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会捕猎骆驼?为何很少听到骆驼被捕杀的消息?
发布时间:2025-07-30 15:54 浏览量:1
早在四年前,有个新闻让我大为震惊,那就是澳大利亚媒体的一则报道,报道称:一位农场主开着直升机,只用了3个小时就猎杀了115头骆驼。要知道这些骆驼可都是野骆驼,还是单峰驼,而野生单峰驼已经野外灭绝了。
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因为澳大利亚的野骆驼是引入的家养骆驼后,再次野化的,而如今澳大利亚的野骆驼数量超过100万头,已经泛滥成灾。
那位农场主之所以能高效灭驼,除了直升机和机枪的加持外,“犹大项圈”也功不可没,所谓的犹大项圈其实就是个定位项圈,利用骆驼群居的习性,发现骆驼后先麻醉,然后给它带上项圈,等到它苏醒后回到族群,就能一网打尽了。
我们言归正传,关于骆驼的消息一直都比较少,除了这种泛滥大规模捕杀,几乎没听过骆驼被什么动物给捕杀,即便是动物纪录片也很少会出现骆驼被捕杀的镜头,这到底是为啥呢?我们一起来聊上一聊。
虽然除了人类外,还少听到骆驼被捕杀的消息,但这并不代表骆驼是没有天敌的,它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都有天敌。
首先戈壁中的终极刺客-狼群。骆驼如今最大的天敌就是狼群了。在严酷的沙漠环境中,狼群几乎成为了如今骆驼最大的威胁,当然它们靠的是团队协作,而且在目标选择以及策略上,狼群都有专门对付骆驼的方法。
它们优先捕猎的目标是落单的幼驼或年老弱病残,根据研究发现,它们捕猎这些个体占捕杀案例的80%左右,而在进攻时,它们会交替的加速先消耗骆驼的体力,然后专挑后腿跟腱部位下口,这样可以迅速的让骆驼无法奔跑和站立,最终完成一击必杀。不过,尽管狼群的猎杀能力很强,它们的策略也很有效,但是狼群捕猎骆驼的成功率也不足20%,这是因为一旦骆驼进入沙漠,它宽大的脚掌在沙地上没有任何影响,但狼群的速度会大大的受限。而且幼驼通常有母驼的保护。
其次是以前的天敌。虽然如今骆驼就剩下狼一个主要天敌了,但是骆驼在地球上可是存活了超过300万年的物种,而在它们生活的区域内,曾经众多的天敌。
我们把时间倒回到百年前,曾经的亚洲狮可不像现在一样只偏安印度一隅,它们曾经除了遍布印度外,几乎整个亚洲西部都有它们的足迹,而在中东沙漠边缘,亚洲狮就蹭捕猎过骆驼,相比较狼,亚洲狮的体型更大,捕猎能力更强。除了狮子外,老虎曾经也跟骆驼有着不解之缘,它就是已经灭绝的里海虎,也叫新疆虎,它们曾经广泛的分布于中亚河流两岸,而这里正是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所以,二者也存在着捕食关系。
里海虎的历史分布
最后一种就是斑鬣狗了,作为非洲分布最广的食肉动物,斑鬣狗在非洲的版块上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它们在非洲北部的沙漠边缘就曾经捕猎过单峰驼,不过它们的目标主要是小单峰驼,而且后来单峰驼野外灭绝了,它们的食谱上就没了骆驼。
因此,要么是猎食者消失,要么是野生骆驼消失,最终导致了狼成为现在唯一能威胁成年骆驼的陆生猎手。而空中威胁兀鹫则扮演“清道夫”角色——它们盘旋预示伤病的骆驼,待其倒下便俯冲啄食。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野生骆驼已经很少了,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天敌也只剩下了一个,而且生活在沙漠附近的骆驼本来就难以去拍摄,毕竟生存条件太差了,动不动就是无人区,危险系数也高。
除此之外,即便是狼群捕猎骆驼的成功率也不高,其他动物更别想去沾边了,那么骆驼的防御能力到底有多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硬件防御。成年双峰驼肩高可达2.3米,体重超半吨,在奔跑时冲撞力可达1500公斤,仅仅是这副躯体,在自然界中能够捕猎它的就不多。再加上它还有巨大的硬蹄,其皮肤厚度可达5厘米(包含皮下脂肪),这导致了食肉动物很难对它造成致命伤。
当遇到狼群攻击时,骆驼的旋转踢击足以击碎狼的头骨,让狼群只能围着它消耗体力,很难近身。尤其是当骆驼跑入沙漠后,狼更加望尘莫及,因为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40公斤的脂肪,这些脂肪几乎可以1:1的转化成水,即便在高温缺水的环境下,驼峰消耗完了,它身体失水超过25%,依然能够存活。
这使得骆驼能在无饮水条件下生存两周甚至更多,而追捕它的狼群三天脱水即战力减半。在49℃高温中,狼已热衰竭倒地,骆驼仍以15公里时速行进。
其次是化学防御。除了物理防御外,遇到威胁骆驼还能启动生化防御系统,它们会突然冷不丁的喷射一些液体,这些液体其实是它的胃容物,混合着胃液和半消化的食物酸臭无比,最关键的是它最远能喷3米,这让原本想要近身的食肉动物也只能跳开避其锋芒。
而且骆驼的在遇到危险时,肛门的腺体会分泌类似于警戒的物质,这样方圆1公里内的骆驼闻到就能及时避险。除此之外,骆驼在战斗状态下,其肾上激素的分泌水平会提升3倍,从而让它忽略掉大部分的撕咬疼痛。
因此,骆驼属于攻防兼备的食草动物,再加上它庞大的体型、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让它几乎淡出了99%的食肉动物的视线,所以,我们很少听到或者见到骆驼被食肉动物捕杀就顺理成章了。
骆驼在地球上生存了超过300万年的时间,但它与人类的互动却很短,早在2900多年前,人类才驯化了骆驼,至此骆驼多舛的命运正式开启。
起初,作为沙漠附近唯一的畜力工具,骆驼就是生活在沙漠戈壁人们的运输工具,同时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驼奶),于是人们对它呵护有加,为了防止狼群偷袭,给它挂上了驼铃,为了防止黑夜狼群作乱,让骆驼住进了荆棘栅栏,一旦有风吹草动,牧民立即拿出猎枪保护。
但正是因为如此,大量的野生骆驼被捕获,到了1945年,最后一只野生单峰驼在阿拉特半岛轰然倒地,到了2004年,全球野生双峰驼的数量也仅剩下了950头,骆驼也没想到自己如此有用,加上脾气相对温和,竟然是打开自己通往地狱大门的钥匙。
当人们从野生骆驼快要灭绝的震惊中醒悟过来,野生单峰驼已经来不及了,毕竟家养再次野放的与纯野生的在基因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好在野生双峰驼还有,许多国家也在致力于种群的恢复,比如在今年我国罗布泊保护区野生双峰驼种群回升就升到了680头。
而在澳大利亚骆驼也是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待遇,它们最初是在19世纪40年代被以畜力工具的作用引入的,因为澳大利亚本土缺少可以作为畜力工具的哺乳动物,而澳大利亚本土有很多地区是半干旱的气候,所以引入的动物必须要大(能负重),还要耐旱,于是单峰驼就被请了过去。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畜力工具逐渐的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工具,于是,人们就把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骆驼放生了,没想到在没有天敌约束下,这些骆驼疯狂的繁殖,最终泛滥成灾。泛滥后,它又称了人们枪口下的亡魂,这一系列的变故,不禁让人唏嘘。
骆驼与天敌的博弈其实暗藏了自然界法则。当澳大利亚计划扑杀骆驼时,当地的生态学家发出警告:消灭骆驼将使袋鼠数量暴涨,继而引发更严重的植被破坏。
而我国的骆驼保护区内,一种新的更智慧的方案正在应用,那就是引入5-8只狼的微型狼群,既控制老弱病驼,又维持了种群活力。
最后,骆驼的命运多舛恰恰就是生态保护的隐喻——当一种生物失去天敌,它的繁荣可能成为灾难;当猎杀从自然平衡沦为人类贪欲,守护便成为赎罪。保护的意义不在于让某种动物“安全无忧”,而是守护那条让狼嚎与驼铃共鸣千年的生态琴弦。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