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男子心梗离世,医生提醒中老年人,睡觉前尽量少做四件事!
发布时间:2025-08-02 05:30 浏览量:1
►
本文188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8岁的王先生突发心梗离世,抢救无效。他没有高血压,也没有糖尿病,平时身体也不胖,怎么会突然倒下?
家属回忆,王先生平时白天压力大,晚上常熬夜,临睡前还爱抽烟、喝酒、刷手机,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睡前总是心跳加快,翻来覆去睡不着。
医生提醒,这其实不是个例。有研究发现,超七成心梗发生在凌晨和清晨,而这与睡前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超过40岁,尤其是中老年人,睡前的四个行为,要尽量避免。
不少人觉得睡前一根烟能解压,其实是在给心脏增加负担。
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本该进入放松状态的身体,反而处于“备战”状态。
心率一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却供应不足,心梗风险就高了。
而且夜间是血压调节最脆弱的时候,长期睡前抽烟,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尤其对已有冠心病基础的人,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议:如果实在戒不掉,也要避开睡前1小时,给心脏一个缓冲的机会。
很多人习惯躺在床上刷个视频、看看新闻,以为能放松,其实是在刺激神经系统。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没到晚上”,影响入睡。
而且刷视频、看热搜这些行为会让大脑兴奋,心率升高、血压波动、交感神经活跃,整个人“清醒”了,越看越精神。
研究显示,睡前刷手机超过30分钟的人,心率变异性下降,夜间心脏负担增加,心脏供血不稳定,心梗风险上升。
建议:睡前半小时放下手机,让眼睛和大脑都冷静下来。
有的人工作压力大,白天压抑情绪,到了晚上才开始“爆发”,要么一个人焦虑发呆,要么和家人争吵,结果就是情绪大波动。
情绪每激动一次,心脏就跟着“抖”一次。
负面情绪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会导致心肌耗氧增加。这种状态下,哪怕是短暂的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急性冠脉事件。
尤其是对于本身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夜间情绪波动是心梗高风险诱因,甚至比高脂饮食还要危险。
建议:睡前尽量避免讨论激烈话题,可以听听舒缓音乐、做简单伸展,让身心慢慢降温。
很多人以为喝点酒能助眠,但实际上,酒精只是麻痹大脑,并不等于真正的睡眠。
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让深睡时间变短、睡眠节律紊乱。更严重的是,它会直接影响心脏节律,诱发心律不齐。
研究发现,每晚适量饮酒者的夜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比不饮酒者高出30%以上。
而且酒精还会导致夜间血压波动,影响心脏供血,加重心肌缺氧。许多突发性心梗患者,事后都被发现是睡前饮酒习惯者。
建议:如果有睡眠问题,别靠酒精解决,应寻求正规干预,比如调整作息、睡前放松训练等。
不是所有心梗都会胸痛,有些人只是突然出汗、心慌、喘不上气,甚至只是单侧肩膀酸痛,就可能是心脏缺血的信号。
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史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夜间突发心梗的概率更高。
心梗的高发时间段,一般在凌晨3点到早上6点之间。这个时间段交感神经兴奋度迅速上升,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而这背后,很多都是因为睡前的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重心脏负担。
一是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避免熬夜,减少生物钟紊乱。建议中老年人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
二是定期体检。特别是每年查一次血脂、血糖、心电图、冠脉CT,提前筛查风险。
三是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梗的“帮凶”,一定按时服药,稳定控制。
四是保持良好情绪。焦虑、愤怒、抑郁都会刺激心率,建议适当运动、社交,保持心态平和。
五是饮食清淡。晚餐不宜油腻,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减少夜间血脂升高的风险。
别等到出事才重视。从今晚开始,放下手机,远离香烟,拒绝情绪波动,杜绝睡前饮酒,睡个安稳觉,也许就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
参考资料:
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2023.
② 《中国循环杂志》. 睡眠行为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 2021, 36(8): 721-726.
③ 蒋雯. 情绪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内在关联[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 40(4): 289-292.
④ 赵丽萍. 睡前行为习惯与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风险关系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2, 49(14): 255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