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吕雉重生,她会嫁给刘邦吗?会的!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发布时间:2025-06-12 23:34  浏览量:1

如果吕雉重生之后,她还是热衷权力,那么她仍然会选择嫁给刘邦,在秦末的时代,只有刘邦才能一统天下。

刘邦这个人最强的本事,不是他有什么厉害的个人技能,而是他懂得造势,导势,成势的技巧,从无到有,聚揽天下之力为己用。这个能力只有刘邦具备,注定他得天下。

首先是造势

当初他只是个亭长,说好听点儿是个官,说难听点儿,那就是个运送民夫去服徭役的苦力。

一没人脉,二没背景,三没威望。

怎么办呢?刘邦表示不慌,没有背景人脉,那他就造出背景人脉。

刘邦平时连饭都吃不饱,只能去大嫂家蹭饭,时间长了,大嫂厌恶,拿着勺子剐着锅底给他甩眼色。

哪怕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找别人讨饭,选择丢人丟在家里边。

在外面,他仍然是那个混不吝的亭长,急公好义,有人需要帮忙,不管能不能帮上,他二话不说就上,尽全力,尽量说情,帮百姓减少徭役期限,赢得不少人的感激。

慢慢地,他在沛县有了好多朋友,屠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都是,甚至就连称得上沛县一号大人物的县吏萧何都很尊重他,此时的刘邦在沛县有了一定的煽动力和号召力,这就是刘邦的起步班底。

人有了,还得解决吃饭问题,一旦起事,哪怕就是刚开始也有个几百人,一天的消耗就很大,没有一定的财力是不行的。

既然没钱,那就拉拢有钱人,他靠着萧何的面子,进入当地大户吕家拜寿。明明身无分文,却当众大呼一声:

“小子刘季,送上贺礼万钱”

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万钱,绝对是大手笔,吕家老爷子亲自出来迎接,当着众人的面也不敢查验真假,不然得罪了刘邦这个“大人物”就不好收场了。

进入内堂落座后,刘邦已经盯上了吕家老爷子,或者说盯上了他背后的吕雉,一旦成为吕家的女婿,吕家的万贯家财就是他的军资。

千万别说刘邦此时没有争天下的野心,当初秦始皇车队出行,巍峨壮观,刘邦就感叹一声:

“大丈夫,当如是也”!

回到家里后,他就用草席编织了一个皇冠戴在头上,偷偷模仿秦始皇的言行举止过瘾。

陈胜和吴广起义爆发后,说刘邦没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好不容易逮着吕老爷子这条大鱼,自然不可能放过,一个劲儿谈天说地,各种恭维,获得吕老爷子的好感。

然后再告诉他,自己出生时,母亲梦见金龙入梦,自己脚踩七星。

在那个迷信盛行的年代,吕老爷子顿时觉得刘邦不凡,惊为天人。

刘邦趁机打蛇随棍上,求娶吕雉,自然水到渠成,等到发现刘邦是骗子的时候已经晚了。

亲事已定,如果出尔反尔,会遭人耻笑。吕家是书香门第,名声很重要,如果反悔,吕家的名声也毁了,得不偿失。

更何况那个时候,女子的地位很低。还不值得吕老爷子为了她言而无信。

刘邦的婚姻就这样成了,人有了,钱有了,只要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就能揭竿而起,拉起队伍,正式逐鹿天下。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结婚几年后,刘邦带着征召的民夫去服徭役,途径芒砀山,赶上天降大雨,道路受阻,已经不能按时抵达了,按照秦律,这是死罪。

刘邦趁机制造舆论声势,斩杀了一条白蛇,宣称先人托梦,自己是赤帝之子,斩杀的那条白蛇就是白帝之子。他是受赤帝之命,下凡来拯救百姓脱离暴秦统治的。

这种情况下,这些民夫不反是死,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萧何、樊哙等人又尊重刘邦,趁机起哄,拥他为主,众人纷纷响应。

此时的刘邦有了一帮铁杆儿支持,又有吕家的财力扶持,还得天眷顾,是赤帝之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就这样,刘邦带领三百多民夫正式造反,在萧何等人的配合下,占领沛县,号“沛公”,打响了争霸天下的第一枪。

造势已经成功,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因势利导,壮大自己!也就是“导势”。这才是决定刘邦命运的关键,一旦导势成功,天下唾手可得。

然后就是导势

兵贵神速,趁着秦军没反应过来之前,刘邦一遍招人壮大队伍,一边攻打沛县周边县城,补充物资,扩招人员。

但是他此刻的实力还是太弱了,秦朝虽然日薄西山,却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边郡县的秦军反应过来,直扑沛县而来,刘邦根本无法招架,只能带人逃之夭夭。

得到的地盘也丢了,除了手下的上千人队伍,他一无所有,这个时候,他需要找到一个强大的靠山作为掩护。

他盯上了昔日的楚国贵族后代——项梁,有背景就是好啊,项梁轻轻松松拉起数万大军,还找到了楚王后人芈心,拥立为新的楚怀王,可谓名正言顺。

刘邦投靠项梁,靠的就是他最近和秦军血战打出的名气作为投名状,他大着胆子向项梁借兵五千。

项梁听说过刘邦,正是用人之际,答应借兵给他,条件就是刘邦投靠他成为部曲。

刘邦表面上答应他,心里另有谋划。

这个时候的楚国内部也不团结,项梁和项羽这对叔侄的实力太强,楚怀王又不甘心当个傀儡,想要打压项家军,他联合文臣宋义,暗中和项梁叔侄较劲儿。

刘邦发现了机会,他迅速向楚怀王靠拢,一顿彩虹屁拍的楚怀王不知东南西北,自作聪明的想当然的认为,他找到了平衡项家军的关键人物,那就是刘邦。

正巧这个时候,项梁攻打定陶战死,项羽接过了项家军的大旗。赵国也在巨鹿城遭遇秦军围攻,急需救援。

楚怀王趁机下令,发起灭秦之战,封刘邦为左将军,领西路军,西进攻秦;

封宋义为右将军,项羽反而成了副将,共同领东路军西进攻秦。

并且承诺:先入关中者为王。

目的已经不言而喻,攻秦是假,分化、消灭项羽是真。

到这一步,刘邦的第一次导势已经成功,他从一个无根浮萍一样的草台班子,一跃成为最大义军中的顶级统帅之一,鸟枪换炮。

换作之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他连见项羽的机会都没有,可是此时却已经能坐在一张桌子前对话。这一手可谓相当漂亮。

紧接着,刘邦就是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导势,他很清楚,如果碰上秦军主力,他必死无疑,那么,这个硬骨头就只能留给项羽去啃了。

他找到项羽,一顿马屁狂拍,项羽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遇上48岁的老油条刘邦,哪里是对手?

刘邦疯狂灌输英雄思维给项羽,激他向怀王请命渡河救赵,还说什么男儿大丈夫,同为义军怎能见死不救?这绝非英雄豪杰所为!

项羽听得心潮澎湃,气血上涌,顿觉惺惺相惜,不仅没发现刘邦的利用,反而和刘邦以兄弟相称。

项羽执拗的请命率军救赵,刘邦也在一旁帮腔,楚怀王一见这形势,也不好和项羽闹得太尴尬,怕逼反了他,只能同意。

一切正如刘邦所料,项羽和宋义率军渡河救赵,秦军几乎所有的兵力都吸引过去了。刘邦的军队一路西进,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等到项羽杀了宋义,自领楚军,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四十万之后,秦军对楚军就畏惧到了骨子里。

刘邦又顺势借力,高举楚军大旗,沿途秦军城池几乎望风而降。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到达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亡!

刘邦一个曾经的地痞,摇身一变,成了灭秦的英雄,这个身份的转变不可违不大。

但他的野心不止如此,这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进入咸阳后,刘邦采纳谋士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民心。仁义之名传遍四野,参军人数猛增,手底下很快就聚集十万大军。

这是第二次导势,刘邦赚的盆满钵满。但他清楚,此时不是得意的时候,项羽赢得巨鹿之战后,威望达到巅峰,号称拥兵百万,军威极盛,诸侯路过辕门,都只能屈膝前行跪拜,不敢直视。

像刘邦这种连诸侯都不算的,在项羽面前,就是个小虾米。但他却率先攻占了咸阳城,占据了楚怀王许诺的封王大义。这无疑是抢了项羽的风头,项羽正风驰电掣的向咸阳赶来,整个咸阳一时间风声鹤唳,山雨欲来。这要是一个处理不好,刘邦就有生死之危。

所以,刘邦开始了第三次导势,他选择以退为进,封闭府库,退出咸阳,驻军灞上,这是给项羽表达出自己不敢贪功的诚意。

等到项羽到达,驻军鸿门,他又亲自去赔罪道歉,一顿恭维下来,项羽志得意满,妇人之仁的放了刘邦一马。

在这之后的几天,刘邦直接装死,想尽办法的躲着项羽。

刘邦是狡猾,不是天真。要是现在还经常出现在项羽面前,那就真的是在钢丝上跳舞了。

万一项羽反应过来,直接给他一刀,那就是一切皆休,这个险冒不得。

只要项羽找他,就找借口推辞,去吃饭了、如厕了,打猎了,都行!他就一直猫着,等项羽分地盘就行。

项羽彻底膨胀了,开始昏招频出,他在来的路上坑杀二十万投降的秦军,已经把关中子弟得罪死了,现在更是火上浇油,放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熄,关中人的家都烧没了,这下更把项羽恨透了。

因果循环,只要有机会,这些人是要报仇的。

刘邦本以为到这一步,已经赚够了,没想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项羽竟然不选择定都在占据天险的关中,而是定都四战之地的徐州彭城,理由也很可笑,他说: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孰知之乎?”

搞来搞去,人家只是为了回去炫耀。

项羽按照楚怀王的命令分封诸侯,也没有一个公平的准则,全凭借个人喜好,分的很不公平,不但没有赢得各路诸侯的感激,反而换来切齿的仇恨。

项羽已经失尽人心。难道就没人提醒项羽吗?有。项羽手底下是有能人的,比如谋士范增,比张良还厉害的人物。

可是项羽不听他的,不管是坑杀、分封还是杀刘邦,范增的建议都很精准,项羽就是不听,甚至像小孩子赌气似的,故意对着干。这么一来,项羽的一切操作,不就刚好对上刘邦的痒处?

刘邦占了大便宜后,本来就已经赚够了,想消化一下,没想到还有更大的便宜。

项羽把他分封在蜀中,意思就是想把刘邦困死在蜀中。但是他错了,蜀中对于别人而言,或许是荒凉之地,对刘邦而言,却是苟着发育的沃土。

刘邦得了蜀中,喜不自胜,他怕项羽反悔,急忙带着老婆孩子卷起铺盖回到蜀中。临走时,还一把火烧了栈道,说是表明不出蜀中争天下的决心,可事实上,却是阻挡项羽的追杀。他可以安心的在蜀中发展实力。

大势已成,席卷天下

几年后,项羽分封的后遗症发作了,齐国田荣首先反叛项羽,把项羽拉进战争的泥潭无法脱身。

此时的刘邦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拜韩信为将,练兵多年。虽然还是比不过项羽,却已经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和项羽扳手腕。他趁着项羽在齐地纠缠,暗中联合天下诸侯,封地、许愿、晓以大义,鼓动他们一起讨伐项羽。

自此,刘邦彻底导势成功。掌控天下大势。

四年的楚、汉争霸就这样爆发了,项羽以一己之力对抗天下诸侯,即使他战力强悍,却是双拳难敌四手,还后方不稳。

刘邦虽然屡败屡战,却不伤根基,最终在垓下,活活的缠死了项羽,一统天下。

这就是刘邦,他就像一个精明的棋手,以天下为棋局,从刚开始的落一子,而谋天下,处处着手布局。每一步看着都是无用的废棋,事实上却是前后呼应,只需画龙点睛,就能飞龙在天,发动席卷天下之力,把一切助力都纳为己用。与其说刘邦机智如妖,不如说他精通人情世故,走的每一步,都是踩在人性的致命处,拿捏的死死地。这样的人能坐天下,一点儿都不奇怪。其他人也没法与他抗衡。这是天地同力的气势,不是人力所能违抗的,哪怕吕雉重生,若想富贵,她也只能搭上刘邦这艘无敌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