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陆军丨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二大队执行西北测绘任务事迹展览(三)

发布时间:2025-07-28 14:57  浏览量:1

文/李陆军

毛主席语录: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第二部分

踏遍昆仑千里雪 奋战瀚海绘新图

(初战沙漠)毛主席教导我们"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测绘战士们牢记着伟大教导,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意气奋发的踏上了征途。无边无际的沙漠、戈壁烈日烤晒,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度,在沙漠里行军像在热锅上一样,越往里走越热,战士们说:"热算得了啥,为了给大地绘新图,就是火焰山也要闯"。

(风吹沙漠)(骆驼队出发)

战士们骑着骆驼向测区挺进,有的小组到点位上作业,还要靠两只铁脚板,在滚烫的黄沙上徒步行军

(沙漠千里找水源)

沙漠里水源奇缺,为了解决小组作业中的用水,队长施国义带领干部战士等十人,头顶骄阳,脚踏烫沙,在戈壁滩里寻找水源。

2:一路上他们起早贪黑,辗转跋涉,挖遍了沟沟壑壑,发现的水源不是咸就是苦,人吃了肚胀腹泻,不能饮用。为了尽快的找到能够饮用的水源,他们整天就吃这个又苦又涩的水坚持工作。有的同志吃的又吐又拉,一天泻肚子十几次,仍然坚持战斗。

3:酷热、干渴威胁着他们,十名战友有五名中了暑,有的战士热昏了,醒过来还是坚持往前走。有的实在热的慌就扒个沙窝,把身子贴在下面凉一凉,有的实在走不动了,也不能坐下去休息,就拄着棍子,站在原处歇一歇。为了给作业全面展开创造条件,他们顽强的向沙漠深处挺进。

4:第十天,终于发现了一片草丛,他们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拒沙扒丘,干了五个多小时,挖了一眼泉水,起名"红军井"。8月1日又挖出了一眼泉水,起名叫"八一泉"。这时候,他们已经走了十四天,行程八百里,为部队沙漠测绘打开了通路。

在沙漠里,水是宝贵的。二队共产党员班长曲进成同志,有一次和战友到沙漠深处去作业,在干渴威胁生命的时候,他把水分给战友,自己将小便解在水壶里,背着同志们喝尿。

共产党员卫生员李国良,在沙漠里寻找迷路的战友,两天两夜过去了,带的水和干粮都已吃完。第三天,他突然晕倒,当同志们劝他使用仅有的一支葡萄糖注射液时,他紧紧的按住药包说:"不能用,迷路的战友还没有找到,我要把它留给战友……"

在沙漠里让水,在生死关头让针,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瀚海新图)

1、二队四组的同志来到塔里木河东南的大沙漠执行测绘任务。这里是有名的流沙区,气候变化无常。"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恰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一天下午天气晴朗,同志们刚把钢标架好,突然天气骤变,狂风卷着黄沙铺天盖地而来,顿时什么也看不见。他们没有帐篷,就用毯子把头蒙上,依着骆驼抵挡着风沙的袭击。

2、白天戈壁滩上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夜晚却下降到零下十几度,狂风卷着黄沙袭来,盖在身上的军毯,不一会儿就落下厚厚一层黄沙,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需要不时地抖掉,一夜之间根本无法休息。

3、天亮了,风沙仍然漫天飞滚着,组长拿出毛主席著作,爬到战友身边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任凭风沙翻天覆地,测绘战士永不迷航",他们在沙丘上有力划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4、三天三夜过去了,狂风仍然不停。带来的干粮和水也全部吃完了,为了坚持战斗,他们就在沙漠上挖个避风坑,再用钢标支起帆布,围着小铁锅炒些喂骆驼的苞谷粒当饭吃。

5、连续几天的狂风,把竖好的钢标刮倒了,还没等风停息,他们就开始重竖钢标的战斗,大家手挽手,肩挨肩搭起一堵人墙挡风,手推肩顶,在沙浪中又把它竖了起来。

6、风沙刚停,他们又向沙漠深处前进。沙漠被太阳晒的滚烫烤人。由于几天的沙漠行军,大部分同志的双脚被烫起了水泡,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力气。半个小时才走出百米多远,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也昂起脖子喘着粗气。可这个困难,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大家继续前进。

7、水,在沙漠里显得非常宝贵。一路上,尽管大家在最渴的时候才喝上一点水,但水越越少了。一天,行军途中,由于炎热干渴,战士张朝双突然晕了过去,同志们立即围了上去,用身体遮住阳光。难道他的水喝完了?同志们赶紧把水递过去,可是一摸他的水壶,里面还有大半壶水。大家见这情景明白了,他为了把水节省下来给其他同志,自己却干渴的这样子了。

8、测绘战士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顽强战斗,终于把一座座红色的钢标竖立在茫茫的沙海之上。

进军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高原测区里,冰峰林立,雪岭纵横,涧险谷深,悬崖陡峭。多少艰难险阻摆在面前!战士们豪迈的回答"苦不苦,比比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测绘战士胸怀朝阳,志豪气壮,脚踏昆仑,日夜兼程,向着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有些地方可以通行汽车,

有的测区不能通行汽车,战士们只能赶着牦牛向测区挺进。

航行在波涛万里海洋上的轮船,要经常观测天文来确定船只的位置。战斗在风雪高原无图区的测绘战士们也要经常在夜间进行简单天文测量,来判断行军所到达的地点。

为了与指挥部保持联系,通信兵们在途中开展工作,进行通信联络。

风雪高原上真是所谓"七月雪,八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测绘战士在哪里战斗,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高寒装备。

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高原上,由于气压不够,水到了七十几度就开了。党和人民关怀着测绘战士,给他们配备了高压锅和汽油炉子,由于需要量大,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七零年大部分作业小组,还是靠挖草根、捡野牛粪用普通的锅做饭。饭煮不熟,他们就经常啃半生不熟的硬馒头,吃夹生饭,坚持战斗。由于运输线长,交通困难,他们常年吃不上新蔬菜。有时交通中断,供应不上还得靠嚼干馒头,打野兽,用罐头盒煮牲畜饲料来充饥。艰苦的生活磨练着他们的意志,测绘战士们坚强的战斗在雪山冰峰之上。

英勇顽强的高原汽车兵是消灭无图区战斗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炮六十四师、七十二师的驾驶分队和八十八师、九十一师的工程车都曾参加了消灭西北无图区的战斗,为战备测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在进军昆仑途中,经常遇到暴风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分不清道路辨不出方向。特别是在山高路险、悬崖陡峭的地方,稍不留意汽车就可能掉进七八百公尺的深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为汽车踏雪开路。

测区里冰河道道,艰险难行,汽车通过往往压破冰层,陷进河里,遇到这种情况,驾驶员和测绘战士站在没膝深的冰河里,不分昼夜的连续战斗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来挖陷车。有时车子陷的太深,挖了一两天也挖不出来,干粮吃完了,他们就忍饥受冻,与高原风雪继续搏斗,等待着战友们前来援助。

雪山牦牛队

1.四队炊事员朱胜春同志带领一支牦牛运输小分队,担任库赛湖到叶鲁苏湖的运输任务。库赛湖、叶鲁苏湖位于昆仑山口西部,两湖相距两百多公里。这一带平均海拔在五千公尺。

一天牦牛队来到楚玛尔河,面对宽敞开阔的河面,奔腾咆哮的河水。班长朱胜春对同志们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为了使物资不遭水淹,牦牛安全渡过河,我走在前面探路",说着他就撸起裤腿,扯着牛绳走向河心。刺骨的河水扎的他两腿疼痛麻木,他仍然坚定的走着。

2.高原上的天气,真是"小孩脸"变得快,一路上时而烈日当空,时而狂风大雪,为了把物资及时的运到小组,他们踩着没膝深的积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向前走着,风雪高原里留下的足迹,铸成一条饥饿疲劳拖不垮,风雪严寒冻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3.一次,途中接连下了几天大雪,不能生火做饭,出发时准备的干馍和炒大米也快吃完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肯自己忍饥受冻,托运物资点滴不动"。这是运输队的同志们,自觉遵守的一条纪律。他们饿了吃口羊肉干,渴了嘴里含块冰,战胜饥饿严寒,保证把物资送到各小组。

4.风雪高原运输,每时每刻都要与天斗,与地斗,他们在翻浆季节通过沼泽地时,驮着承重物资的牦牛踏上去,一下子陷在泥潭里就不能动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踩在烂泥里把东西卸下来,你拉牛尾巴,我拉牛缰绳把牛从泥潭里抬出来。有的牦牛在泥潭中挣扎的精疲力尽,虽然被抬出来,可再也无力驮东西了,这时除了把东西加给另外牦牛驮一些,剩下的便扛在自己肩上继续前进。

5.艰苦的生活锤炼了他们的意志,繁忙的运输任务使他们更加坚强,几个月,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吃住不定,有的同志因经常吃生饭,嚼干肉得了胃病,班长朱胜春又两次患过肺水肿,供应站军医要他们留下休息治疗,他们硬是不肯,朱胜春说:"眼下各小组正在爬雪山攀高峰,急需物资,我是共产党员,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向前走"。说完用背包带把棉衣一扎,拿起赶牛鞭又踏上了风雪征途。

6.三个多月,这只牦牛小分队辗转跋涉三千多里,闯过上百道冰河,为全队九个小组驮运了三万斤各种物资,出色的完成了供应任务。同志们都称赞他们是一支"风雪高原的钢铁运输队"。

李陆军的军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