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记忆】乌海大事记:明、清
发布时间:2025-07-30 15:48 浏览量:1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
今乌达地区为甘州、肃州二卫的边外地。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
今海勃湾地区为宁夏卫所辖,隶于陕西都司,归中央右军都督府管辖。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
四月 宁夏(辖今乌海地区)大地震,声如雷,城垣崩坏者83处。
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
清廷将鄂尔多斯地区划为6旗。今海勃湾地区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之西北境。
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十一月 始设阿拉善和硕特旗,“视四十九旗例,编佐领。”授和罗理以贝勒,另为一扎萨克,辖今乌达地区。
是年 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由北京到宁夏,返程时,由横城乘船顺黄河北行。随驾船101只,其中楼船3只,官员和侍卫坐船96只,载马大船2只,途经今乌海地区。
▲康熙为平定噶尔丹叛乱从宁夏征集并由水陆两路经今乌海地区运往白塔(今内蒙古临河附近)的军粮达1.17万石,从陕甘等地征集到宁夏并运往北方前线的骡马1.5万匹、骆驼1600峰。
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
水运事业较为发展。宁夏每年阴历年三~十月,载重四五万斤的木船和大小羊皮筏,即可顺黄河北上,经乌海地区进入河套,至包头、托克托。沿途所产枸杞、皮毛、粮食、绒毡等大宗货物,大多由这条水路运出宁夏府。
▲宁夏北部花马池、横城堡、石嘴子等3个蒙汉交易市口,十天一市,其中经乌海地区至石嘴子通市最多,喀尔喀、土尔扈特等部皆赴通市,以羊只、毛毡、皮张、大盐易布匹、米粮。
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
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戍时,宁夏府发生特大地震。据载:“竟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自新渠而起二三十里外,越宝丰而至石嘴子(与今乌海接壤),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周回一二百里,竟成一片冰海”。此次大震死官民5万多人。新渠、宝丰两县震后废弃。震中在平罗县城(距乌海105公里),烈度为10度,震级为M8级。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三十一年(1763~1766年)
鄂托克旗(辖今海勃湾地区)连年遭旱灾。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3年)
六袭扎萨克栋罗布色棱将满巴拉僧从乌力吉图沙日召(今鄂托克旗察汗淖尔苏木沙日布日都嘎查东部乌力吉图滩)迁至图亥山(今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兴建为独立的蒙医学府。
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
二月 扎那嘎尔第、乌图那顺军与回民军在拉什吹拉召(今海南区西卓子山水泥厂附近)、库家铺一激战,回民军失败。
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
二月 占领陕西北部之回民军分股攻打花马池,榆林西南之鄂尔多斯右翼前旗,并在石嘴山边外(今乌海地区)出没。清廷令各军于鄂尔多斯七旗境内堵截。
六月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管带赤楼多尔济率军进攻,回民军撤至托霍里庙(今海南区拉僧庙)。赤楼多尔济、参领拉什扎木苏战殁。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
后套地主辛学亮打官司胜诉何员外,何在乌达所开煤窑遂称辛家沟。辛家沟煤窑一直开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
鄂托克旗扎萨克将昌汗陶老亥地租给宁夏人王元耕种,之后,这片土地称“王元地”,位于今海勃湾农场北。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
宁夏人顾老泉到乌达开窑挖煤,之后由其子顾起高经营。随后顾姓窑井由顾保高继续经营,直到1947年关闭。乌达煤矿顾家沟由此得名。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年)
四月 阿拉善(辖今乌达地区)连年荒旱,清廷颁帑三万赈之。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
绥远省垦务局接管王元地,卖给王元1300亩,每百亩年征收租税银3两。
资料来源:《乌海市志》1996年8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