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第三将到被赐死,冯胜一生踩了3个坑,个个都是职场大忌
发布时间:2025-07-22 02:23 浏览量:7
600多年前的一场封赏大典,他位列开国武将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风光无限。
600多年前的一杯夺命毒酒,他被昔日老板赐死,家族凋零,连功臣庙里的牌位都被撤下,仿佛从未存在。
他就是冯胜,大明朝最能打的将军之一,也是政治上最“拎不清”的打工皇帝。
有人说他贪,有人说他狂,但谁能想到,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可能是一次失败的“向上管理”和无法摆脱的“替身阴影”?
这个故事,堪称一部古代版的“职场反PUA指南”,可惜主角自己没读懂。
冯胜的人生剧本,开场就带着点“替身文学”的味道。朱元璋最早看中的,不是他,而是他哥冯国用。
冯国用文武双全,是朱元璋的“心腹爱将”,连睡觉都让他在身边护卫。
可惜天妒英才,哥哥早逝,朱元璋痛哭流涕,大喊:“我失去了股肱之臣啊!”
这份巨大的荣耀和信任,像遗产一样,直接砸在了弟弟冯胜的头上。
朱元璋让他承袭哥哥的官职,等于直接告诉他:“你哥没干完的活,你得顶上。”
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还是压力锅甩卖?如果你是冯胜,会不会一辈子都活在哥哥的光环和阴影里?
这种“替代者”的心理,往往会催生两种行为:要么极度渴望证明自己,甚至用力过猛;要么内心深处总觉得这份待遇名不正言不顺,需要用别的方式来补偿。
冯胜后来的许多行为,都像是第二种心理的印证。比如他特别爱财,攻下城池就忍不住捞一把,私藏骆驼、名马、珠宝。
这哪像个国公,简直像个仓库管理员——还是监守自盗的那种。这或许不只是贪婪,更是一种“我应得的”心理补偿,想用物质填满内心的不安全感。
抛开心理包袱,单看业务能力,冯胜绝对是超S级的存在。他就像那种技术顶尖、但脾气火爆的编程大神,代码写得飞起,跟产品经理却能打起来。
从鄱阳湖大战开始,他就是朱元璋手里的王牌,专治各种不服。
1360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压境,冯胜带兵玩埋伏,一把火烧得陈友谅丢盔弃甲。
最辉煌的当属1387年征讨纳哈出。冯胜挂帅,率20万精兵出征,傅友德、蓝玉这些猛人都得听他指挥。
这阵仗,相当于公司最核心的项目,老板把所有精英都划拨给你。冯胜也不负众望,打得北元军队望风而逃,纳哈出乖乖投降。这本是能吹一辈子的功绩,可冯胜的“职场路怒症”犯了。
女婿常茂在庆功宴上喝多了,砍伤了刚投降的纳哈出,导致降军复叛。这事放现在,等于销售总监在签约仪式上把客户给打了。
冯胜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不想着怎么平事,反而第一时间给大老板朱元璋打小报告,往死里告女婿的状,还添油加醋。
他可能觉得自己在“大义灭亲”,可在朱元璋眼里,这就是典型的“窝里斗”,格局太小,连自己人都管不好。一个连家务事都处理成一地鸡毛的将军,还能指望他干啥大事?
如果说贪财和内斗只是让朱元璋对冯胜的“好感度”下降,那么一件事,则直接触碰了“核心代码”,引发了系统报错。那就是私会藩王。
朱元璋晚年,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蒙古人卷土重来,而是他那帮儿子们窝里反。
为此,他早就立下死规矩:各位亲王,没有我的命令,不准私自离开封地,更不准和手握重兵的大将勾勾搭搭。这规矩,就差刻在每个人的脑门上了。
冯胜的女婿,正是周王朱橚。这位周王也不是个安分的主,对太子之位早有想法。有一次,他居然没得到批准,就偷偷溜到凤阳,还跟当时恰好在那练兵的老丈人冯胜见了面。
两人关起门来聊了三天。聊了啥?史书没细说,但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能让朱元璋瞬间拉响一级警报的“危险动作”。
这好比公司CEO三令五申,禁止各分公司总经理与总部核心技术主管私下接触,结果你俩不仅见了,还偷偷在外面开了三天闭门会。
你跟CEO解释说“我们只是在聊育儿经”,你猜他信不信?在朱元璋的猜疑链里,这次会面等于“藩王+功臣=密谋”,这是死罪的公式。
朱标太子死后,朱元璋的猜疑心更是到了顶点,冯胜此举,无异于自己把头伸到了铡刀下面。
蓝玉案爆发,是朱元璋系统性清除功臣的开始。这就像一场残酷的裁员,老板要为新太子朱允炆清理掉所有“可能不听话”或“能力太强功高震主”的老员工。
傅友德被逼自尽,现在,轮到冯胜了。1395年,一纸敕令送到冯府,罪名还是那些陈年旧账:“藏匿良马、勒索珍宝、强娶元女”。
这些罪名,搁在十几年前,朱元璋可能骂几句也就过去了。毕竟那时候江山未稳,还需要冯胜这样能打的猛将。
可现在,天下太平了,朱允炆性格仁弱,朱元璋躺在病榻上,越想越觉得不放心。冯胜还活着,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就被某个有野心的儿子点燃。他活着,我怎么睡得着觉啊!
冯胜接过圣旨,一句话没说,喝下了毒酒。他死时在想什么?是后悔自己当年贪了那几匹马,还是怨恨老板心太黑?
或许,他到死都没想明白,自己最大的问题,不是战功不够多,而是“功劳簿”太厚了。
在和平年代,对于一个需要绝对掌控感的老板来说,下属厚厚的功劳簿,不再是公司的资产,反而是一张刺眼的催命符。它时时刻刻提醒着老板:这个人,你可能驾驭不住。
回顾冯胜的一生,他最大的悲剧,或许就是始终没能完成从“战时猛将”到“平时重臣”的思维转换。他用打仗的思维来处理政治,用江湖的义气来揣摩君心,结果在紫禁城的权力游戏中,输得一败涂地。
如果冯胜当年没有接替他哥哥的位置,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将领一步步打上来,他还会养成那种又贪又狂的性格吗?
他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点赞、转发,关注我,我们下期聊聊更深的历史人性。#夏日生活打卡季##头条深一度-深度阅读计划#
参考文献
《明史》,[清] 张廷玉等 撰。
《明实录》,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
《国榷》,[明] 谈迁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