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被央媒“点名”的段奕宏,暴露真实处境,原来徐峥说的真没错
发布时间:2025-07-26 19:51 浏览量:1
文|泡泡鱼
编辑|司徒夜
《扫黑风暴》后又出《扫毒风暴》,这一下,观众期待值直接拉满。
而段奕宏,作为整场戏的主角,可谓赚足了眼球。
本以为,这位“刑警专业户”撞上千人千面的影帝秦昊,会露出马脚,遭到广泛议论。
谁曾想,这一次没让人失望,反倒给同行们狠狠“上了一课”。
又被央媒点名,意外暴露真实处境,才发现“情敌”徐峥说的一点都没错。
《扫毒风暴》把“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话,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官方撑腰就是有底气,尺度大,惊险又刺激,是近几年国产剧少有的类型。
集悬疑、刑侦等题材于一体,多条线同步推进,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够烧脑、够带劲。
段奕宏,众所周知的“警察专业户”。
从《烈日灼心》《暴雪将至》到《沙尘暴》,无一不是有着“神探”标签的角色。
完成这个角色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演出辨识度,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再看“林强峰”,死里逃生的卧底警察,长期蛰伏于不法分子身边,为掩护身份甚至以身试毒。
长时间遭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早已“不成人样”。
表面桀骜不逊,有些街头混混的散漫,其实内心伤痕累累,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复杂多面、压抑克制,演着“一个不像是警察的警察”。
所以,段奕宏的眼神中带着狠劲儿,眼神中时常闪过一丝狡黠,恰似在毒窝中练就的生存本能。
可当转身面对下属,原本随意的姿态瞬间收敛,眉宇间陡然收紧的棱角,又瞬间彰显出警察的职业威严。
往往无需台词,仅靠肢体动作的微妙变化,就将角色情绪精准拿捏。
怪不得有人说,他还原了一颗“破碎但依然前行”的灵魂。
当然,也有些观众认为表演油腻、用力过猛。
但段奕宏无需证明,央媒专门点名,给出的评价已然说明一切。
“这些‘奇观’非哗众取宠的视觉刺激而是以一种冰冷的质感,成为该剧快节奏叙事链条中,凝练多维度主题表达的戏剧性‘爆点’。”
不羁而非油腻,张狂而非用力猛,表演的一切,都围绕“林强峰”一个人展开。
何况,段奕宏的演技还需质疑吗?
大学时代起,段奕宏就已经是同学口中的“老段”。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年龄,另一方面源于“少年老成”。
从老家新疆考入北京中戏,他一共失败了两次,直到二十一岁才拿到心心念念的通知书。
可是,噩梦才刚刚开始。
和同学家境的差距、眼界的悬殊,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身上喘不过气。
他是班上“最穷的学生”,穷到买不起衣服、拍不起形象照,穷到“不知杨桃为何物”。
一种自卑情绪油然而生,看不到未来的绝望,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
同学陶虹回忆,那时候的段奕宏就像一根绷紧的绳子,随时可能会断掉的样子。
他不允许自己这么丧下去,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那几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台词、泡图书馆。
“当时觉得只要下了死功夫,就好像安心一点。”
渐渐地生活有了起色,有了自己固定的排戏搭档,作业也被评优。
正是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却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迫局面。
没工作就意味着要卷铺盖回家,与梦想失之交臂。
段奕宏拿着成绩单去文化部讨说法,结果被无情拦在门外,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收到中央实验话剧院递来的橄榄枝,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而这时,同班的陶虹、印小天等人已经红到发紫,不缺戏拍。
他好像总比别人慢半拍,但也正是因此,收获了更加扎实稳固的专业基础,还有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境。
刻在骨子里的倔强和执拗,成为日后在影视行业的金字招牌。
在西北方言里,“勺子”不是什么好词,代表这个人一根筋,较为偏执。
段奕宏却主动揽下名号,说“勺子”就是形容他这样的人。
这一精神,放在表演上未尝不是件好事。
拍起戏来严苛较真,出了名的“软硬不吃”,一度被各大导演贴上难搞标签。
陈正道、曹保平,先后被他怼过,前者甚至表示“再也不想和段奕宏合作”。
拍摄《二弟》时,提前大半个月去体验生活,和街头混混们打成一片。
起初茫然无措,不知从何沟通起,愣是在旁边站了四五个小时观察学习。
从递烟的动作到西海岸风的穿着打扮,从最初的试探到请客买单。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工作,真的是很难去接近他们”,后来段奕宏是这么说的。
不过一个星期之后,这群人身份骤变,成了群众演员。
王小帅导演看着老段带这么一群人回来,整个人都傻了,撂出一句:“我来一个月也没认识这么多人。”
“戏妖”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有时候为了拍戏,不惜以牺牲健康的方式,无限逼近角色。
电影《细伟》中,饰演一位体弱多病的青年黄利辉。
战争的阴霾使他家破人亡,只好背井离乡远赴泰国谋生,异乡人的身份令“黄利辉”受尽欺辱。
最后走上极端之路,人不人鬼不鬼。
而戏外的段奕宏,减肥减到形销骨立,整个人毫无生机,在片场也时刻保持饥饿感。
拍摄吃肉戏份,眼神里的贪婪渴望一点不像演的,散发着疯狂的光。
入戏太深,以至于杀青许久还是会经常做噩梦。
拜访一位高人,对方建议把名字从“段龙”改为“段奕宏”。
的确,断了过往,终于大红大紫,自那之后,事业像是开了挂一般。
《白鹿原》“黑娃”、《士兵突击》“袁朗”、《烈日灼心》“伊谷春”,代表作如数家珍。
再看段奕宏身上的 “勺子精神”,倒像新疆戈壁滩上的骆驼刺,看着不起眼,根却往地心深处钻得又狠又倔。
连“情敌”徐峥,也忍不住大肆夸奖,把陶虹与他那段暗恋故事,暂且抛之脑后。
不讨巧,不敷衍,把自己当成烧红的铁,在角色的模具里反复锤炼,直到敲打出独有的声响,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