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战斗英雄,却在抗战胜利后投奔敌人,建国后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25-07-29 00:58 浏览量:1
提起游击队,一定会想到铁道游击队,他们活跃在铁路沿线,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给予日军最为沉重的打击。
在铁道游击队的人物中,徐广田曾长期担任铁道游击队长枪中队的中队长,为铁道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广田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从抗日英雄沦为了令人不齿的变节者,最后结局又是如何呢?
徐广田于20世纪初出生在山东枣庄的一个贫苦家庭。枣庄,这座鲁南煤城,有着纵横交错的铁路线。
小时候的徐广田,常常在铁路边玩耍,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他怎么也想不到,未来自己会与这些铁路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帮衬家里,年少的徐广田学会了扒火车,从车厢里偷卸一些煤块和货物,以此换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
在长期扒火车的过程中,徐广田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对火车的运行规律、日军的运输安排都了如指掌,也结识了一群同样生活在底层、为生计奔波的伙伴。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的铁蹄迅速踏遍华北大地,枣庄也未能幸免。侵略者的暴行让这片土地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黑暗,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看到家乡被日军肆意践踏,亲人、乡亲遭受苦难,徐广田心中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必须奋起反抗。
凭借着对铁路的熟悉和自身的胆量,徐广田开始带着他的兄弟们,将扒火车的技能运用到抗击日军的行动中。他们神出鬼没地袭击日军的运输火车,抢夺物资,破坏铁路设施,给日军的运输补给造成了极大困扰。每一次行动,徐广田都身先士卒,表现得异常英勇,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1938年,洪振海、王志胜受命组建铁道游击队。他们看中了徐广田在铁路方面的特殊才能和勇敢无畏的品质,将其吸纳进队伍。
从此,徐广田正式成为铁道游击队的一员,开启了他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抗日征程。
在铁道游击队里,徐广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作战勇猛,表现突出。他带领队员们在铁道线上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袭击日军洋行的行动中,徐广田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果敢的行动,带领队员们成功突破日军防线,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在破坏铁路、炸桥梁的任务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人的疏忽,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42年腊月,在一次炸毁日军装甲列车的战斗中,条件极其艰苦,武器装备严重不足。但徐广田没有丝毫退缩,他和队员们开动脑筋,用煤油灯和棉被制作了 “土燃烧弹”。在战斗中,他们瞅准时机,将 “土燃烧弹” 投向日军装甲列车,瞬间,装甲列车被熊熊大火吞噬,变成了一堆废铁。
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员们的士气,也让日军对铁道游击队更加忌惮。消息传到延安,朱德听闻后,不禁拍案称赞,下令为他们记功。
1943年,山东军区举行 “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徐广田因在抗日战斗中的卓越表现,被评为 “甲级战斗英雄”。军区还组织了巡回演讲,让他向根据地人民讲述自己的英雄事迹。他的英勇故事通过延安和重庆方面记者的采访报道,刊登在报纸上,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时间,徐广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备受敬仰,此时的他,身着朴素的军装,胸前佩戴着 “甲级战斗英雄” 的绶带,站在演讲台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讲述着与日军战斗的经历,激励着无数人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内部的人事变动和职务调整也逐渐多了起来。在一次鲁南军区重新选举铁道大队大队长时,刘金山以最高票数当选。而徐广田一直担任的长枪中队中队长职务没有变动。看到昔日的战友纷纷升职,自己却原地踏步,徐广田的内心开始失衡。
他觉得自己为游击队付出了那么多,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从抗战初期就开始为队伍打拼,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不比别人差,为何得不到应有的晋升。他开始怀疑是队长刘金山故意针对他,在背后使绊子,导致自己无法升职。这种想法在他心中不断滋生,逐渐扭曲了他的心态。
徐广田因此开始对组织的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对刘金山充满了怨恨,经常在队伍里发牢骚,与其他队员也时常发生矛盾,原本团结一心的队伍氛围因为他的这些行为受到了一定影响。
组织上其实也考虑到了徐广田的情况。一方面,长枪中队配备了日式的精良装备,是打击日寇的重要力量,需要像徐广田这样经验丰富、资格老的人来带领,以确保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组织也深知徐广田的情绪问题,为了安抚他,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安排他去党校学习,计划在他结业后予以提拔。
但徐广田自恃有功,根本听不进组织的解释和安排。在党校学习期间,他耐不住性子,觉得这是组织在故意冷落他,于是中途擅自离开了党校。
此时,国民党特务嗅到了机会。一个戴金丝眼镜的国民党特务张麻子找到了徐广田,先是对他一顿吹捧,夸赞他的英勇事迹,然后话锋一转,提到国军可以给他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职位。
为了诱惑徐广田,张麻子将二十块大洋码在徐家炕桌上,还信誓旦旦地说:“徐营长,国军给你留了个团副的位置,月俸五十块现洋。”
徐广田一开始对张麻子的话非常愤怒,抄起茶碗就砸了过去,碎瓷片在门框上崩出火星。然而,当晚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看着自家破旧的房屋,听着漏风的窗户纸哗哗作响,他想到了自己如今在队伍里的处境,再对比国民党特务描绘的 “美好前景”,心中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
1946年开春,军区整编会议宣布撤销铁道游击队建制,徐广田的营长职务变成了县大队副队长。这个消息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徐广田彻底绝望。
散会时,政治部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徐啊,要服从组织安排。” 但此时的徐广田根本听不进去,他盯着自己长满老茧的手,回想起过去在战场上的辉煌,心中满是不甘。最终,在个人私欲和对现状极度不满的驱使下,徐广田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投靠国民党。他把配枪压在枕头底下,揣着张麻子给的通行证偷偷溜出了驻地。等他坐上国民党的汽艇,才发现藏在鞋底的党证被河水泡烂了,那一刻,他仿佛也亲手埋葬了自己曾经的信仰。
然而,徐广田投靠国民党后,并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待遇。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严重,对于这个从共产党阵营过来的人,他们始终心存疑虑,并不信任他。给他当警卫的小兵私下里都嘀咕:“共军的营长过来才当个参谋,忒寒碜。”
在国民党军队里,徐广田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压,曾经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
1948 年济南战役前夕,他蹲在战壕里啃冷馒头,听到对面解放军的喇叭喊话,这一声声喊话,如同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让他不禁回忆起曾经在铁道游击队的日子,那时的他是多么意气风发,而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他的心中充满了悔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开始对战争期间的各类案件进行清查和审判。徐广田曾经投敌叛变的行为被揭露出来,他被依法逮捕。
在审判庭上,徐广田面色惨白,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懊悔。面对法官的询问,他颤抖着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时而痛哭流涕地忏悔,时而呆滞地望着窗外,或许是在回忆那个曾经充满热血、英勇抗日的自己。最终,考虑到他在抗战期间的表现,法院对他从轻发落,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两年牢饭吃完,徐广田回到了老家。曾经的风光不再,迎接他的是乡亲们鄙夷的目光。他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 “叛徒”,小孩遇见他会扔石头,大人看到他会朝他吐口水。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缩在老家编竹筐维持生计。
有一次赶集,徐广田看到新华书店摆着《铁道游击队》,封面上画着戴鸭舌帽的刘洪队长(其原型之一为刘金山),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曾经,他也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英雄队伍中的一员,而现在却成了被人唾弃的对象。
作家刘知侠在创作《铁道游击队》时,着实为徐广田的事情愁白了鬓角。因为徐广田是铁道游击队的早期成员和重要创始人之一,书中很多情节都有他的影子。
但鉴于徐广田后来的变节行为,刘知侠在小说出版前夜,咬牙把书中与徐广田相关的真实姓名全改成了 “王强”,并在序言里添了句 “本故事纯属虚构”。
直到 1985年修订再版时,才在后记里含糊提了句 “个别原型人物后来走上歧途”。
1959年到1961年,国家陷入困难时期。曾经的甲级战斗英雄徐广田,在贫困交加中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离世,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曾经闪耀过,却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最终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