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诗会缘何选择海东?
发布时间:2025-07-25 18:14 浏览量:1
“大河诗韵·河湟长歌”——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海东市黄河诗会首次在青海省海东市举办,这一消息如投石入湖,在文化界激起层层涟漪。黄河流域星罗棋布的城市中,海东市何以成为这场诗歌盛宴的承办地?答案藏在黄河的涛声里,藏在河湟的文脉中,藏在这片土地与诗歌千年不息的对话里。
黄河孕育了海东。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这里承载的不仅是一方水土的记忆,更是黄河文明多元共生的活态样本。河湟文化以中原文明为根基,像黄河接纳支流般融汇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和中原文明,最终酿成“多元互融”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在4000年前的喇家遗址中可窥一斑:出土的粟米与玉器并存,既见农耕文明的精耕细作,又显草原文化的质朴厚重;柳湾墓地的彩陶更堪称“史前艺术的百科全书”,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仿佛黄河凝固的浪涛,辛店文化的双钩纹似游牧民族高扬的马鞭,3万余件文物组成的“彩陶长廊”,闪耀着不同文明在这里碰撞出的火花。
穿越历史长河,乐都区瞿昙寺的飞檐仍在讲述着文明对话的故事。这座明代寺院以“小故宫”著称,殿宇的歇山顶带着中原建筑的严谨,廊柱的雕刻却融入藏式纹样的灵动,壁画中汉地的祥云与西域的宝相花交相辉映,成为河湟文化“和而不同”的生动注脚。而土族的纳顿节上,戴着面具的“庄稼人”跳着远古的舞蹈,撒拉族的“骆驼泉”传说在民歌中代代相传,这些鲜活的民族记忆,让河湟文化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新时代的海东,更以主动的姿态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的颁布,让黄河文化的保护有了法治铠甲;河湟文化博物馆里,数字技术让柳湾彩陶上的纹路“动”了起来;学者们踏遍河湟谷,收集整理的《河湟花儿大全》已收录3000余首民歌,让“花儿”这朵艺术奇葩永不凋谢。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上,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同台献艺,土族盘绣与意大利刺绣共展风采,河湟皮影戏与现代光影技术巧妙融合,证明这里从未停下文明互鉴的脚步。
地理的馈赠,让海东天然具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禀赋。站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黄河岸边远眺,积石山的雪峰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构成一幅“雪山映黄河”的壮丽画卷。“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的区位,使其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古代商队从这里出发,将中原的丝绸、茶叶运往西域,又带回葡萄、苜蓿。如今,兰新高铁穿境而过,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让海东成为连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文化驿站”。
气候的温和更是难得的优势。作为青海平均海拔最低的城市,海东夏季平均气温仅18℃,避开了高海拔地区的缺氧与严寒,为诗会参与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黄河在海东境内蜿蜒285公里,塑造出无数奇景:在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拐出一道“Ω”形大弯,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缠绕在群山间。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诗行。
“青海的缩小版”——这句评价道出了海东的独特价值。这里浓缩了青海的多元与厚重:既有湟水谷地的良田万顷,也有祁连山区的草原牧歌;既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也有生生不息的游牧文化。4个民族自治县、19个民族乡如同珍珠般散落,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50.1%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让“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街头巷尾各族同胞共品一碗牛肉面的寻常景象。作为青海东部的生态屏障,海东的森林覆盖率达36.8%,黄河沿岸的生态廊道如绿色项链,守护着母亲河的清澈,这种生态与文化的共生,正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诗歌的基因早已融入海东的血脉。平安区“中国诗歌之乡”的称号并非偶然,漫步在这里的街头,公园的长廊里刻着本地诗人的作品,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吟诵着“黄河远上白云间”,就连农家乐的墙壁上,也能看见村民自创的打油诗。“丝路驿梦·中国诗歌之乡”诗歌音乐会上,土族“花儿”与现代诗朗诵巧妙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中国硒都·诗韵平安”全国诗歌大赛吸引了数万诗人参与。他们的笔下,海东的山水、人文都成了灵感的源泉。
更深厚的诗意藏在历史的褶皱里。唐代诗人高适曾路过海东,留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千古名句,让河湟的壮阔走进唐诗的殿堂;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虽带着战争的苍凉,却也记录了这里的历史风云。著名诗人张光年的骨灰撒放于此后,当地百姓在黄河岸边种下一片“光年林”。每到春天,新绿萌发,仿佛诗人的才情在这片土地上延续。400多位古代诗人在这里留下的诗篇,早已成为海东的“文化基因库”,等待着被重新唤醒。
诗会落地海东,意义远超一场活动本身。它让黄河文化与河湟文明的对话有了新的载体——当来自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诗人聚首于此,他们的足迹将遍布这片诗意的土地。在循化县的黄河岸边,诗人会遇见“天下黄河海东清”的奇观;在化隆县的黄河九曲湾,会让诗人明白何为“黄河九曲抱村流”;在平安区的诗歌长廊,诗人们将与唐代高适等隔空对话……这些体验将让黄河文化的根脉在诗句中愈发清晰,河湟文化“多元互融”的特质,也将通过诗人的笔触被更多人知晓。
对海东而言,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旅融合的新机遇。“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最美海东”这些品牌,将借诗会的东风走向全国。想象一下,外地游客因一首诗来到海东,在柳湾体验制陶,在拉面产业园学做一碗正宗的海东拉面,在“青绣”工坊挑选一件刺绣作品,临走时带一本《海东诗歌选》作为纪念——这种“诗歌+文化+旅游”的模式,将为海东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发展,让文化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大河诗韵 ·河湟长歌”——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海东市黄河诗会选择海东,不仅是对这片土地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期许。在这里,诗歌将与黄河共舞,与河湟共鸣,书写出一曲关于文明、关于传承、关于未来的壮丽诗篇。(全媒体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