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扩张,机会比实力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5-07-30 02:16 浏览量:1
文 / 子 玉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建国称帝时就制定了占领汉地建立一个纯粹的汉式王朝的远景目标,所以辽国历代国君在位期间都将主要精力聚焦在两件事上:不断实行汉化改革,优化辽国的运作系统;发动南侵,将辽国疆域不断向南延伸。最终,辽国在达到开拓的极限之后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与宋朝长期南北对峙,直到灭亡。
大唐天复元年( 901 )是契丹发展历史的转折点,因为阿保机在这一年当选了契丹族的联盟军事首长夷离堇,强人的出现让契丹将南侵行动设置为了常态化,从天复二年( 902 )开始,契丹铁骑是频繁侵入燕云地区。
实事求是地说, 契丹的崛起本质上是吃了历史的红利 ,是在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对边地失去控制之后的趁机作为,同时,契丹也是抓住了回鹘内乱被唐军击败之后草原出现权力真空的历史机遇。
在担任夷离堇之后,阿保机以频繁的南侵行动积累军功,同时在外交领域不断与中原的朱温和河东的李克用接触,以强化其个人威望和影响力,最终,阿保机于 907 年登上了可汗之位,成为契丹历史的编剧兼导演。
当然,契丹部落制的传统也决定了阿保机的权力必然会遭遇挑战,比如, 911 年到 913 年之间,他的弟弟们发动了三次叛乱, 913 年之后,贵族也频繁发动叛乱。
在初步压制了宗室和贵族之后,阿保机于 916 年登上了帝位,正式建立了大契丹国,建元神册,同时在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兴建国都,后称上京临潢府。
称帝之后,阿保机接着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册封皇太子、修建孔庙、拜谒孔庙 ...
此时,契丹依然是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阿保机之所以全面复制汉人的帝国制度就是在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号: 契丹要进化为中原式王朝并占领汉地 。
所以,契丹开国就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度上汉化;军事上向南不断开拓。
以汉化为起点,契丹开始致力于摆脱游牧式的生产方式,逐渐向农耕文明过渡 。
做完这些,阿保机就开启了南侵行动: 916 年,契丹攻下山北(燕山以北、太行山以西)诸州,但却未能守住;次年( 917 ),契丹又围攻幽州,在经历了四个月的攻坚战之后,幽州之围被河东的李存勖化解。
在南侵连续遭遇挫折之后,阿保机就将目光转向了辽阳,开始重点经营辽东地区。
这就说明, 如果中原不发生内乱,契丹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向南拓地 。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并拿到拓地的结果都是因为中原发生了内乱,给了对方机会。
契丹神册六年( 921 ),阿保机再次发动了对中原的大型军事行动,虽然此次攻破了涿州,挺进至定州,但还是在李存勖的兵威下被迫撤军。
南侵行动连续受挫使阿保机不得不及时调整战略。天赞三年( 924 ),契丹定下了先平漠北和渤海的战略,当年十月,阿保机就平定了漠北。次年( 925 )十二月,阿保机又亲征渤海国。天显元年( 926 ),渤海国灭亡,契丹将其改设为东丹国。
自此,契丹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长为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的大国。
在初步奠定了契丹的基本盘之后,阿保机驾崩,其次子耶律德光成为契丹的太宗皇帝。德光继承了太祖的南侵战略但却做了调整,将战略目标从幽州调整为云州。
天显四年( 919 ),德光派遣皇弟李胡出军云州,但李胡却空手而归。天显八年( 933 )十二月,契丹紧抓后唐明宗李嗣源驾崩的窗口期再一次发动南侵,但却被河东的石敬瑭击败。
这就再一次说明, 只要中原王朝没有发生严重内乱,契丹的南侵行动是不会有突破性进展的 。
天显十一年( 936 ),中原政局剧变,后唐皇帝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关系恶化,兵戎相见,石敬瑭在无力自保的情况下向契丹紧急求救,于是德光就紧抓历史机遇,迅速行动,在解了太原之围后于当年十一月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并以军事援助从石敬瑭那里得到了幽云十六州的土地。
得到幽云十六州,契丹本质上也是吃了历史红利。
辽国从石敬瑭处得到了幽云十六州
图源/剧照
但德光的目标却并不止于此,而是计划以幽云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原渗透,实现太祖的遗志。
由于后晋皇帝石重贵致力于改变后晋和契丹的政治关系,不再向契丹称臣,德光就以此为借口再一次发动了南侵。会同七年( 944 )正月,契丹大军进抵元城(今河北大名),三月,双方在戚城(今河南濮阳)决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德光引军南归。当年年底,德光再次南征,但依然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后晋两次遣使求和,但德光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依然坚决拒绝,属于不计成本也要马踏中原的心态。
次年( 945 )三月,双方在白团卫村(今河北清苑)决战,契丹惨败,德光是骑着骆驼才捡了一条命。
会同九年( 946 )八月,德光再一次南侵,这一次终于灭亡了后晋王朝。
不过呢,德光这次依然是吃了历史红利,是抓住了后晋朝廷与藩镇的矛盾才实现了战略目标。
会同十年( 947 )正月,德光进入汴梁城,在崇元殿接受了百官的朝拜。二月,德光建国大辽,改元大同。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 大辽国是继承了后晋王朝的法统,是契丹国的附属国 。就像后来的元朝之于蒙古帝国一样。
但由于德光经营不当,加上要回草原避暑,所以在德光离开之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就趁机南下,建立了后汉王朝。德光也在归途中突然去世,中原的权力再次回归到汉人手里。
本质来说,德光虽然在中原建立了大辽国,但却也继承了后晋朝廷与藩镇的矛盾,在刘知远这种强藩存在的情况下,契丹也注定在中原无法长久立足。
德光死后,他的侄子耶律阮在竞争中夺取了皇位,是为世宗。由于世宗不是按照正常秩序继位,加上部落制的传统依然在左右着契丹政局,所以世宗初期一直致力于打击内部异己势力。
同时,世宗在汉化改革层面也进一步发力,设立了南北枢密院分治幽云汉地和草原部族的制度,实行二元政治体制,南北分治。
但世宗却在准备发动南侵时死于宫变,德光之子耶律璟成为新一任皇帝,是为穆宗。
951 年,后汉镇守邺都的枢密使郭威颠覆了后汉王朝建立了后周,北汉皇帝刘崇在报仇心理的驱使下发动南征,穆宗积极派兵援助刘崇。
辽国支持北汉钳制中原
图源/剧照
同时,穆宗还积极联络南唐,试图建立契丹、北汉和南唐的三方同盟关系。
应历四年( 954 ),紧抓后周国丧的窗口期,刘崇再一次大举南侵,穆宗也积极派兵支持,但刘崇却遭遇了高平之败。
957 年,为了缓解南唐的军事压力,北汉和契丹再次联军南侵后周。
和当年太宗应对后晋一样,穆宗也坚决拒绝了后周的和谈请求,夺取中原的意志非常坚定。
基于此,后周世宗柴荣就于 959 年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行动果断亮剑契丹,但却在准备进攻幽州时生病,回到汴梁不久就驾崩了。
接下来就是中原政局剧变、禁军大将赵匡胤欺负后周孤儿寡母夺取了后周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的剧情。
赵匡胤是继柴荣之后中原王朝的又一不世出的雄主,加上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及对诸侯的兼并,契丹只能暂时将进攻模式调整为守势,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应历十九年( 969 )穆宗遭遇刺杀去世。
穆宗驾崩,契丹皇位落到了世宗之子耶律贤手中,是为景宗。
景宗继位之后,进一步进行汉化改革,初步实现了契丹的官僚化、汉化、集权化,将契丹国力带入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中原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与宋朝达成了雄州和议。
不过呢,景宗虽然与北宋议和,但在北汉问题上却是绝不让步,坚决维护北汉作为契丹附属国的地位。
979 年,北宋太宗赵光义在灭掉北汉之后乘势北伐契丹,想要挟灭北汉之威进一步收复幽云。但是呢,高粱河一战,宋军大败,光义是坐着驴车才捡了一条命,和当年败于晋军的德光一样狼狈。
高粱河之战让景宗意识到了两点:宋朝收复幽云的意志非常坚定;宋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强大。
于是,为了守住幽云的既得利益,景宗迅速恢复了契丹的南侵战略。当年九月,景宗以燕王韩匡嗣为都统,率兵南征,但却遭遇了满城之败。次年( 980 )十月,景宗亲率大军南征,瓦桥关一战,契丹虽然获胜,但也是损失惨重。乾亨四年( 982 )四月,景宗再度亲征南伐,又在满城遭遇不利,只能班师。九月,景宗驾崩。
由此可见,北宋虽然无力收复幽云,但其防御能力还是没问题。 此时双方都在以战争不断探索其国力所能开拓的极限 ,所以,双方之间的战争还将持续。
景宗驾崩之后,其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契丹实现了皇权的第一次平稳过渡。
由于圣宗年幼,其母萧太后摄政,孤儿寡母的模式使契丹不得不谋求和宋朝之间的和平。为了向宋朝示好,萧太后主动去掉了契丹在燕云地区所使用的 “大辽”国号,以承认宋朝的正统地位,并向宋朝传递无意南侵的信号。
请注意, 契丹只是暂时将其野心隐藏了起来,南侵中原的既定战略是不变的 。
为了一雪高粱河之败的耻辱,光义于 986 年再一次发动了大规模北伐,但却遭遇了岐沟关之败。
在宋朝收复幽云的意志非常坚定的情况下,契丹为了维护幽云的既得利益又恢复了南侵战略,于当年冬天发动了南征,并取得了君子馆(今河北河间)大捷。统和六年( 988 ),辽军再度南侵,虽然攻下了涿、易二州(今河北涿州、易县),但却并没能撼动宋朝构建的镇州、定州、高阳关三镇与威虏、静戎二军的防御体系。
989 年,契丹大将耶律休哥袭击镇州、定州往威虏军护送粮草的宋军,大败宋军于徐河(今河北徐水)。
当时,辽国即使在南侵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坚决拒绝宋朝的求和,南下的意志非常坚定。在与宋朝对峙的过程中,辽国对内积极发展农业,国力蒸蒸日上,同时东伐高丽,北征阻卜,肃清了周围的隐患,保证能够集中力量南下伐宋。
统和十七年( 999 ),辽军再度南下,由于攻不下威虏军,所以就在一番劫掠之后撤军。 1001 年十月,辽军再度南侵,因遭遇阴雨天气而班师。 1003 年,辽军南侵,与宋军战于望都(今河北望都),俘虏了深受宋真宗宠信的宋臣王继忠。
统和二十二年( 1004 ),辽军加大了南侵的力度,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萧太后亲征,宋朝方面的宋真宗也被迫亲征。
宋真宗出现在澶州城头
图源/剧照
一般认为,宋真宗是在寇准的胁迫下才亲征的,但实际上真宗早就计划亲征,只不过是在前往澶州的时候受到部分臣僚的劝阻而已。
最终,在战争呈胶着状态时双方回到了谈判桌上,签订了澶渊之盟,约定:两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北宋每年向辽国支付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以澶渊之盟为拐点,双方实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本质来说,辽国此次南征更多是以攻为守,维护其在幽云的既得利益,以军事压力迫使宋朝彻底放弃收复幽云。因为,在历次南侵中,辽国已经发现了其所能开拓的极限,所以就积极谋求和平,将据有幽云合法化。
这从辽军南征过程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辽军南下时,真宗就收到了宋臣王继忠代表辽国送来的求和书信,在宋廷作出以定州主力入援的情况下,真宗又收到了辽国的第二封求和信。
这就说明,辽国此时已经调整了国策,将南侵调整为与宋朝以幽云为界南北对峙的战略,其之所以保持攻势,完全是为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圣宗和萧太后始终担心遭遇大败自身成为阶下囚使辽国遭受重创,其之所以敢直趋澶州是因为王继忠将宋军的战略计划都告诉了辽廷。
本质来说,辽国此次南侵也是一次冒险行动,险中获胜。
当然,宋朝也担心战败,真宗成为俘虏,所以也就响应了辽国的求和,签订了盟约。
也就是说, 宋辽双方都是在无法维持军事开拓的情况下以盟约的形式承认了既有格局,使历史再度切入了南北朝的模式 。
当然,辽国此后依然积极利用西夏这张牌来制衡大宋,还进一步导演了庆历增币,让宋朝将 “岁币”由此前的三十万增加到五十万。
只是,在签订盟约之后,两国的国力都进入了下行期,最终不得不面对女真崛起的现实。
女真崛起对辽宋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 赞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