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壮观了,100年前外国人拍摄的北京9座城门都在,护城河有人游泳

发布时间:2025-07-22 15:35  浏览量:1

1421年,北京。一场城市格局的彻底变革轰然落地,朱棣决意把紫禁城的龙脉定在了这里。没有多余的铺垫,明帝国的神经末梢自此牢牢扎进这片北方大地。一道宏伟的城墙裹挟着所有人的荣辱悲欢,明清两朝的兴衰、争斗、沉浮,就像脚下那条护城河,绕过高楼深巷,也淌进了史书的褶皱里。

摄影术还是新奇玩意那会儿,北京的影像开始被留住,老照片像密封罐头,保存下了空气、声音和未曾对话的灵魂。朝阳门的一角停留在泛黄的相纸上,天没有风,楼影横斜。活生生的历史在照片里瞪大了眼睛,越看越觉得遗憾,当年的朝阳门并没有毁在战火刀枪下,反而是热火朝天的拆迁队把它拉倒的。谁也没想到,天子守国门的荣光,也能被这么轻易拆得干净。

正阳门的建筑不是一座孤零零的箭楼,那是实打实的心脏。瓮城沉甸甸矗立着,箭楼警觉张望,脊檩下是马蹄、烟云,还有谋求一席之地的芸芸众生。值得一提,如果现在箭楼还在,或许每个清晨,北京人的呼吸里都能带出一丝巍峨的气息。想想看,如此壮观景象,哪怕只存下一角,现在都能让游客排队排到银河。惊吗?

正阳门远远地立着。那个尺度,照片没法全装下。人们拍照,想框住它全部的庄严雄伟,但相机镜头拦不住时间的奔跑。如今的城墙早被推平,寸土寸金,地铁挖进地下,谁还记得头顶上曾盘旋巨大的城门?有趣的是,明明北京人的心里还留着那道城墙,可能晚上做梦都得穿过它。

烟云飘过,时光赶路,城门还没被外敌攻陷过,却让自己的后代一铲子一铲子挖走了。换做别的时代,是不是会留下点不一样的遗憾?答案谁知道啊。

东南角楼,齐整的城砖一溜排开,光影里那些老照片比现代画册还要讲究。整个京城被城墙一圈阔绰地抱了起来,风雨打不穿,如今只剩地名和一堆新楼房。也有人说,如果北京的城楼和城墙没拆,说不定早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比大熊猫、长城更有派头,起码是那种走出去就能吓一跳的排场。这倒不假,毕竟现在西安城还活得好好的。

拆城墙的时候,林徽因一遍遍挡着,怎么也阻止不了推土机。林徽因和梁思成看到城砖倒了,真是拦着心口疼,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拆掉城墙,种下后悔的种子。那时候没几个人认同她的眼光,偷懒想着扩条马路、盖新楼方便。现在回头看,历史这玩意儿注定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将来,远见是稀罕物。

神武门边,城楼矗立着,北护城河泛着一层涟漪。那一刻,老北京还留下不少痕迹,城门传来马车声,水波翻过石阶。很多人说,文物其实就是一座座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活化石”,砸碎了就再也拼不回去。可人呀,从来都不是能把一切守住的动物,遇到拆迁、遇到新政,谁挡得住?

有时候想,历史没得后悔药。老北京的气势也一块一块被拆走,剩下的多是无奈唏嘘。那天,郭沫若和吴晗想得很明白吗?也可能是时代推动,他们只是其中的“执行者”。明陵一样挖,古建筑一样拆,对错兼有。只是拆了以后,有人悔,也有人无所谓。

说来也怪,梁思成那边喊着别拆,另一头总有支持拆掉的理由。老城门能挡住新城市的步伐吗?难说。看现在,全国城市一个模样,高楼耸立,地名倒是响亮,留下的老屋不多。五千年文明古国,街头巷尾反倒看不到多少古迹,还不如欧洲城市里保存的多。

在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公园边上,照片里满是荒凉,零落的房子,光秃秃的地面。以前崇文门气势何其恢宏,到了晚清只能让人无声叹息。清政府懒政误国,百姓生活里只剩下坏消息和新破事。市井小巷、老百姓的眼泪、肚子里的苦,谁真正在意?真有多少人想追根溯源,明白了又能怎样。

钟楼竖在城墙上,高高在上。远远望过去仿佛守住了时光。那样的中式风格,厚重严整,透着点豪气。结构精巧,每一块砖都带着手艺人的体温。不夸张,就是美,实在没必要拿欧美的那些对比。有人提过拆掉之后重建,一砖一瓦重新起,也能还原出气派,但内行的人心里都明白——仿的永远不如真的坚实,复制品少了点灵魂。

永定门外,宽宽的护城河当年清澈见底,河里的水能照住天光。现在,很多城市的河道不说,水质能看一眼都不错,但比以前差距大得很。污染、填埋,说得轻巧,换成自己身边就只剩下无奈。不知是哪一年,北京的水系被一次次切开补上,再难回到当年一片清泈明净模样。

东南角楼边的环城铁路安静地铺着轨道。说到铁道,张天佑修的那条京张铁路,技术傍身,又有胆识。现在一条条地铁、高铁入城,方便有了,老城样子也散了。谁知道是得是失?有时候,方便和历史的保存本来就矛盾。你要是都留下,日后城市交通不得大堵吗?但真堵住了,大家就会想“还不是早该腾点地方”。扯皮没完。

德胜门城墙外,骆驼商队缓缓经过。照片上看,商贩的表情半藏在帽檐下。那年代,经商靠骆驼,或许也是无奈之举,远路跋山涉水,还得忍耐风沙。说骆驼厉害,确实耐力惊人,天气恶劣也不怕。可现在,照片留下的骆驼影像,不如说是城市边缘真实生活的缩影。

老图片虽然残缺,总比回忆具体。翻出来一张,有裂痕。裂痕里满是尘土,失去和遗憾一点都不少。城市的扩张,是所有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场。每个决定,不只是城墙倒下那一刻的繁杂,更是数十年后某个傍晚,空气里突然钻出来的怅惘和不安。

其实,有人觉得过去的老城遮挡了现在;但更多人又渴望能穿过时代尘埃,看见祖辈走过的街巷。有点讽刺,现代化带来便利,丢弃了厚重,也带来了新的空洞。古建筑拆掉了,有些人如释重负,有的人却越想越不甘,反正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平衡。

你要说这段历史没啥大不了,那又太轻描淡写了。北京老城的消失,不只是一个建筑或一段城墙,它切掉了某种根和身份的归属。那个时代,有无数像林徽因、梁思成这样的人在抗争,呼喊,哪怕只是留下一本笔记、一张草图,多少能提醒人别轻易忘了来路。

**城市的成长其实从来不是单选题**

**有时候丢掉老的,新的却未必长得踏实**

**遗憾与安慰、推倒与保存,始终是纠缠的。**

每个人说起北京老城,脑子里想的都不一样。有人怀念砖瓦檐角下的雨,有人觉得老城早就是过去,记着没用。城池早没了,痕迹被抹平,但照片和回忆还在。怎么讲才算结尾呢?大概每一块消失的城砖,都是这座城市成长的影子,未来会怎么样其实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