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镌刻在西北大地上的生命史诗——读武开义长篇小说《曲娃》
发布时间:2025-07-31 18:47 浏览量:1
镌刻在西北大地上的生命史诗
——武开义长篇小说《曲娃》读后
曹 斌
当祁连山北麓的晨雾漫过钟生布满褶皱的额头,当最后一粒沙米从指缝间滑落,那个在胡杨林里写情书的少年与在泔水桶边捞饭的老者,在时光的褶皱里完成了宿命般的重叠。“谁又不是个曲娃呢?”通读完武开义的长篇小说《曲娃》,这句叩问如祁连山的回声,在七十年的光阴峡谷里久久震荡——我们何尝不是在命运的洞窟里,一边刨食生存,一边仰望天光!
这部镌刻在西北大地的生命史诗,首先是一部时代巨轮下的众生图鉴。从大跃进的烟尘到股市基金的红绿K线,从公社食堂的粗粮到小康村里的宴席,作者以青龙驿为支点,撬动了河西走廊中段七十年的历史变迁。钟生一家的悲欢,实则是祁连山北麓无数家庭的缩影:饥饿年代里爷爷奶奶干瘪的躯体,母亲难产时染红的土炕,父亲套曲娃时颤抖的双手,构成了生存最原始的底色。当时代浪潮裹挟着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下海经商、小康建设等关键词奔涌而来,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钟生从乡农机员到企业家的身份裂变,更是一群小人物在历史转折处的踉跄与奔跑——生计的艰辛如戈壁滩的风,改变现状的挣扎似爬坡的骆驼,而无力回天的无奈,则像深秋胡杨林里最后一片不肯飘落的叶子。
小说最动人的力量,来自于对河西走廊的立体重构。这里有四季轮转的风物长卷:春雪消融后露头的芨芨草,盛夏胡杨林里斑驳的光影,深秋沙米丛中觅食的艰辛,寒冬冰面上滑马儿的身影。更有浸透烟火气的民俗密码:挖老鼠仓时的屏息凝神,做曲娃套时的精巧算计,二月二节俗里的虔诚祈愿,丧礼上“楼儿纸”飘动的哀戚。那些被作者细细描摹的生活技艺——从生炉子时的风门调节到办报时的版面编排,从治痔疮的偏方到办企业的“神操作”——构成了一部活着的西北民俗志。当钟生在兽医站为母猪输液的新闻登上报纸,当“羊系列”宴席的香气漫过乡村原野,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让祁连山的风都有了具体的味道。
主人公钟生的一生,是这部小说最跌宕的叙事主线。这个被作者注入多重典型性的人物,像一根串起时代碎片的红绳:从崇拜李道士的懵懂少年到全村首个“大学生”,从舞文弄墨的报道组组长到满手血污劁猪的兽医,从下海厂长到套牢的股民,十余种身份的转换里,藏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与迷失。作者将“众生相”压缩进个体生命,让钟生的每一次跃升都带着时代的推力,每一次跌落都印着人性的褶皱。当他在胡杨林里给秋红写情书时,笔尖流淌的是青春最纯粹的蜜;当他走私汽车身陷困境时,眼底闪烁的是欲望最真实的灰。这种复杂性恰如张成杰先生在《人与曲娃》中所叩问的:“从小忍饥挨饿长大的励志剧本,怎么演成了老套子?”答案或许就藏在钟生每次选择的岔路口——那是贫穷后遗症与成功焦虑症的交织,是生存本能与精神失重的拉扯。
在爱情与友情的维度上,小说展现了坚硬生活里的柔软褶皱。钟生在胡杨林里写下的情书,是戈壁滩上开出的最娇嫩的花——那些被月光浸润的文字,那些等不到回应的期盼,构成了青春最疼痛的注脚。而与邬冕、贾文峰、龚正刚四个人的情谊,则像祁连山的磐石,在宦海沉浮与商海诡谲中保持着温度。当钟生从巅峰跌落,是这些朋友的肩膀撑起了他最后的尊严;当众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的招牌在风中摇晃,这份超越利益的羁绊,成了人性荒漠里的一眼清泉。
作为记者出身的作家,武开义延续了他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凝视。在《人与曲娃》中被反复追问的“忙碌的意义”,在小说里化作无数细节的铺陈:钟生炒股票时紧盯屏幕的眼睛,办企业时彻夜难眠的辗转,拍电视剧时突遇命案的惊慌,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命题——当曲娃在洞穴里清空肚子冬眠时,人在世间奔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让钟生的一生成为一面镜子:当我们为名为利奔波时,是否也成了“被欲望驱赶的曲娃”?当肖玉年们在前赴后继地重复着“成功的老套子”,是否意味着某种人性的轮回?
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其方言土语构筑的语言迷宫。牛肉“伙停子”的肉香里飘着地域的密码,青稞面“搓鱼儿”的麦香中藏着生活的智慧,那些谚语、童谣、顺口溜如散落的珍珠,被作者用叙事的丝线串联成项链。当钟生用河西土话骂出生活的糙理,当酒桌上的纸牌酒令碰撞出人情世故,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表达,让小说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述,他要打捞的不仅是岁月河床的故事,更是沉淀在语言深处的集体记忆。
合上书页时,祁连山的雨正落在钟生回归的青龙驿。那个套曲娃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终将成为被生活套住的猎物;那个在胡杨林里憧憬未来的青年,也预见不了晚年在贫困与孤独中的回望。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我们都是曲娃,在命运的洞窟里刨食,在时代的风沙里挣扎,却始终在某个瞬间,抬头仰望过星空。
武开义用二十多年的笔力证明:真正的史诗从不书写帝王将相,而是把镜头对准那些在大地上留下脚印的普通人。当《曲娃》中的众生在西北的阳光下晾晒他们的悲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河西走廊的变迁史,更是所有生命在生存与超越之间的永恒舞蹈。愿这部镌刻着苦难与光芒的作品,能如祁连山的雪水,滋养更多在生活中跋涉的灵魂。
(作者简介:曹斌,河西学院副研究员、高级职业指导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媒体平台、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