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吃甲钴胺猝死!张文宏反复忠告:夏季吃的人,警惕8点

发布时间:2025-07-28 17:39  浏览量:1

“他只是吃了医生开的一种补神经的药,怎么就猝死了?”这是那位家属在急诊门口反复重复的一句话。

患者45岁,男性,因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神经疼痛,服用了甲钴胺胶囊,吃了两周,某个闷热的午后,刚下车准备进家门,突然倒地,无自主呼吸。到达医院时,心电图呈直线。

这不是个例。在近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陆续发现,甲钴胺这类“看似安全”的药物,在某些特定人群、特定环境下,可能并非完全无害

尤其在夏季高温、多病共存、用药混杂的背景下,多起不明原因猝死患者,其用药史中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点:甲钴胺。

如果甲钴胺是一种“神经营养素”,为什么会和“致命”挂上钩?如果张文宏医生都反复提醒“这8点必须警惕”,那它到底藏着什么我们忽略的风险?这些问题,不能再回避。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常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损伤类疾病。

它本身不是镇痛药,却常被误解为“止疼药”,甚至在无明确指征的情况下,被广泛用于“手麻”、“腿疼”、“神经紧张”等所谓“亚健康”状态。

关键问题在于:甲钴胺“补神经”的同时,也在“刺激神经”

它能促进髓鞘修复、增强轴突传导,但在高温、脱水、电解质紊乱或本身已有潜在心律失常的患者中,这种“刺激”可能诱发代谢紊乱、心律异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一项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研究显示,在223例使用甲钴胺的患者中,有8例出现了心悸、胸闷等心脏相关症状,其中3例出现药物诱发性心律异常。尽管比例不高,但这并非偶然。

尤其是在夏季,人体本已处于“高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心率快、血压波动大、电解质容易失衡。甲钴胺的“促进神经再生”机制,在这个季节,某些人群中就可能转变为“加速神经兴奋”,诱发意外。一个被广泛忽略的现象是:甲钴胺并非适用于所有“神经不适”

临床中,很多患者并无B12缺乏,却因“轻微手麻”就长时间服用,甚至联合其他神经营养药,如乙酰谷酰胺、牛磺酸等。多药联用、疗程过长,反而增加了神经系统负担。

张文宏医生在2024年一场健康讲座中曾明确指出,“在高温环境下,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服用神经营养药,一定要特别留意身体反应,尤其是心脏不适、胸闷、乏力等信号。”

这并非危言耸听,更多的临床证据正在不断累积。临床中,医生常见这样的场景:患者因糖尿病足或坐骨神经痛就诊,主诉“脚麻两年”,一查血B12并不低,但医生碍于“患者诉求”,仍开出甲钴胺,甚至一次开出两三个月的量,叮嘱每日口服。

患者回家照吃,结果因服药后头晕、心慌,再次就诊。

这背后暴露的,是用药的适应证模糊、监测不及时,以及患者对“保健类药”的误解

甲钴胺虽为维生素类,但其代谢过程复杂,涉及肝脏酶系统、甲基转移机制,若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心肌病等,药物代谢可能延迟,增加毒副反应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甲钴胺并非无交互风险。它与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利尿药(如呋塞米)存在药物互作,可能影响彼此代谢。

临床中有患者因服用甲钴胺合并苯妥英钠,出现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睡眠障碍,甚至癫痫发作。

但问题并不止于药理层面。文化层面的误解也在推高用药风险。很多患者将甲钴胺视为“一种高级维生素”,甚至主动购买、囤药,日常“保健”服用。

部分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内容也在强化“手麻吃甲钴胺、神经紧张吃甲钴胺”的观念。这就如同把空调的“强力模式”开在了40度的夏天——本想降温,结果过载跳闸。

医生在坐诊中常遇到这样的反转:一位老年患者,自述吃甲钴胺后“头晕、心慌”,家属却坚持认为是“天气太热”。

当医生问是否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对方才恍然,“啊,是的,最近换了降压药,还吃了点安眠药。”

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交汇点”,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代谢速度慢,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拉长,风险随之累积。

此时再叠加高温、脱水、饮食不规律,等于在体内安置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那是否意味着甲钴胺不能吃了?并非如此。关键不在“禁用”,而在“辨用”

医生的临床经验提供了三个关键判断依据:一是是否存在明确的维生素B12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等;二是是否经过神经电生理或MRI明确诊断为神经病变;三是是否已排除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如QT延长、心律不齐等。

中医在处理“神经类不适”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中医认为“痹症本虚标实”,如肝肾亏损、气血不畅所致的手脚麻木,可通过补气活血、通经络的方式调理

如常用的独活寄生汤、伸筋草、川芎当归配合针灸、火罐等,很多患者在未使用西药的前提下,症状得到改善。

现代医学也逐渐认可中医在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调节作用。融合治疗,即在明确病因基础上,结合西医诊断与中医调理,更能实现个体化、风险可控的治疗目标。

理解药物,就像理解一个人的性格:它的“好”,需要在合适的场景中被激发;它的“坏”,往往在忽视细节时突然爆发。甲钴胺不是“坏药”,但它也绝非“万能补品”。

在门诊,有时会提醒患者:“如果你今天感到异常疲倦、心跳快、口干,暂停甲钴胺两天,调整饮食,多喝水,监测血压。”这类微调,往往比加药更有效。

医生不是怕病,而是怕误会。怕药本无过,却被误用致祸。怕好意开药,却因忽视细节,酿成悲剧。

那个猝死的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基础心律失常合并电解质紊乱,甲钴胺并非唯一元凶,但它是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中,有些药,不是“多吃多补”,而是“多吃多险”。

医生的建议,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交代中——别在高温天随意加药,别把维生素当糖吃,别轻信“补一补就好”的说法。

健康不是靠“补”,是靠“平”。平衡饮食、平稳情绪、平和节律,才是真正长久的治本之道。

参考文献:

[1]王璐,张辉,孙涛,等.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5):412-416.
[2]李志强,陈晓娜.甲钴胺与心律失常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3):250-253.
[3]张文宏.夏季慢病患者用药管理与风险防控[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0):1156-116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