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千孤儿入内蒙”到“齐心协力建包钢” 直播间里讲述历史佳话

发布时间:2025-05-23 09:37  浏览量:1

赵俊华的三位工友在直播间分享感人故事。记者 祝家乐 摄

5月22日上午,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上演了一场温情满满的“迎亲”仪式,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国家的孩子”赵俊华终于回到故土,感受血脉相连的温暖。与此同时,在包钢会展中心,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国家的孩子”寻亲记包头直播间,也在讲述着那些“生在江南、长在草原”的动人故事。

直播间里,“国家的孩子”查干朝鲁用颤抖的声音揭开记忆的闸门:8个月大时,这个襁褓中的江南婴孩跨越千里来到达茂旗,被养父母收养;4岁时养父离世,辗转牧区叔叔家,在炒米奶茶的醇香与蒙古手环编织中重获亲情温暖。6岁时的寒冬,叔叔赶着毛驴车载着高烧的他踏破数十里雪原寻医,蒙医大夫妙手回春延续生命之火;辍学三年后偶遇马背学校教师,他骑着骆驼穿越荒漠坚持求学,16岁才踏入初中课堂;1984年高中毕业后扎根苏木政府,4载淬炼光荣入党。2013年退休的他开启新程:十余年奔走草原搜集“国家的孩子”口述史,参与筹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为达茂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他以《阿迪雅守护边疆一辈子》《边疆盛开团结花》以及自己的亲历故事为精神养料,让风雪寻医路、马背求学途的泛黄记忆,成为滋养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沃土,使“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生命力。

同为“国家的孩子”的吴丹,用湿润的眼眶凝视着镜头,讲述起刻骨铭心的往事。1960年夏天,这个襁褓中的婴孩被草原父母从包头市第二医院接回,在苍茫北疆扎下生命之根。初至草原时,水土不服令她形销骨立,养父母日夜守护,将羸弱孩童养育成建设包头的栋梁。成长岁月里烙印着血色印记:上初中前,她为体验生活深入沙枣林采野菜,却被尖锐树枝刺穿右眼,父母星夜兼程辗转京蒙两地求医,最终用上海空运的药剂创造了复明奇迹。2010年双亲离世后,她开启了寻乡之旅,厚厚的日记里密密麻麻记载着对草原养育恩情与江南血脉根源的双重眷恋。如今白发垂肩的她依然怀揣执念,期待通过媒体与志愿者的帮助,让这条跨越六十载的归乡路,在长江水与奶茶香的交融中落下温暖的句号。

作为赵俊华的“娘家”,包钢集团成为“齐心协力建包钢”与“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的交汇点。赵俊华的三位工友,也在直播间分享了那些感人故事。

包钢医院退休医生张甫生动情回溯当年的生命奇迹:25名南方孤儿(最大7岁、最小仅6个月)如风中苇草般抵达时,这座曾受中央军委调派军医支援的塞外医院,在100余张床位、300医护的极限条件下展开生死营救。全院职工捐出相当于10余人月薪的457.27元为孩子们购置衣裤和奶粉。医护们以听诊器为剑、体温计为盾,在儿科尚未独立成科的年代,与麻疹、肺炎及重度营养不良殊死搏斗,创下零死亡纪录。耄耋老人至今难忘昼夜蒸腾的尿布消毒锅,护士们充血却温柔的双眸,以及泛黄病历上工整誊写的集体体温数据——这些镌刻着生命温度的历史印记,始终见证着草原白衣天使跨越时代的仁心大爱。

“从‘齐心协力建包钢’到‘齐心协力强包钢’,从养育孤儿到助力寻亲,这是代代包钢人的精神密码。”包钢退休职工曹凤至抚今追昔:上世纪50年代,十万建设者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戈壁荒滩上开启民族地区工业先河。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导致数千孤儿陷入生存危机,内蒙古敞开草原怀抱,对“国家的孩子”视如己出。跨越60余载春秋,这场大爱在2025年5月迎来温暖回响——包钢职工收养的赵俊华,通过DNA技术寻得江苏高邮血脉亲人,在包钢支持下完成1700公里认亲壮举,这段绵延甲子的传奇,既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注脚,更如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将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深嵌进共和国发展的年轮。

而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由一代代包钢人接续书写。包钢退休职工徐永恩在包钢党委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组织宣讲团深入厂矿、机关、院校、部队和社区,通过沉浸式讲述让“建包钢”的铿锵号角与“育孤儿”的绵长大爱同频共振。而今土右旗关工委的邀约函再度抵达,这位古稀老人又将踏上校园宣讲的新征程。“把历史刻进年轻一代的心坎里,是我们的使命!”包钢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将银发化作火炬,誓言用脚步丈量草原、以故事穿透时光,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生命礼赞与“齐心协力建包钢”的钢铁意志,化作滋养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在厂房与牧场的交响中永续奔流。

赵俊华的寻亲之旅圆满落幕,这是黄河与长江的对话,草原与江南的拥抱。这场跨越一甲子的寻亲,展现了民族大爱的双向奔赴。包钢集团用钢铁意志与草原胸怀书写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基因密码,一代又一代包钢人从“齐心协力建包钢”到“齐心协力强包钢”,在共和国钢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场寻亲之旅中,市融媒体中心发挥媒体力量,为“国家的孩子”寻亲架起桥梁。“三千孤儿入内蒙”不仅是历史丰碑,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媒体将继续努力,让每段思念都有回响,期待更多“国家的孩子”寻得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