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得直不起腰!”7天新增2940例!上海多区开展行动!医生提醒
发布时间:2025-07-29 23:54 浏览量:1
最近门诊接连来了好几个“腰都挺不直”的患者,坐也不是,躺也不行,走几步就像被谁在后腰扎了一刀。有的才二十几岁,有的五六十岁,症状却惊人地相似: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甚至连咳嗽打喷嚏都牵动得钻心地疼。
这不是老问题新提,而是一个正在迅速高发的健康警报。据近期官方通报,上海7天内新增2940例急性腰背痛病例,多个街道社区已紧急干预。作为一个既看西医影像也翻中医古籍的老内科医生,我想从临床与理论两方面,和你认真讲讲这场“腰痛潮”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急性腰痛不是突然崩出来的,它往往是“慢性积累”的爆发。许多人误以为“闪了腰”是个意外,其实那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常说,腰痛不是被闪的,是被你自己耗出来的。
在临床上,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肌筋膜炎是目前接诊率最高的三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点是:你平时不动,一动就过猛;你平时不养,一累就出事。
中医讲“腰为肾之府”,肾气衰则腰膝酸软、行动不利。《黄帝内经》里说“肾主骨生髓”,意思是肾不仅影响骨头的健康,还关联到整个人体的精力和耐力。你以为自己是累着了,其实是“肾气已亏”。
现代医学在影像下看到的是肌肉拉伤、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而中医看到的,是气血失调、寒湿入络、肾精虚损。这两种视角,不是对立,而是互为镜像。我从来不迷信哪一种“唯一正确”,我看的是整体的“人”。
这次上海病例激增,我翻了几个数据发现,高发年龄段集中在45岁以上,且以办公室人员为主。很多人都有一个共性:久坐、少动、睡眠差、情绪紧张。
这正好应了《素问》里一句话:“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现代人,哪个不“久”?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退休工程师,前半生天天加班熬夜,后半生天天躺沙发追剧。他说:“腰一开始只是酸,后来连翻身都疼。”
我给他看了MRI,确实有突出,但我没急着让他去做手术。我用的是“温阳通络法”,外敷川乌草乌药贴,内服桂附地黄汤加减,再配合艾灸命门、肾俞,三周后他能下楼遛弯了。不是我有多神,是他的身体还有“可调”的空间。
很多年轻人腰痛,也不是因为年纪轻就没事。“年轻人得老病”已经很常见。熬夜打游戏、久坐办公、饮食寒凉,再加上情绪焦虑,腰痛往往成了“第一信号”。我见过太多不到30岁的患者,腰肌劳损比六十岁还严重。
中医讲“寒则凝,凝则痛”,很多年轻人喜欢吃冰饮、吹空调,不知不觉寒湿入侵。这些“寒湿”就像冷风吹进屋子,关节、肌肉、筋膜全都被冻住,动一下就痛。而现代研究也发现,寒冷刺激会使肌肉张力增加,局部血流减少,导致炎症因子积聚,从而引发疼痛。
我每年夏天都要提醒病人一句:“别以为腰痛是冬天的事,夏天才是最容易‘受寒进骨’的季节。”
很多人图凉快,空调开到18度,地板光脚踩,夜里露着肚子睡。寒从足生,湿从皮入,最先影响的就是腰骶部。中医的“外感病邪”不是迷信,而是对“环境影响健康”的真实总结。现代人对环境适应的能力,远不如古人强。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这类腰痛的发生?我不讲空话,我只说我自己做的。
每天早上醒来,我会在床上做5分钟的“仰卧提膝”,就是双手抱膝向胸,缓慢呼吸。这动作在中医叫“引气归元”,在现代康复学里叫“腰椎放松牵引”。无论叫什么,能缓解腰肌张力、激活核心肌群,就是好方法。
喝水我也讲究“温”。我从不让病人空腹喝冷水,尤其是早上。中医讲“胃为水谷之海”,寒水入胃,阳气受损,连带着肾阳也跟着受寒。肾阳一虚,腰痛就跟着来了。
我也不主张一味“躺平”养腰。太多人误以为腰痛就要多躺,其实“动中求养”才是正道。
每天我会站着做“八段锦”里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和“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不是体操,而是调气理筋、活血通络的工夫。
现代研究也证明,太极、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能有效改善腰肌力量、提升脊柱稳定性,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数据支持。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情绪。很多腰痛患者,MRI看不出太大问题,但疼得比谁都严重。这种情况,常常是“肝郁气滞”在作怪。
《伤寒杂病论》里说“诸痛皆属于气”,意思是气不通则痛。情绪抑郁、焦虑、压力大,很容易导致气机运行受阻,久之导致血瘀、筋挛、疼痛。现代医学也承认,情绪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肌肉张力与疼痛感知。
我经常对患者说:你的腰不是伤在肉上,是“伤在心里”。
我也治过一位中学女教师,腰痛三年,检查没大问题,却疼得整夜不能睡。
我给她用了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散,配合针灸太冲、肝俞穴,还建议她每天练书法、听昆曲。她说:“我从来没想过,我的腰痛是‘气堵’出来的。”三月之后,她睡得着了,腰也轻了。
健康从来不是一个器官的事,而是整个人的状态。
这次上海的腰痛病例激增,其实是给我们所有人敲响的警钟。不是城市病,是生活病。我们身边的空气、温度、节奏、压力,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身体结构与健康节律。
中医不只是治病,更是“治未病”。
我始终相信,最好的医生不是给你开药的人,而是帮你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的人。你若懂得顺时而养,调气而行,那些“突如其来”的病,其实早就可以预防于未然。
我想送你一句古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不是迷信,是对现代健康的最好注解。愿你一身正气,挺腰而行。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