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不够烧?埋了20年的垃圾挖出来“返工”

发布时间:2025-07-25 02:53  浏览量:1

投资数亿的现代焚烧厂,正为无垃圾烧发愁。

陕西渭南,光大环保能源焚烧厂,设计年处理能力21.9万吨,去年实际处理量仅5.3万吨。

24%的利用率让这座现代化工厂如同摆设。

而广州,挖掘机正在兴丰填埋场昼夜施工,只为了翻出350万立方米下深埋陈腐垃圾,送往焚烧炉“返工”。

在湖南,焚烧厂暗中向垃圾转运站支付回扣争夺市政垃圾,江苏多地的焚烧线已开启“烧三停一”的省料模式。

“二十年前我们为垃圾围城失眠,现在天天愁收不到垃圾,这行当变得太快了。”一位从业二十年的焚烧厂负责人说道。

01

曾几何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垃圾终点站”。

巅峰时期,中国吞下了全球45%的固体废物

2015年,仅进口洋垃圾就获得再生纸2335万吨、再生塑料749万吨,相当于少砍2100万吨原木,省下千万吨石油!

这是一场看似双赢的买卖。

西方付点运费就能卸掉“烫手山芋”,中国靠低廉成本支撑起庞大的制造业。

转折发生在2021年1月1日。中国正式对洋垃圾关上大门

而此时,中国的垃圾也开始逐渐变少了。

以上海为例,2020年实施垃圾分类后,干垃圾处置量骤降20%,湿垃圾收运量却增长27.5%。

到2023年,上海干垃圾日清运量降至1.73万吨,而焚烧能力已达3.6万吨/日,缺口近万吨。

住建部数据显示:2005—2023年,全国垃圾填埋处理占比从85.2%暴跌至7.5%,焚烧比例从9.8%飙升至82.5%。焚烧厂数量更是从67座激增至1010家。

搞笑的是当2024年全国垃圾焚烧能力突破111万吨/日,远超“十四五”规划80万吨目标时,平均产能利用率却滑向60%的谷底

02

口罩后垃圾不够烧的现象尤为明显。

产能太剩埋是首要原因。

E20研究院监测显示,2016至2024年间,全国单日焚烧能力从23.8万吨飙升至115.5万吨。

某城市为预估年接待两千万人次的文旅项目配套规划焚烧厂,结果游客量仅一半,二期工程草草下马。

垃圾分类是第二原因。

在焚烧厂的秤盘上,厨余垃圾占比高达30%,分类后仅四分之一进入焚烧线。

废品回收企业的“截胡”第三个原因

“高价值的纸板、塑料瓶被收走,我们收到的垃圾热值越来越低。”江苏某厂技术员透露。

更有消费习惯变革带来第四重冲击。

“光盘行动”使北京人均垃圾量降至1.2公斤/日,上海餐厨垃圾量直接腰斩。“断舍离”撞上焚烧厂,产能过剩成为必然苦果。

补贴退坡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补退坡”。以前垃圾焚烧厂靠国家补贴,每度电补到0.65元。

但2020年出了个“426号文”,规定并网满15年后就不给补贴了。

焚烧厂只能提高垃圾处置费,从每吨六七十元涨到一百多元。地方政府压力大了,有些县区就自建焚烧厂,结果厂子更多。

03

为求生,垃圾厂行业开启了“创新”自救。

在金华,政府计划开挖26万吨陈腐垃圾。

广州兴丰填埋场启动350万立方米存量垃圾开采。埋了20年的腐臭废物重见天日,成为焚烧炉的“代餐”。

“旧垃圾埋了5年之后会熟化,热值含量低且渣土含量很高。处置成本非常高,相当于烧石头。”E20总经理薛涛说。

更多焚烧厂选择“跨界打劫”。

西安西咸北控的焚烧线掺烧40%污泥,把污水处理厂的废料变燃料。

华北某厂为周边工厂提供蒸汽,将垃圾热能转化为工业动力。

上海环境集团研发FAST工艺,将含重金属的飞灰转化为工业盐,填埋量骤降95%。

哈尔滨的实践开启了新方向。

该市九城区日垃圾量5000吨,焚烧能力却达7050吨/日。过剩产能倒逼出“焚烧+”模式,余热为城区供暖,年处理190万吨垃圾发电7.2亿度,炉渣制成环保砖。

衡阳也开辟了新赛道,投资5亿建设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基地,“互联网+回收”模式打通城乡回收链路。

手机预约上门收废品,大数据优化运输路线,115万吨年处理能力带动3000人就业。

当北京通过源头减量使日均垃圾清运量比2019年减少7100吨,相当于少建2座大型焚烧厂,这条路显然更可持续。

中国技术正在改变全球垃圾战场。

炉排炉热效率比十年前提升40%,二噁英排放仅欧盟标准十分之一。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垃圾焚烧项目达79座,从东南亚到非洲,再到欧洲腹地。

所谓垃圾不够烧,本质是产能过剩。当全国焚烧能力超出规划目标39%,107座焚烧炉全年停运超半年时,就将矛盾转嫁为“垃圾短缺”实为偷换概念

更深层的是垃圾焚烧本应是末端处置手段,跳过前两个环节,直接奔向“烧得干净”的单一目标本就不合理。

“垃圾过剩”只是幻觉,最好的的垃圾处理,是让它少产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