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老北京,这些尘封已久的照片,如今已成过往(一)
发布时间:2025-07-31 21:31 浏览量:1
北京
(感谢友友们的支持。注:免费文章,无任何费用产生,请放心观看)
(照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许多景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知如今还能找到当年的影子么?
上世纪50年代时拍摄的崇文门城楼西面的样子,建于1267年,当时叫“文明门”,1439年更名为“崇文门”,沿用至今,当时城墙里的登城马道上都是杂草,顺城街上可见零星行人,树木茂盛,不远处的房屋清晰可见
50年代时拍摄的崇文门城楼西南面的样子,西券洞铁道口很多行人驻足等待火车经过,当时的瓮城已经拆除,为了方便来往车辆和行人通行,就在城门的西边城墙上又开了一个门洞,照片中还能看出城墙新修葺的痕迹,不过城楼上杂草丛生,已经有些破败了
瓮城于1950年拆除
50年代时拍摄的崇文门内大街东交民巷东口的样子,当时是站在城楼上向北拍摄的,左边的建筑是当时的老同仁医院,远处高点的建筑是北京医院
同仁医院建于1886年,当时的名字叫“美以美会医院”,是一家眼科诊所,于1903年成为综合一员,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于1952年与北京妇婴医院合并
北京医院,建于1904年当时叫“德国医院”,1915年转为教会医院,1945年更为“北平医院”,1949年定名为“北京医院”
50年代时拍摄的东直门以北的内城东护城河,施工队们工正在疏通河道、修缮堤岸,那时的粮食紧缺,几乎每个人都非常瘦
东直门建于1267年,当时的名字叫“崇仁门”,1419年时更名为“东直门”,1915年瓮城和闸楼被拆除,城楼部分是在1967年时拆的,现在的这里建起了地铁站,几十年间变化很大
50年代时拍摄的安定门箭楼和瓮城内的真武庙,那时候这附近还十分的荒凉
安定门建于1368年,当时的名字叫“安贞门”,有一段时间这里是废弃的城门,1439年重新启用,并建了城楼部分,正式定名为“安定门”,这里是当时军事运输的官道,也是战事收兵时的结点,取太平安定的寓意,
真武庙建于唐朝以前,是当时祭祀玄武神的庙宇,1479年翻修后更名为“真武庙”,1507年改成“灵明显佑宫”,1715年再次修缮,还刻了修缮碑文,后来在1900年,真武庙的部分建筑为一所学校使用,1958年时2条9号建筑被“北京广播专科学校”使用,就是我们现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
后来真武庙在与安定门相结合的特殊构造下,安定门纳入京师九门体系中的其一
50年代时拍摄的西便门瓮城以西的外城北垣,还能看到当时西便门与外城西北角楼间的墩台,也称马面
西便门建于1553年,是当时外城的临时城门,最开始只有瓮城门洞,还没有建起箭楼,直至1564年才整体完工,成为了真正完整的防御体系,1952年为了地铁工程顺利进行,古城墙和城楼、箭楼陆续拆除,1988年进行了遗址修复,保留了当时的历史痕迹
照片中有一队西行的队伍牵着骆驼顺着护城河内沿行驶,夕阳照射下,虽显荒凉但却有一种拥有自由后的惬意
50年代时拍摄的西直门城楼和西直门内大街的样子
西直门建于1267年,1285年完工,当时的名字叫“和义门”,1419年更名为“西直门”,因是向宫内送水的必经之门,所以也被称为“水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规模第二大的城门。
沿着门内大街往外走,就是当时的西北郊外,1969年被拆除,现在的这里是西直门立交桥,建于1978年,历时两年完工
1953年为了改善交通,在西直门瓮城南侧的城墙上又新开辟了一个进城门洞,为三伏三券的券顶门洞
1951年时拍摄的东直门城楼,以前的瓮城内的环城铁路道口,这时候的城楼开始规划修缮,能看到二层的护栏已经装好了
1915年6月,为了解决多个城门相间和城区的物资运输难题,规划修建了环城铁路,历时半年完工,1954年开始逐步关闭一部分的车站使用功能,直至1971年8月,环城铁道全部拆除,结束了它长达55年的“职业生涯”
50年代时拍摄的朝阳门城楼东面的城门洞,门洞上的石刻清晰可见
这个城门洞修建于1437年,是当时防御突发战事的增筑部分,包括箭楼、闸楼和吊桥的改造,历经三年完工,是东面的主要来往通道
照片中的车队应该是往城外运输粮食的,出了这个门洞,前面就是护城河和当时疏浚河道的民工活动区域,1953年时,这个城楼就被拆除了
50年代初时,朝阳门城楼东面的环城铁道,这个门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不少,依稀能辨别出还有进口的小道奇
1953年时拍摄的朝阳门城楼东北面的样子,这张照片应该是它的最后“遗照”,几个月后就拆除了
50年代时拍摄的永定门,永定门建于1553年,瓮城修建于1554年,瓮城已于1951年拆除,1953年春天时为了缓解交通,又在城楼西边扒开一个豁口,1957年时全部拆除,2004年又在原址复建
50年代时拍摄的永定门西侧的样子,拆除瓮城后,城楼两侧都重新开了豁口,还能看到当时的外城南护城河的样子
50年代初时拍摄的右安门箭楼南面的样子,这时候瓮城外十分破败,1954年右安门城楼、箭楼和瓮城被拆除,这里也开始修建了
右安门建于1562年,是城外七门之一,箭楼和瓮城建于1564年,19世纪末的马家堡火车站就位于附近,是铁路时代的“见证者”
50年代时拍摄的右安门内大街的样子,建于1562年,1966年时因通牛街,还曾更名过“民族团结路”,1988年时恢复原名
50年代时拍摄的左安门城楼南面的样子,透过门洞能看到当时的左安门大街
50年代时拍摄的左安门内大街向北的景象,建于1553年,这时候的沿路建筑都是低矮的平房
50年代时的长安左门东长安街上的样子,长安街建于1406年,1420年完工,当时是皇城和内外城的重要部分,1913年拆除了东三门、西三门和长安左右门的门禁后,才成为通行的道路,1959年规划了道路扩宽
50年代时拍摄的长安左门西长安街上的样子,这时候道路扩宽,修建了外金水河南面的观礼台。还能看到大理院的建筑,现在的这里是高法和高检使用
50年代时拍摄的德胜门箭楼西北面的样子,还能看到当时的大鼻子公共汽车行驶而过,应是郊区线44路,也就是344路的前身
德胜门箭楼建于1267年,也是九门之一,1368年时定名为“德胜门”,1439年因坍塌而重建,1969年为修建地铁拆除了城墙部分,1980年修缮箭楼,成为了文物保管所
50年代初时,和平门内的前门西顺城街上正在铺装路面,还能看到远处的宣武门
50年代时拍摄的宣武门护城河桥头和门外大街香炉营、上斜街路口的样子
宣武门建于1419年,当时的名字叫“顺承门”,1439年更为“宣武门”,并修建了城楼、箭楼部分
香炉营早期基本上都是制作香炉的手艺人聚居的地方,在明朝时期这里就是制作香炉的“总部基地”,所以命名为“香炉营”,不过这里存在时期还要比史料记载的更早一些
上斜街在明朝时期叫“西斜街”,是元代古河道的遗迹,后因南方各省官员进京,这条路是捷径,所以便形成了一条街道,也就是上斜街的早期“雏形”
1950年陆续将城墙拆除,护城河填平,这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50年代时拍摄的正阳门和前门大街北向的样子,当时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店铺和幌子,这个风格现在见不到了
正阳门建于1419年,早期的名字叫“丽正门”,1439年修建了箭楼和城楼部分,正式定名为“正阳门”、俗称“前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门大街建于1436年,当时是一条官道,名为“官街”,后来在1550年时,北京扩建外城后,这条路成为了外城的主要街道,1965年定名为“前门大街”
1953年,正阳门箭楼南面,兜售报纸的老人手拿《北京日报》。箭楼上有横幅“苏联电影节”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正阳门城楼南面的样子,这时候的观音庙和关帝庙都还在
关帝庙建于1388年,1437年建造瓮城内的建筑,1967年拆除
观音庙建于1628年-1644年,同样在1967年拆除
这两个建筑在明清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1900年时一起被毁,1906年再次重建
1950年时,建国一周年国庆的阅兵典礼上拍摄的照片,当时的长安左右门还没有拆除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当时的名字叫“承天门”,是皇城的正门,1651年时改建后,更名为“天安门”,一直沿用至今
50年代时拍摄的天安门、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
1951年,东长安街三座门被拆除时拍摄的现场照片,拆除后整条道路畅通无阻
50年代时拍摄的天安门西皮市街北口外的交通指挥员
1954年时拍摄的天安门,这时候两侧的观礼台还在修建中,修建了两年,也是快要完工时拍摄的,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应该是当时的10路
50年代时拍摄的前门大街南向的样子,隐约能看到远处的永定门城楼,这时候的正阳桥五牌还在,左侧的三层白色小楼,就是后来的大北照相馆
50年代时拍摄的前门五牌楼-正阳桥牌楼,建于1439年,是正阳门建筑群中的重要部分,是明清皇帝祭祀时的毕竟御路,多次被损坏后在1935年时重建为混凝土结构,1955年拆除,2008年复建,复建基本是按照原貌,并且还是木质结构,让如今的我们依旧能够欣赏到这里早期的历史文化
50年代时拍摄的前门大街五牌楼南的庆林春茶庄,创办于1927年,售卖的茉莉花茶十分有名
50年代时拍摄的西长安街的南口牌楼,也叫“西单牌楼”,建于清代时期,是当时皇城四门之一的标志性建筑,1954年被拆除后运往陶然亭公园内保存
50年代时拍摄的东交民巷西口的敷文牌楼和东口振武牌楼,敷文牌楼建于明朝,1900年时被毁,在1902年时重建,1912年重建的也被毁了,1915年再次重建,1954年拆除。
振武牌楼建于1692年,最初的名字叫“武功牌楼”,两牌楼之间是当时的棋盘街横街,在早期年间,这里是皇城军事和行政的重要位置,道路平坦宽阔,建筑设计的也是十分美观
50年代时,在古观象台上拍摄的建国门外大街和护城河桥的样子,还能看到护城河内沿的环城铁道,这时候城外基本上还是荒芜一片,人烟稀少
50年代时拍摄的北京到门头沟的道路,始建于1919年,年底通车,当时是运输煤炭的道路,所以阜成门也叫“煤门”,后来逐步扩建更名为阜石路,就是我们现在的京门高速
50年代时拍摄的鼓楼前大街路西的烟袋斜街东口的样子,隐约能看到清真糕点铺公和魁的牌匾
烟袋斜街建于元代时期,当时叫“打鱼厅斜街”,是管理海子捕鱼的机构所在地,后来在清朝改建为居民区
公和魁建于清朝时期,创办于1894年,当时的规模还不算小,后来在1953年时因物资紧缺,并且实施了“粮油统购统销”的计划,规模逐步缩小,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年长一些的老北京人应该还会有些印象吧?
50年代时拍摄的西直门内大街路西的草场胡同,还能看到当时西直门大街百货店的招牌
草场胡同最早形成于元代,当时是储存芦苇和草类物资的仓库,这里聚集了很多编织类作坊,因而得名,在明代时期改为了居民居住区,清朝又恢复宫廷草料的储备区。
经过不断的改造修缮后,目前仍保存完好,还被评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之称
50年代时拍摄的东单路口的样子,东单北大街和东单市场还能辨认出来
东单市场建于1902年,当时是以销售“洋货”为主,50年代时改为菜市场,是当时四大菜市场之一
其余的三个分别是朝内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和西单菜市场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路报子街东口的样子,还能看到建于1921年的同懋增纸行,1956年被拆除,这个店铺是有关“八千麻袋”的历史事件,感兴趣的友友们可以去搜索一下
50年代时拍摄的西长安街六部口的样子,还能看到中南海西南角的皇城墙
道路中央的交通岗记忆犹新,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回忆
50年代时拍摄的西长安街牌楼,也叫“西单牌楼”,建于1420年
长安街在敏感时期时还更名过“东方红大路”,不知道有人记得么?
50年代时拍摄的东长安街台基厂北口的东长安街牌楼,建于明朝时期,在1406年修建长安街时就已经存在了,1954年拆除,
1951年长安街开始规划,在原来的东交民巷操场区域建起了纺织工业部大楼、染料工业部大楼、外贸部大楼和商务部大楼后,照片中的沿街二层建筑也相继拆除了
50年代时在东长安街牌楼上拍摄的王府井大街,燃料部大楼正在建设中
王府井大街建于1267年,1417年在街道东侧修建了十座王府,命名为“十王府街”,是贵族聚居的区域,平民百姓很难接触到。
后来在1903年东安市场开业,开启了商业街的开端,并于1905年更名为“王府井大街”,进一步奠定了这里的商业特征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这里正式成为了北京的商业核心区域
50年代时拍摄的地安门内大街南向的样貌,还能看到远处的景山寿皇殿和万春亭
地安门内大街始建于1420年,两侧分布着当时处理皇室衣食住行的后勤服务、包括尚衣监、司设监、米粮库、花爆作等机构,后来在清朝时期,皇室逐步没落,这条街道就演变成了居民居住区,市井气氛十足
50年代时北京街头的有轨电车,早期叫“铛铛车”,到站都会摇响铃铛,那声音穿透力强,十分悦耳
有轨电车在1924年12月正式通车,当时的起点是前门、终点西直门,途径14个站点,虽然电车开通年份是1924年,但北京出现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是在1899年,不过这条线路在1900年时被毁
50年代时拍摄的东四牌楼,能看到远处的朝阳门城楼,整条街道人流巨大,建筑建造的也很美观
东四牌坊建于1436年-1449年,当时全都是木质结构,分别是思诚坊、保大坊、明照坊和仁寿坊,1934年全部改建为混凝土材质,于1954年12月全部拆除
50年代时拍摄的东四牌楼路口“大市街”牌楼南的样貌,小轿车和电车、公交车同时行驶,但道路却不显得拥挤,路旁店铺林立,很是热闹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北大街,还能看到远处的西四牌楼
西四牌楼建于元代,是当时的商业集散地,1954年全部拆除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四牌楼,照片左边是当时的新华书店,成立于1949年
50年代时拍摄的阜成门内大街上的景象,还能看到远处的阜成门城楼和近处的“景德街”牌楼
“景德街”牌楼在历代帝王庙围墙的东西两侧,建于1531年,当时是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1954年被拆除,主要的构成部件在首都博物馆中
1953年,历代帝王庙前的“景德街”牌楼正在拆除,部分构件现已收藏在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中
50年代时,站在阜成门箭楼上拍摄的阜成门西向的阜成门外大街,护城河桥和阜外关厢的样貌
50年代时拍摄的北京牛街礼拜寺外的景象,能看到当时的10路公共汽车,路线应该是从南菜园开往东直门,道路不宽,刚好容纳两辆“大鼻子”同时并排经过
牛街的形成在公元996年,因当时这里种植的都是石榴树,因此当时叫“石榴街”,后又陆续扩建,改成了牛羊肉的贸易街区,故而改名为“牛街”
礼拜寺也是在公元996年建造,1427年扩建,1696年再次扩建修葺,是北京历史最早的清真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路口东向的样子,路口行驶的有轨电车应该是西线3路
道路自行车很多,应该是下班高峰期,显得有些拥挤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西单路口的旧刑部街,照片中出现的公共汽车是当时由前门开往永定路的38路郊区线,也就是如今的338路前身
刑部街的命名是在明朝时期,在1368年的北京规划地图中,这条街道就已经形成,是当时的刑部办公区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旧刑部街东口的样子,能看到临街店铺的生意很不错,人流量也很大
路中央的交通指挥岗,现在看来却是无比怀念的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路口东向的样貌,这时候西长安街已经着手开展改造工程,左侧建筑基本上拆除完毕了,还能看到远处的庆寿寺双塔
50年代时拍摄的西长安街的庆寿寺双塔,建于1186年,当时是金代皇室的禅宗寺院。
照片拍摄时间是1954年,西长安街进行扩宽改造,没多久双塔就被拆除了,仅保留了地宫文物部分,这个存在了700多年的建筑不复存在
50年代时拍摄的西交民巷东口的振武牌楼,牌楼下穿过的有轨电车是由永定门开往西直门的1路电车,牌楼在1954年时拆除
西交民巷和东交民巷在明朝时期建造,当时统称为“江米巷”,在巷子口两段各建造了牌楼,早年时的这里设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也是旧时银行聚集区
50年代时拍摄的玉泉山路,迎面驶来的摩托车队是当时新中国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驾驶着的是国产“井冈山”牌摩托车
50年代时拍摄的猪市大街北隆福寺街的东四人民市场,当时的隆福寺山门就是市场大门
猪市大街最早形成于明代时期,当时是售卖生猪的交易市场,当时叫“明照坊”也叫“双碾街”,在清代时更名为“东马市”,是满洲正白旗的辖区,1947年更名为“猪市大街”
隆福寺建于1452年,当时是皇家寺院,清代时期后成为了京城的文庙会商业区,主要售卖的是书籍、古玩字画等
东四人民市场建于1951年,1956年时更名为“国营商场”,1965年在隆福寺旧址上修建了人民市场后,以前的东四人民市场更名为人民市场东巷
50年代时的猪市大街隆福寺街口的样子,东四人民市场的招牌清晰可见,商户都进了庙内经营,也是一代人的精彩回忆
50年代时拍摄的朝阳门内大街上的样子,这时候正是冬储大白菜的时期,街道旁堆满了白菜,这时候隔离绿化带和道路还都有些破
50年代时拍摄的广安门护城河桥,还能看到左上角的天宁寺塔,桥上行驶的公共汽车是从广安门开往安定门的1路,过桥右转就是终点站
广安门护城河建于1151年-1153年,护城河桥建于1580年左右
天宁寺塔建于1119年-1120年,1403年-1407年重建寺院,更名为“天宁寺”,1756年又在基础上重新修葺,就是我们照片中所见到的样子
1953年,左安门内大街北向。1953年,赵登禹路白塔寺路口北,帅府胡同(西四北二条)西口北京41中学(原北京平民中学)的教学楼。街道上行驶的是7路公共汽车,西郊公园(动物园)开往东单。
50年代时拍摄的广渠门,当时的城楼和箭楼都已经拆除了,只剩下城台和门洞
广渠门建于1555年,箭楼于1930年拆除,1949年仅剩下的瓮城、城台和门洞、台基于1964年全部拆除完毕,至此,这个建筑彻底消失
50年代时拍摄的广渠门内大街的样貌,这时候附近还是平民区域,不过资料记载,早之前是“曹雪芹家族”居住的
50年代时拍摄的广渠门铁路桥,穿过铁路桥向东就是以前的老广渠门街,往南是夕照寺街
50年代时拍摄的金鳌玉蝀桥,“玉蝀”牌楼下驶过的公交车是当时的2路线
金鳌玉蝀桥建于元代时期,早期是木质结构的吊桥,是当时皇室通行北海和中海间的通道,明代时期扩建后改为石桥吊桥,是老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桥梁。
1954年这座桥河牌楼本是要规划拆除的,但因梁思成的极力保护,最终得以幸存,成为了今日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过牌楼在1955年时拆除了
50年代时拍摄的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里的样子,出现于1488年,当时是因为内部地形复杂,为了防盗,在各个街巷口设立了拦截栅栏,白天打开,夜间关闭,因而得名
后来,大栅栏里不仅居住了普通百姓,更是汉族商贾和手工业者们的聚集地,被称为“廊坊四条”,这里的老字号多不胜数,也是为北京城的商业文化保留了一些传承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安门大街西口的景象,交通指挥员站在路中央,还能看到当时的广告牌
西安门大街形成于元代时期,当时是皇城主干道,1965年,西安门外大街与西安门大街合并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安门大街西口另一侧的建筑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安门大街西口东北向的建筑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路口东南向的样子,不知如今的你还能找到当年的样子么?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路口东向,这时候道路还没有开始全面改造,还能看到长安大戏院的牌子,道路中央当时的有轨电车和3路公共汽车,1954年这条街道改造,拆除了很多建筑,包括同懋增纸行、天福号、西单体育场、还有十字口东北角的老房子
50年代时拍摄的西单路口西侧的样子,店铺是真的不少
50年代拍摄的白广路刚刚通车时的街景,照片中的建筑应该是当时的电网第三招待所,不知道资料是否可靠
1954年白广路建成通车,当时的名字叫“崇效寺街”,1965年更名为“白广路”
50年代时拍摄的白颐路双榆树以西的路段,照片中的西郊招待所马上完工
西郊招待所建于1954年,1956年3月更名为“北京友谊宾馆”,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涉外宾馆之一,1996年时,这里修建了北京城内最大的喷泉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不知道住一夜需要多少钱
50年代时拍摄的朝阳门内大街,这时候的东四牌楼已拆除了,外交部大楼还正在建设,这时候北京城内建筑很低,一眼能望到朝阳门城楼
50年代时拍摄的东长安街南池子路口的样子,这时候长安左、右门和牌楼都已经拆除完毕了,道路进行了扩宽处理,有轨电车道依然保留,只是改到了上下行车辆的分隔带里,看上去比之前更加顺眼了
50年代时拍摄的东长安街南河沿路口的样子,冒着黑烟的是当时的北京饭店西楼,应该是暖气锅炉冒的烟
北京饭店建于1900年,当时仅有两层高,位置在现在的王府井,1924年迁至到东长安街上,成为了当时北京规模最大的旅馆。
1954年扩建,照片中拍摄的时间就是刚刚建好时的样子,是长安街的重要地标建筑
50年代时在燃料部大楼上拍摄的东长安街王府井大街南口、台基厂路口的样貌,这时候东长安街的牌楼已经拆除完毕,街道虽不算宽敞但交通十分便利,除了有轨电车外,还有3路和10路公共汽车,照片中的建筑,如今你还能辨认出来么?
50年代时拍摄的复兴门内顺城街的样子,路中央还设有交通岗,建筑不多,都是低矮平房,周围甚是显得荒凉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前门西顺城街道的样子,整条街道左侧被围墙围着,围墙内的建筑也都是临时搭建的,远处能看到宣武门城楼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复兴门内的卧佛寺街和邱祖胡同,1956年这里开辟了复兴门内大街,当时还拆除了旧刑部街、报子街、卧佛寺街等,1957年完工,1974年时在这里建造了复兴门立交桥。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清真正兴德茶庄,位于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西路北
正兴德茶庄成立于1738年,当时的名字叫“正兴号茶庄”,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慕家创办,1857年迁至北京,更名为“正兴德茶庄”并沿用至今,是北京第一家清真茶庄
50年代时拍摄的千步廊西、西皮市街的样子,形成于清代时期,当时是清朝皮革的交易集市所在地,鼎盛时期聚集了20多家皮毛加工作坊和商铺,但当时并未命名,也并非正式道路,在1900年的北京地图上没有显示
50年代中期时拍摄的太平桥大街的政协礼堂,礼堂南门口停了很多车辆,应该是召开会议期间
政协礼堂建于1954年,1956年完工,是当时规模很大的礼堂,可容纳1200人,内部构造十分巧妙宏伟
50年代时拍摄的新街口北大街上的样貌
北大街建于明朝时期,当时在德胜门和安定门之间新建了城墙,而这条街道就在这个新城墙根
1958年时调整区域划分,建立了新街口街道,就是照片中的样子
50年代时在新街口南大街路北的西安食堂,建于1954年,在当时的生意可谓是火爆至极,1970年更名为西安饭馆,1990年进行了扩建,开业后定名为“西安饭庄”,就是现在的“老西安饭庄”
50年代时拍摄的展览馆路,道路尽头的是当时新落成的苏联展览馆
展览馆路建于1953年,苏联展览馆1954年10月完工,1958年更名为“北京展览馆”
50年代时拍摄的展览馆路东侧的火车,开往西直门车站的京张线,1908年建成通车
50年代时拍摄的北京站,建于1903年,1906年建成通车,当时的名字叫“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也有叫“前门东站”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
在1958年重建后,更名为“北京站”,老站停用
照片中的新站和站前广场都修建完毕,整体建筑非常大气,占地面积更为广阔
………………
感谢各位摄影老师们的精彩留影,让如今的我们还能欣赏到当年北京的风采
(照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小编有话:
因为要图文并茂,才能更好的介绍本地的特点,所以照片的位置都是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一些当地老师,文章写了6个多小时,非常的耗时耗力,但因不是本地人,真心不确定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出现。
整理老照片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们看到过去的城市面貌,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可以让经历过的人重温美好青春,因为照片部分整理于网络,已经不知道被转发多少次了,很多照片都不知道拍摄者和原版出于哪里,知道的我会标注,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感谢各位的支持和理解,小编在此鞠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