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45岁男子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医生提醒:这个饮食习惯太致命
发布时间:2025-07-29 02:31 浏览量:1
►
本文188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5岁的年纪,本该是事业家庭的黄金期,然而一位男子却因急性胰腺炎在短短几天内抢救无效离世。医生的话令人警醒:“如果他早点改掉这个坏习惯,或许还能有得救。”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中年男子如此突然地走向人生终点?我们不妨从这起真实案例说起。
这位男子姓黄,是一位地道的广东人,平日生活节奏快,工作应酬多,应酬中最常见的就是高脂高蛋白饮食,加上他有夜宵的习惯,尤其爱吃烧烤、火锅等重口味食物。
出事当天,他和朋友聚餐,宵夜吃得尤其“过瘾”。啤酒配烤串,吃到凌晨两点才回家。第二天一早,他开始出现上腹剧痛、恶心呕吐,被紧急送往医院。
检查后,医生震惊地告诉家属: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发展极快,胰腺已经大面积坏死,同时并发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尽管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高危急症,指胰腺突然发生炎症反应,轻则仅有腹痛,重则会发展为胰腺坏死、感染、甚至全身器官衰竭。
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脂肪,但它自己也含有大量的消化酶。一旦胰腺被激活“消化自己”,后果极其严重。
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指出,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30%以上,而且多数发生在发病72小时内。
也就是说,急性胰腺炎不是“拖几天就好”的小毛病,而是可能会致命的“炸弹”。
医生表示,黄先生的病情恶化非常快,与他长期的暴饮暴食、油腻饮食、酗酒密切相关。尤其是饮酒,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数据显示,约40%的急性胰腺炎与饮酒有关。
不仅如此,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也容易刺激胰腺分泌,增加胰酶活性,加剧炎症反应。
再加上黄先生长期作息紊乱、压力大,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胰腺本身早已“超负荷运转”。这次宵夜,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初期会误以为只是胃疼,吃点止痛药就扛过去了。但实际上,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要高度警惕:
上腹部持续剧烈疼痛,并向背部放射
恶心、呕吐,食欲下降
发热、心率加快
腹部胀满,甚至出现黄疸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千万别硬扛,应立即就医检查,尤其是酗酒、高脂饮食者更要警惕。
胰酶泄漏是关键。当胰腺受到刺激或损伤,胰酶提前被激活,开始“自己消化自己”,形成胰腺组织坏死。
坏死组织会引发严重感染,进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这也是许多患者抢救失败的直接原因。
更可怕的是,胰腺炎没有“预兆”,很多人发病前没有明显不适,一旦症状明显,病情往往已经非常严重。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标准,以下几类人群是胰腺炎高风险人群:
经常饮酒者,尤其是有酗酒史的人
高脂血症患者,如三酰甘油长期大于5.6mmol/L
有胆结石病史的人
经常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
有胰腺疾病家族史的人
对于这些人群,医生建议定期体检,控制饮食结构,必要时进行血脂监测与肝胆B超检查。
有调查发现,不少人误以为“只喝啤酒不会有事”,但事实上,酒精进入体内后,对胰腺的刺激与酒精浓度无关,而是与总摄入量相关。
也就是说,你哪怕是每天喝一点,也是在持续伤害胰腺。
此外,边吃高脂食物边喝酒,是造成胰腺双重负担的“经典组合”。这类饮食习惯,医生称之为“引爆胰腺的定时炸弹”。
轻症胰腺炎通过禁食、补液、控制感染,大多可完全恢复,但重症胰腺炎即便及时住院,也面临高死亡率和高并发症率。
最关键的是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延误就可能错过“黄金窗口期”。
医生反复强调,预防胰腺炎没有捷径,关键在于日常行为的改变:
减少饮酒,最好戒酒
控制饮食结构,少油少辣,避免暴饮暴食
控制血脂、血糖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情绪波动过大
有胆结石者及时处理,避免因胆道堵塞诱发胰腺炎
写在最后黄先生的离世不是偶然,而是长年生活方式错误的必然结果。一次看似普通的宵夜,其实背后是胰腺长期积劳成疾的抗议。
我们总以为年轻有本钱,直到疾病突然来袭。急性胰腺炎不挑人、不讲理,发作快,致死率高,不容忽视。
所以,别等身体亮红灯才想起健康的重要。改变,从今天的每一顿饭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