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乡村公路通车:24公里沥青路背后的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14 19:23 浏览量:1
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审召镇最近迎来一件民生大事——巴音陶勒盖牧业社至巴嘎淖尔村的通社公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这条总长24.649公里的道路,不仅结束了沿线农牧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更像一条纽带,串联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从“行路难”到“畅行路”:数据里的改变
这条公路的蜕变,藏在一组精准的数字里:主线长21.628公里、支线长3.021公里,6.5米宽的路基上铺设着5米净宽的沥青路面,总面积达124533平方米,总投资2873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施工人员两个月的日夜奋战,更是对“民生无小事”的生动诠释。
通车前,这条路曾是当地农牧民的“心头堵”。路面网裂如蛛网,坑槽深浅不一,局部下沉形成的“陷阱”让车辆避之不及。家住巴音陶勒盖牧业社的牧民达赖回忆:“去年拉着骆驼去配种,20多公里的路走了3个小时,骆驼受了惊,差点挣脱缰绳。”这样的困境,在沿线5个牧业点、3个自然村普遍存在,农产品运输难、就医上学不便等问题,直接制约着生产生活。
公路改造:不只是铺沥青,更是铺民心
此次改造并非简单的“翻新”,而是兼顾实用与长远的系统工程。施工方采用的沥青路面,相比原有水泥路面,不仅平整度更高,还能减少车辆颠簸造成的损耗;6.5米的路基宽度,充分考虑了农牧民拉运草料、牲畜的大型车辆会车需求;路边同步修建的排水渠,解决了雨季积水难题,避免路面再次快速损坏。
乌审召镇党委政府在项目推进中,始终把农牧民需求放在首位。从前期调研时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到施工期间定期通报进度,再到通车前组织村民代表验收,每个环节都透着“接地气”的务实。正如镇干部所说:“修路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方便。”
路通带来连锁反应:乡村活力看得见
公路通车后带来的变化,正悄悄在沿线发生。巴嘎淖尔村的养殖大户王军算了一笔账:现在开车到镇里拉饲料,单程时间从1小时40分钟缩短到45分钟,油费每月能省300多元;以往因路不好卖不上价的羊肉,现在能及时运到旗里的农贸市场,每公斤收购价提高了8元。
这样的改变并非个例。参考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数据,乡村公路升级后,沿线农产品运输成本平均降低25%,商户上门收购率提升40%以上。就像通辽市某村2023年通沥青路后,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上年增长12%,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
“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在新时代有了更深内涵。这条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城乡资源流动的通道——城里的农技专家能随时下乡指导,村里的特色奶制品能更快端上市民餐桌,孩子们上学的路更安全,老人们就医更便捷。
互动交流:你身边的路有哪些变迁?
道路的变迁,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发展。你家乡的路这些年有哪些变化?有没有一条路的修通,彻底改变了村里的生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基础设施改善给乡村带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