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开国上将吕正操一生有3大爱好:打日本、管铁路和打网球
发布时间:2025-07-29 15:27 浏览量:1
1990年代初,一位晚辈登门拜访,好奇地问起这位百岁将军的养生之道。吕正操将军摆了摆手,用他那浓重的东北口音,朗声答道:“我这一辈子,没什么复杂的,就干了三件事: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
一句朴实无华的大白话,却像三根擎天之柱,稳稳地撑起了这位开国上将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三件事,听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甚至有些跳跃,但细细品来,却能发现它们环环相扣,共同塑造了这位从白山黑水走出的传奇将军。
这第一件事,“打日本”,是刻在他骨子里的血海深仇。1904年,吕正操出生在辽宁海城,恰逢日俄在中国东北大地上肆意厮杀。他童年的记忆,与南满铁路那冰冷的铁轨紧密相连。他亲眼见过日本巡警无故殴打他的祖父和伯父,也目睹过乡亲被日寇刺死后抛入河中。铁路,这个贯穿了他一生的意象,最初却是以一副狰狞的面目出现的。是国仇,也是家恨。所以,他将原名“吕正言”改为“吕正操”,意为“操练军事打日本”,这个誓言,他用了一辈子去践行。
有意思的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恰恰是在东北军,在张学良麾下。他因一手好字被张学良赏识,送入东北讲武堂深造,两人亦师亦友,情谊深厚。然而,1936年西安事变,成了他们人生的分水岭。吕正操苦劝张学良不要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但少帅执意要去。临行前,吕正操撂下一句话:“少帅,你三天不回来,我就回部队去!”结果一语成谶,张学良一去,竟是半个多世纪的软禁。这一别,不仅改变了张学良的命运,也彻底将吕正操推向了另一条道路。
东北军群龙无首,日寇大举南侵。国难当头,吕正操没有丝毫犹豫。1937年10月,在梅花镇,他接到国民党53军军部发来的电令,要求他放弃被日军包围的一营,率部南撤。这封电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当机立断,不仅率部回援,救出一营,更在战后将那封绝情的电报公之于众,振臂一呼:“我们脱离东北军,脱离国民党,北上抗日打游击去!”
在我看来,吕正操授衔上将,其分量绝不仅仅在于战功。更关键的是,他不是孤身一人投奔革命,而是拉起了一支装备精良、有战斗经验的队伍,为当时力量尚显薄弱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从“人民自卫军”到八路军第三纵队,他在冀中平原上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把日本人打得焦头烂额,也让“吕司令”的威名响彻华北。
打完了日本人,江山底定,吕正操又和铁路较上了劲,这是他的第二件事。这仿佛是命运的轮回,童年时带给他无尽伤痛的铁路,如今成了他建设新中国的舞台。解放战争时期,他坐镇东北,担任铁路总局局长,喊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口号,为辽沈战役的后勤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抗美援朝期间,他更是直接负责铁路运输,组织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然而,真正考验他能力的,还是和平时期的铁路建设。特别是1964年,他临危受命,总揽成昆、川黔、贵昆三线铁路的修建工作。成昆铁路沿线地质之复杂,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毛主席也为此事日夜难眠。试想一下,要在崇山峻岭、深涧峡谷中铺设铁轨,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大型战役。吕正操顶着巨大的压力,先抓思想统一,再搞技术攻关,硬是带着几十万铁道兵和工人,在祖国的西南腹地,凿出了一条震惊世界的钢铁巨龙。不得不说,这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魄力,与他当年在战场上的决断力一脉相承。
战争与建设,构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但在这硬核的履历之外,还有一抹亮色,那便是他一辈子的心头好——打网球。这是他在东北讲武堂学习时接触到的“洋玩意儿”,没想到一上手,就痴迷了一辈子。他的行囊里,除了枪支弹药和作战地图,经常还塞着一副网球拍。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冀中,一有空闲,他也要和黄敬、孙志远等人拉开架势打上几局,用汗水冲刷战争的疲惫与残酷。
建国后,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全国网球协会主席。这份热爱,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阶段。88岁高龄,他每周还要打上几场球;年近百岁,他还能在上海网球大师杯的看台上,精神矍铄地坐满五个小时,看完整场五盘三胜的比赛。这份“痴迷”,实在令人动容。网球于他,或许早已超越了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与岁月顽强抗衡的方式。
纵观吕正操将军的一生,“打日本”是他的使命与担当,奠定了他革命者的人生底色;“管铁路”是他的事业与功勋,展现了他建设者的卓越才能;而“打网球”则是他的热爱与性情,让他的人生在刚硬之外,多了一份从容与豁达。这三件事,一件关乎民族大义,一件关乎国家建设,一件关乎个人情趣,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革命前辈形象。他用最简单的话,总结了自己最不凡的一生,这份坦荡与智慧,本身就是一部值得后人细细品读的厚重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