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贵:五代最热血的帝王,在位不过四年,却打的契丹满地找牙
发布时间:2025-07-30 22:19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石重贵出事那年,没人想到一个三十出头的皇帝,会在几个月内从高高在上的皇座跌进北地风雪。
他原本该是“被保下来”的人,结果却成了最后一个站着迎敌的人。
那会儿是公元946年冬天,开封的城门还没关上,契丹铁骑已经到了门外。
可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最早的转折,其实发生在四年前。
那时候的皇帝是石敬瑭,病得不轻,身边只剩一个四岁的儿子。
照规矩,这孩子该继位。
可冯道看着这个孩子,又看了看四周的局势——藩镇林立,契丹虎视眈眈,禁军指挥景延广手握重兵。
他心里清楚,这孩子活不了几天。
冯道出去没多久,就和景延广商量了,理由很直接:国家多难,幼主不稳,得立个稳得住局面的长君。
他们很快就看准了石重贵——石敬瑭的侄子,也是他的养子。
石重贵其实早就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哪怕他打过仗、救过石敬瑭、当过节度使,终归不是亲生的。
可这时候,人们不看血统,只看兵权、声望,还有能不能压得住别的节度使。
他一登基,麻烦就来了。
最棘手的不是别人,而是“亲爷爷”——辽太宗耶律德光。
石敬瑭当年为了请契丹帮忙打天下,直接认了耶律德光为父,还写了国书,说后晋是辽的“儿子国”。
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称臣”。
石重贵接手后,大臣们都劝他继续走这条路,别惹事,继续“称孙称臣”,好歹保得太平。
他听了,只答应“称孙”,坚决不肯“称臣”。
这事儿,听起来像是较真。
可在那个时代,这就是尊严。
中原自认为是“正统”,怎么能在辈分上、名义上都低头?石重贵这一硬,辽国那边就开始不高兴了。
但也不是立刻就打过来。
耶律德光那边还犹豫,毕竟石重贵年轻,可能一时冲动。
谁知道石重贵不但没软,还开始整顿内政、赈灾、安抚藩镇,甚至恢复了被废除的枢密使职位,摆明了要自己掌握朝政。
到了943年年底,青州节度使杨光远第一个反水。
他说后晋饥荒严重,是动手的好机会。
辽国那边正愁没借口,正好借杨光远的投靠,派赵延寿领兵南下。
后晋这边没慌。
石重贵直接调兵应战,任命刘知远督战,自己在后方不断补给。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尤其是在黄河北岸那场水战,契丹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连船都没撑稳,全军溃败。
这次胜利,算是石重贵抗辽的第一次大捷。
第二年,契丹又卷土重来。
耶律德光亲自带兵,目标就是太原。
石重贵虽然病了,还是亲自下令征兵,组织抵抗。
最终在白团卫村那场硬仗,后晋将士趁风沙突袭,把契丹主力杀得大败,耶律德光只好骑骆驼逃回幽州。
这些仗打下来,契丹边境也乱了。
辽国国内开始有人反对继续南征,尤其是述律太后。
她说得很清楚:契丹不可能真正统治中原,打赢了也守不住。
石重贵这边也有人劝他,趁着辽国退兵,赶紧议和。
桑维翰就是代表人物——他看得很透,知道后晋打不起长期仗,主张低头求和。
石重贵这次没再强硬。
他派人去谈判,愿意称臣。
可谁知道辽国狮子大开口,不但要称臣,还要割地。
这一下子,石重贵怒了,谈判也就彻底破裂。
接下来的一年,契丹不再集中兵力,而是频繁“骚扰”。
一边派人诈降,一边诱敌深入。
赵延寿、刘延祚轮番给后晋送信,说愿意归降,请求接应。
这事儿,石重贵本来是犹豫的。
可幽州、瀛洲这种要地太诱人了。
他最终还是信了,派杜重威带主力北上。
结果到了瀛洲,城门大开,空无一人。
这下大家反应过来——中计了。
杜重威原本打算撤兵,可耶律德光早就等着他。
两军在滹沱河对峙,晋军断粮,士气低落。
耶律德光派人来“劝降”,说赵延寿没人支持,愿意立杜重威为帝。
杜重威动心了。
他没跟朝廷汇报,直接带兵投降。
主力一降,后晋再无抵抗能力。
消息传到开封是十二月十六日。
石重贵整个人都懵了。
他本想效仿李从珂自焚谢国,可身边人劝住了他。
最终,他选择了投降。
几天后,契丹军入京。
耶律德光坐在龙椅上,封石重贵为“负义侯”,把他带去了黄龙府。
那年,他才三十五岁。
他在那里活了二十多年,直到974年去世。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他。
参考资料:
阎崇年,《辽金元史讲义》,中华书局,2013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