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跑步,低盐饮食,血压正常,65岁突发肾衰竭,诱因难以置信
发布时间:2025-07-31 01:58 浏览量:1
很多人以为,只要每天锻炼、饮食清淡、血压不高,身体就不会出大问题。可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肾衰竭这类病,不光是吃咸了、血压高了才会得。
有些人活得特别健康,连药都不怎么吃,突然却查出肾出问题了,甚至一查就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时候家属常常一脸懵,不是说他一直都好好的吗?怎么就到了这一步?今天咱们就细说说,肾到底是怎么“悄悄”垮掉的。
先说个现实情况。中国是全球肾病高发国家之一,慢性肾病的人数超过1.3亿,差不多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人里,有一大半是从来没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的,等发现的时候,肾功能已经掉得差不多了。
肾脏不像心脏,一闹情绪就疼得受不了;也不像胃,一吃错东西就翻江倒海。它坏起来特别安静,等你有感觉时,基本已经严重了。
有些人年纪大了,觉得自己身体素质还不错,每天早起跑五公里,吃饭也特别注意,盐放得少、菜吃得多,平时连感冒都少得很。可就算这样,也不能代表肾一定没事。
肾脏损伤的“幕后黑手”,有时候不是高血压、不是糖尿病,而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简单说,就是我们日常吃的那些止疼药,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这一类。
这类药本身的作用没问题,医院里也经常用,关键在于用法用量,以及是不是“长期反复地自己吃”。很多人膝盖不舒服、腰疼、头疼、肩膀酸,就自己去药店买几片吃,吃完舒服点了就继续吃,像吃糖一样。
一吃就是一两年,肾一点点被拖垮,自己却毫无察觉。肾脏的毛细血管就像老旧水管,把药物一点点过滤,时间长了,水管锈死,过滤功能也就坏了。
再说一个被忽略的原因——蛋白粉和保健品。有些退休老人为了“补身体”,听信广告天天吃蛋白粉、氨基酸、维生素、保肝片之类的。
高蛋白摄入是对肾脏的一种负担。尤其是原本肾功能就有些下降的人,过量蛋白摄入,会加速肾小球的“过劳”。肾小球每天要过滤的“工作量”变大,就像老工人加班加点干活,慢慢也会撑不住。
还有一种情况是隐匿性肾炎,也叫“沉默的肾病”。这种病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尿检偶尔有点蛋白,很多人也没当回事。
时间一长,肾功能就从“轻度受损”变成“中度受损”,再到“肾衰竭”。有的人身体看着健健康康的,但其实肾已经不太行了。
而且别以为只有高血压才会伤肾,低血压也不安全。这点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肾脏是靠血液供养的器官,血压太低,血流量不够,肾也“吃不饱”。
这在老年人身上特别容易发生。尤其是那些吃降压药不看血压的,明明已经正常了还在吃,结果把血压压得太低,肾就“饿”坏了。
有些老年人为了“保健”,还喜欢喝大量的水,觉得多喝水能排毒。其实这不是万能公式。
如果肾功能已经不好了,或者有心功能问题,水喝太多反而会加重负担,造成水肿、心衰,甚至电解质紊乱。喝水这事,得看肾脏有没有“接得住”的能力,不是喝越多越好。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那肾到底怎么保护?肾脏不需要特别补,只需要“别让它太累”。对它来说,高血压、糖尿病、长期用药、各种感染,都是负担。
尤其是药物,除了止疼药,还有一些中草药、偏方,很多都对肾有潜在损伤。比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就明确被列为肾毒性药物。别觉得“中药天然就安全”,这认知得改改。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得提一下,就是“肌少症”引起的肾功能问题。不少老人年纪一大,肌肉流失得快,结果肌酐水平看起来“正常”,但其实是“虚假正常”。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来自肌肉代谢。
肌肉少了,肌酐本身就低,再加上肾功能下降,数值反而显得正常,这是很容易误判的。所以65岁以上的人群,肌酐正常不代表肾功能就好,得结合其他指标来看,比如肾小球滤过率(GFR)。
在2024年发布的《中国老年慢性肾病管理指南》中,特别强调了GFR作为评估标准的重要性。这个数值要根据年龄、性别、体重等综合算出来,不能光看肌酐。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肌酐没超,就忽略了肾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再来说说高尿酸。现在年轻人也容易高尿酸,吃肉多、喝酒多、甜饮料也多。尿酸高不光是痛风的问题,它也会沉积在肾脏里,形成肾小管结晶,长期下来,慢慢就发展成痛风性肾病。
这个病最可怕的是早期没什么感觉,等到肾功能出问题了,才知道原来都是尿酸惹的祸。
还有一个冷门但重要的点是“睡眠呼吸暂停”对肾的影响。很多人晚上睡觉打呼噜,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结果夜间缺氧,血压波动很大,这对肾也很伤。
美国肾病学会在最新研究中指出,打鼾与慢性肾病存在显著相关性。别小看睡眠问题,也别以为只影响白天精神,它也在悄悄影响你的肾功能。
说到底,肾病没有单一的“坏习惯”能解释一切。有时候,一堆小事叠加在一起,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偶尔吃止疼药没事,但你隔三差五地吃,就危险了;偶尔喝蛋白粉没事,但你天天喝、喝了几年,就可能出事;血压正常但你吃药吃过量,压得太低,也容易出问题。
保护肾不是靠“某一种健康方式”,而是整体的生活方式都得注意。别太迷信某一种“健康行为”,比如“我每天跑步”并不能抵消你偷偷吃药伤肾的影响。生活中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才是肾脏健康的关键。
定期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是目前最简单、最有效的筛查手段。一张尿检单,能告诉你有没有蛋白尿、有没有潜血,这些都是肾病的早期信号。要是等到水肿、乏力、贫血这些症状出来,基本说明肾已经撑不住了。
如果身边有老人觉得“自己还挺健康”,但从来没查过肾功能,那建议还是去做个全面检查。
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家族史的人群,更得提前防。肾病不是突然来的,但它的表现确实很“突然”。你以为是今天才出的事,可能是过去十几年积累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肾脏病学会.中国老年慢性肾病管理指南(2024年更新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40(4):201-209.
[3]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慢性肾脏病患者用药安全指南(2023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2):98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