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重塑:产能严重过剩时代的建陶品牌生死局
发布时间:2025-07-21 22:26 浏览量:8
一年一度的广州建博会落幕了,这一届的建博会,参展的陶瓷品牌仅有4个(不完全统计),回顾2021年的建博会,不管上海还是广州,都有15+品牌参展。
比这个数据更惨淡的是陶瓷行业的开窑率,2024年已经跌破了50%,前几天与一位专门从事行业研究的大咖交流时获悉,上半年的数据比去年更严峻,虽说整个建材家居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受到需“连续生产”的特性影响,混凝土、陶瓷、水泥等细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尤为严重。
另一边,华为、京东的LOGO也出现在建博会上,当“降维打击”在朋友圈疯传的时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出现了,跨界打劫让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行业生态系统的剧烈重构。
如何破局与重塑,成为建陶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从“产品”到“渠道”再到“生态”,从“坐商”到“行商”再到“视商”(短视频),建材人经历了风起云涌,也见证了沧海桑田。作为深耕品牌营销的从业者,笔者希望从当下现状出发,浅谈一下品牌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需求方面:据行业数据,2024 年陶瓷砖实际销量不足50亿㎡(产量近60亿㎡,普遍认为有10亿以上的渠道库存),比巅峰期的2016年回落了50%以上;
产能方面:据中字头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的产能利用率为48.4%,据行业某资深专家的说法,2025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更低,该说法虽未见诸报端,但符合业内人员的体感;
渠道方面:虽说少数头部品牌的专卖店呈现逆势扩店的态势,但专卖店业态总量收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品牌/品类)集合店、仓储店、直播店等新店态正在兴起。
(图片源于网络)
当需求骤减、产能过剩、渠道变革的阴影笼罩全行业,建材品牌的价值坐标正被重新定义,传统的品牌体验也面临着挑战。
PART 02
消费裂变:
消费分级、信息平权、
品牌颓势背后的竞争逻辑
1、“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分级”?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提到“消费降级”,但从宏观视角看,消费趋势并非单一的“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分级”,消费者更愿为“有品质的低价”(特价的鞋服)和“有理由的溢价”(108万的labubu等)买单。“消费分级”的观点,可以从中金《中国财富报告2023》中得到佐证,据《报告》,私人财富分布呈现显著分化:
顶端集中:0.33%的富豪阶层(约460万人)掌握67.44%的私人财富;
中间薄弱:7.05%的中产阶层(约9900万人)占25.58%的财富;
底层匮乏:92.62%的人群仅拥有6.98%的财富。
财富集中度提升,推动了高端消费增长:例如,黄金珠宝市场中,具备设计工艺创新的高端品牌销售额快速增长,奢侈品消费向头部品牌集中等;而中低收入群体受财富挤压,更倾向于性价比消费:例如,2024 年鞋服品牌奥莱渠道增速普遍高于整体,折扣零售等业态因满足低价需求也快速扩张。
这样的趋势同样符合陶瓷行业的消费趋势。
过去的3年,刚需消费者掉头转向高性价比的产品,800×800mm瓷砖销量得以回升;而高端用户(大宅/别墅)青睐918以上大规格或者有特色的产品;与之对应的,在哀鸿遍野的陶瓷行业,部分小而美的品牌实现逆势增长,因为受价格战影响较小,利润也让人艳羡;大而全的企业中,以制造能力著称的某企业逆袭为佛山陶瓷行业的一哥,某头部企业通过价格下探有效抢占市场,同样实现了逆势增长。笔者据此认为,“有品质的低价”和“有理由的溢价”同样适用于陶瓷行业。
2、“信息平权”还是“品牌颓败”?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平台上的“陶瓷工厂探访”“陶瓷产品品质鉴别”之类的视频播放量激增,对于建材这种低频消费的行业,原有的“信息不对称”的红利快速消失。消费者能轻易获取:800×800mm瓷砖大概的价格区间;不同档次/不同产区/不同光泽度的品牌的价格差异…当线上平台实现材料全流程价格穿透,传统依靠信息差建立的品牌溢价模型轰然倒塌。更致命的是,Z世代用户习惯通过小红书测评、抖音验厂决策,品牌忠诚度持续走低。
3、“品牌无用”还是“品牌创新”?
多年前,陶瓷行业就盛传陶瓷砖“去品牌化”的说法,认为作为家装部品的陶瓷砖,其品牌溢价能力极其有限并且逐步下降。时至今日,在极度内卷、“消费降级”和价格战甚嚣尘上的环境下,“品牌无用论”更加深入人心,京东、华为等巨头的跨界,更强化了“材料无品牌”的认知;
但笔者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一些探讨,首先是消费分级背后的需求分级:
从上表可知,消费分级的本质是消费能力分级,不同的消费能力对应了不同的消费需求,这些形形色色的需求,是用户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期望获得的价值承诺,也是笔者个人对品牌的一种定义。
在消费分级愈发明显的当下,品牌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标识,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摒弃“一招鲜,吃遍天”的妄念,积极的探索“品牌创新”,而不是断言“品牌无用”。
PART 03
品牌重生:
品牌价值重构的三条路径
当传统的品牌价值遭遇解构,陶瓷企业需要重新审视的命题:
品牌是否仍是必需品?答案是肯定的,但品牌内涵已发生质变——品牌不再是企业或产品标识,而是给到用户的价值承诺;溢价不来自信息差,而来自系统价值创造。为此,笔者用十数年经验和多个品牌实操,自研了一套三三制品牌理论模型,系统重构品牌价值,后续笔者也将就这个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回归主题,品牌重构的路径有哪些呢?
路径一:生态化的品牌塑造
广州建博会揭示的转型方向极具启示:将产品品牌升级为解决方案品牌。例如**亚从整家定制到 “整家定制 X 米家生态全场景沉浸式智能体验空间”。这种转变的本质是重新定义价值单位——从卖定制家具到卖智能居住体验。
本次建博会的热点之一:局改和旧改。在新装修需求极度缩量的家装市场,局改和旧改被视为风口,笔者的一位朋友也进军了该领域,与笔者存在分歧的是,他认为材料未来将去品牌化,而笔者坚定认为一个产业生态,不管是旧改还是整装,每一个企业或品牌都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构建自己的生态品牌价值,否则,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中,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至于生态化品牌价值如何塑造、如何表达、如何体验、如何传播,笔者后续将借“三三制品牌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解读(生态化品牌价值笔者早在2021年已经开始实践)。
路径二:共生型的价值整合
水泥行业的“反内卷联盟”或可给陶瓷行业提供另一种思路:中国水泥协会推动企业核查产能差异,强制错峰生产,本质是通过行业自律重建供需平衡。
事实上,陶瓷行业也有类似做法,比如由佛山市陶瓷协会注册并持有的“佛山陶瓷”商标,本质上就是带有地理标志性质的行业认证联盟,以团体标准淘汰劣质产能(类似的还有“景德镇制”)。此外,开发联合采购平台抗衡巨头挤压也是协同化的价值整合的路径之一,这种共生型品牌策略,使中小企业通过协同获得规模竞争力。
——主品牌锚定技术高度(如品类创新、技术专利)
——子品牌覆盖工程渠道(推出装企系列、工程系列)
——IP联名捕捉潮流消费(与潮流IP合作专供设计师渠道)
事实上,陶瓷企业多品牌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企业旗下品牌甚至多达几十个,单一品牌的企业反倒难得一见。但将多品牌运作好的企业却屈指可数,结合行业背景看,陶企成立多品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招商,而不是针对细分人群构建品牌矩阵,所以难得见到同一企业不同品牌之间的区隔。
笔者认为,品牌区隔不仅可以体现在品牌价值塑造的层面,在品牌传播层面同样重要。以短视频传播为例,这两年,一众陶企的老板们纷纷下水,打造老板的个人IP,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笔者认为,自媒体账号的运营也应遵循柔性化策略,构建不同账号之间的区隔,比如老板个人IP讲情怀、讲战略;品牌号讲实力、讲营销;专家号讲产品、讲研发、销售号讲服务、讲案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陶瓷人都知道,不管是产品(彩釉砖、抛光砖、渗花砖、仿古砖、全抛釉、大理石、岩板),还是渠道(建材一条街、批发市场、专卖店、卖场店、设计师工作室、线上云店、集合店等),陶瓷行业都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品牌不会消亡,但必须在秩序重构中锚定新价值坐标。
未来建材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能否构建专属的品牌价值:比如品类的创新或定义、技术标准的制定、解决方案的整合、个性需求的响应。无法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的企业或品牌,或将在产能过剩的寒夜中黯然退场。
有一个关于竞争的故事:当你在非洲草原上遇到一只狮子时,你不需要跑的比狮子更快,但你需要跑的比同行的人更快,市场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进化,与其迷茫焦虑,不如探求竞争本质,发力破局,成为这场生死转型中胜出的人。