无论是被放逐的杜秋月还是极其想逃离农村身份的吴志鹏都是被时代异化了的人。

这并不是农村的错,也不是城市的非,而是那一时代必经的转变道路。

作者站在农村的立场看待这场异化,使得视角有些偏颇,他貌似将所有人的改变都归罪于城市的恶,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前进,如果没有经济的腾飞,如何促进科技、社会、教育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呢?

时代要求人们快步向前,争分夺秒成为了当时那个时代“商场人”最重要的做事原则,快的时代必定是浮躁的,也必定是物质的。

直到现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还是在争分夺秒的创造财富,当996、007、单休、大小周成为职场习以为常的字眼的时候,作为时代洪流中一粒尘埃的人们如何还能静下心来看云卷云舒、笑谈人生和理想呢?

而如今,我们很少再像作者那样批判城市的丑恶了,是城市变了吗?

是城市中的人变了吗?

并不是的!

只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了,随着农村城市化,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逐渐趋于相似,当环境改变时,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冲击不再像那个时代那么巨大了,自然自卑减少了,异化也就减少了。

就这一点来说,作品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代入感并不强。

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因为时代在改变,思想和习惯在改变,但是人性并不会改变,当我们再面对巨大改变的冲击时,作品中的异化还会发生。

文末互动:

如意王为大家准备了电子版的《生命册》,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点赞、评论该文章,并关注如意王领取哦!

本文由如意王学习室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