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大暑,女怕大寒,今日大暑,提醒男人:4事不做,3物不吃

发布时间:2025-07-22 23:50  浏览量:1

每年大暑,总有人顶不住。

身边的男性朋友不是心慌气短、满头大汗,就是突然来个“猝倒”,送进急诊室的那种。

你以为只是热?错,大暑从来不止是热,更是对身体极限的一次集体拷问。尤其是男人,表面一副“我能扛”的样子,实际上身体比谁都脆。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里最阴阳对冲、最容易出事的时间节点。古人说“男怕大暑,女怕大寒”,不是随口编的。男人阳气本就外放,夏天再被高温一烤,体内的“火”就容易走偏,烧错地方。心火、肝火、胃火,哪一样失控都能出大事。

数据不是吓人用的,是现实摆在眼前。

2023年国家心血管中心数据显示,每年7月到8月,急性心梗、热射病、心源性猝死的男性患者占比达68%。

你还觉得“出点汗”没啥?那你可能低估了高温的杀伤力。

别以为年轻就没事。门诊里不少30多岁的男患者,一边喊着“最近胸闷、睡不好”,一边手里还拿着冰镇啤酒和烧烤串。

问他怎么了?说是“最近太热了,吃点凉的爽快”。结果心电图一查,心律不齐,再查个血压,直接飙到165。你说气不气人?身体不是你想爽就能撑得住的。

而且男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大暑时节,四件事别再做了,再做真的不是扛,而是作。

第一,别死扛高温不吹空调。

别再迷信什么“空调病”,你不是古代人,热得中暑住院的代价远比“得个空调病”大得多。高温天不开空调,血压、心率都在悄悄飙升,等你自己意识到,可能已经脑供血不足了。

第二,别大汗淋漓后猛灌冰水。

很多人夏天口渴就大口灌冰啤酒、冰可乐,那叫一个爽。但你知道吗?当你还没来得及爽完,胃已经在抽筋了。骤冷刺激会直接影响胃肠神经反射,诱发胃痉挛、甚至急性胃炎。更别提喝酒后血管扩张,容易诱发低血压,晕倒不是稀奇事。

第三,别为了“排毒”猛泡桑拿、拔罐、搓澡。

这些行为在高温天简直是火上浇油。你以为你在排汗排湿,其实是给心脏加压。高温下强行出汗,血容量骤减,心脏供血不足,轻则眩晕,重则猝倒。

第四,别熬夜。

真的,别再熬夜打游戏、刷短视频。大暑时节,熬夜对男人的伤害是双倍起步。肝脏是调节体温和代谢的关键器官,夜晚是它“修复”的时间。你不睡,它就“罢工”。结果就是口臭、腹胀、情绪暴躁,甚至性功能下降,你还不知道为什么?

除了这四件事,大暑男人还有三个禁忌入口的“地雷”,别嘴馋,代价不是你能承担的。

第一,生冷海鲜。

很多人夏天爱吃生蚝、三文鱼、冰镇皮皮虾,说是“补锌又解暑”。问题是,这些东西不仅寒凉,还极易滋生细菌。尤其是伏天温度高,细菌繁殖比你想象中快得多。一个不小心,急性肠胃炎、沙门氏菌感染说来就来。你想象的是浪漫海鲜大餐,现实可能是腹泻到脱水。

第二,冰镇西瓜。

别看西瓜是“夏日顶流”,冰镇之后直接变成“胃的杀手”。门诊里不少人拉肚子就是因为一口吃了冰西瓜。尤其是饭后吃,冷刺激加上高糖,直接让胰岛素飙升,血糖波动得像过山车。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尤其危险,一块西瓜下去,可能加速进入病态。

第三,辛辣烧烤。

这玩意本身就不该出现在酷热的夏天。辣椒、孜然、花椒再加点啤酒,一顿下去,胃火、肝火、心火全都蹭蹭往上涨。你以为是“夜宵聚会”,身体已经在内部崩溃了。最典型的表现是口腔溃疡、便秘、失眠,再严重点,前列腺都跟着发炎。

大暑的“暑”不是普通的热,是湿、是燥、是火气的混合体。湿热重,最容易伤脾。很多男的夏天吃不下、睡不好、老是犯困,就是典型的“脾虚夹湿”。你以为是工作累,其实是身体在抗议你对它的忽视。

再说个细思极恐的事。大暑前后的男性猝死率,在城市白领群体中比农村还高。

为什么?因为城市男天天坐办公室、吹空调、吃外卖、熬夜、压力大,不动还不晒太阳,阳气严重不足。表面看着白白净净,其实体内早已积了满满的湿毒和虚火。一个高温刺激,猝死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南方有一句老话:“大暑不静养,小命难久长。”静养,不是躺床上吹空调玩手机,而是调节作息、清淡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稳定。尤其是男性,更要学会“退火”,不是靠冰啤酒,而是靠规律生活。

喝水要温,不要冰。吃饭要热,不要凉。作息要早,不要晚。运动要缓,不要猛。这些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真的能救命。每年急诊室的教训已经够多了,别再用自己的身体去撞南墙。

也别指望什么“排毒神器”或“保健品”能解决所有问题。身体的自愈,比你想象得更依赖日常的细节。你每一个坚持早睡、每一顿少油少盐的饭、每一次不喝冰饮的克制,都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安全的夏天。

大暑之下,男人最需要的不是“阳刚之气”的硬撑,而是对自己身体的温柔以待。怕热不是弱,而是不想死得太快。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雪,刘金霞,郝永胜.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3):295-298.

[2]李宏伟,张晓琳.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8):729-734.

[3]陈志刚,孙晓光.食源性疾病的季节性特点及其防控策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2):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